天天看點

讀博2年樣品都做不出!這位“普通男孩”收獲首個重要成果

作者:科學網

文 |《中國科學報》記者 沈春蕾

“我大學成績不是很理想,不能直接申請出國讀博。如今博士研究所學生即将畢業,還沒有定好去哪裡。”從浙江大學到北京大學,再到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田海東稱自己是一個走一步看一步的人。

就是這樣一個覺得自己很普通的男孩,卻十分癡迷于實體實驗。他在實驗中發現,當兩層石墨烯偏轉到某個精确角度時,可以變為超導體,并且證明量子幾何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2月15日,這項研究在Nature發表,這也是田海東擔綱一作的第一篇Nature論文。

“我在開始讀博的兩年時間裡沒有任何進展,那時連扭曲石墨烯的小角度都做不出來。”田海東并沒有就此放棄,一門心思鑽研如何改進樣品的制備方法,在着魔般追求石墨烯偏轉角度的同時,他也收獲了自己科研路上的第一個成果。

讀博2年樣品都做不出!這位“普通男孩”收獲首個重要成果

遇到“魔角”

讀博2年樣品都做不出!這位“普通男孩”收獲首個重要成果

偏轉的雙層石墨烯器件 受訪者供圖(下同)

石墨烯是近年來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門。它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片狀結‎構的新材料。

201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在适當條件下,如果将一層石墨烯放置在另一層石墨烯上,并将這兩層石墨烯偏轉到特定角度——1.08°時,就會出現神奇的超導現象,可以無損耗地傳輸電能。

從那以後,這個角度也被稱為“魔角”。研究人員開始研究這種偏轉的雙層石墨烯,并試圖弄清楚“魔角”是如何工作的。

2019年,田海東所在研究團隊在Science Advance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發現超導現象在0.93°轉角的樣品中依然存在。“這個轉角要比理論上預測的‘魔角’小15%。”田海東介紹,“我們團隊率先在實驗中發現,轉角對超導的限制相對來說沒有那麼嚴苛。”

在Nature這項研究之初,田海東在制備樣品時就被卡住了,他不能很好地控制偏轉角度。而這項研究對轉角的精确控制程度要求非常高,在此前提下,才能進一步探讨扭曲石墨烯在轉角非常接近“魔角”時的輸運性質。

從不能控制轉角到精确控制轉角,對田海東來說并非偶然,而是付出無數次堅持與努力的結果。

在理論上,當轉角為“魔角”時,電子運動速度為0;當轉角稍微偏離“魔角”0.02°時,電子運動速度就會達到5000米/秒。“由此可見,電子運動速度對轉角是極為敏感的。”田海東說。

田海東稱自己很幸運地制備了一個樣品,其電子的運動速度大約為1000米/秒,并通過實驗觀測到量子幾何對超導的貢獻。

為什麼要引入量子幾何?田海東解釋道:“我們制備的樣品非常接近‘魔角’,按照凝聚态實體學标準,電子運動幾乎被阻止,但該樣品還是顯示出了超導性。對此,我們不能用電子的速度來解釋扭曲的雙層石墨烯是如何工作的,不得不使用量子幾何。”

讀博2年樣品都做不出!這位“普通男孩”收獲首個重要成果

田海東

誤差與運氣

石墨烯樣品的轉角在接近“魔角”的同時,還要有更高的品質,這是實驗的一個難點。

“轉角對‘魔角’的偏離是随機的,并且無法在現有實驗條件下消除。”田海東告訴《中國科學報》,“我們隻能通過不斷摸索和改進樣品制備工藝,将誤差降低到0.1°左右,而小于0.02°的誤差就真的需要好運氣了。”

好運氣不會從天而降。實驗進展緩慢曾給田海東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導師劉津甯(Chun Ning Lau)教授幫他聯系到一位從組裡畢業的師兄,來向他傳授經驗,讓他可以把心思完全放在改進樣品制備方法上。田海東從不必要的精神内耗上脫離出來,慢慢地做出來的樣品也越來越好。

在之前大部分“魔角”石墨烯的研究中,能觀測到超導現象都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而要觀測到量子幾何對超導的貢獻,更是難上加難,因為需要把電子運動的速度降下來。

為此,田海東在實驗中不僅展示了慢速運動的電子,還給出了比之前研究更精确的電子運動測量。

這項研究最大的亮點是,當電子運動速度極低時,存在超導和輸運現象。然而,這有悖于傳統上對超導和輸運的了解,因為移動如此之慢的電子,本來應該不能導電。

“上述亮點也是我們投稿Nature的原因,我們的發現更偏重基礎性,尤其可以加深對高溫超導機制的了解。”田海東說,“在審稿過程中,審稿人提出要求驗證極低電子速度在平帶中存在的合理性,這也在後續制備的樣品中得到了驗證。”

在投稿後快一年時間的修改中,田海東發現,如何跟編輯和審稿人進行有效的溝通,也是一門很講究的學問,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改進。

讀博2年樣品都做不出!這位“普通男孩”收獲首個重要成果

田海東做實驗中

羽翼未豐

談及自己的求學之路,田海東有點慚愧地告訴《中國科學報》:“在浙江大學讀大學期間,我沒有想過以後自己要做什麼。”

大學臨近尾聲,田海東選擇考研。在北京大學實體學院讀碩期間,他獲得了北京大學2015-2016學年國家獎學金,也堅定了自己學習實體的決心。

2017年,田海東來到俄亥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恰逢劉津甯和Marc Bockrath兩位教授的團隊剛被從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挖過來,實驗室都沒有搭建好。

入學後,俄亥俄州立大學實體學院組織了由Jonathan Pelz主持的對每一位新同學選擇導師的指導。“Jonathan Pelz教授獲知我希望從事有關二維材料的凝聚态實體實驗研究工作後,力薦了劉津甯教授和Marc Bockrath教授。”田海東回憶道,自己在2017年11月加入了劉津甯的團隊。

在田海東眼裡,二維材料是凝聚态實驗一個非常活躍的分支,很多有趣的實體研究都是在二維材料這個平台上進行的。

“不僅可以從事自己喜歡的研究,還遇到一位可以幫忙聯系推動實驗室的導師,在學術上嚴格要求,又在生活上給予關心。”田海東表示,通過劉津甯的言傳身教,自己逐漸适應象牙塔内外的工作和生活。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學生,跟國内外優秀學子還有一些差距,不管是文章,還是理論知識儲備都需要積累。”談及未來,田海東稱自己還沒有仔細規劃過,現在需要做的是努力讓自己的羽翼豐滿起來,才有資格應對接下來的機遇和挑戰。

相關論文資訊: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576-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