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作者:史小晉

明史中是這樣評價劉伯溫的:天文、地理、兵法等無一不通,而且還有過目不忘的本事;在朱元璋身邊打天下的大多都是沒讀過書的草莽,劉伯溫自然在思考問題的方式上跟其他人不一樣,也就意味着劉伯溫對朱元璋來說有着“獨一無二”的作用。

是以世人對劉伯溫的評價是極高的:是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一樣的謀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将劉伯溫稱為“吾之子房”,可見朱元璋自己也承認劉伯溫對他的影響、對整個大明王朝的影響,就相當于張良對劉邦的影響一樣。就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卻在該享福的時候沒有享福,不僅晚年凄涼,而且不明原因去世。

洪武八年一月劉伯溫開始卧病在床,朱元璋得知以後,便派了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并且讓禦醫針對劉伯溫的病情給開了方子,讓劉伯溫按照太醫開的藥方拿藥吃就可以。但是劉伯溫吃了太醫給開的藥,不僅身體沒有好轉的迹象,反而是越來越不舒服。

三個月以後,劉伯溫去世。

關于劉伯溫從生病到去世的記載并不全,是以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有人說劉伯溫是正常病逝的,

有人說是胡惟庸害死的,

有人說其實是朱元璋将其毒死的

朱元璋晚年時期發動胡惟庸案,給胡惟庸定了五大罪名,其中第四條罪名就是“加害同僚,黨同伐異”,加害的同僚之一便是劉伯溫。

但真的是胡惟庸将劉伯溫害死的嗎?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這篇文章我們一起去看看,罪魁禍首究竟是誰呢?

一個“被虧待”的功臣

劉伯溫與徐達、李善長并稱為“明朝三傑”,但了解明史的應該知道:

徐達在洪武三年被封為魏國公

李善長被封為宣國公

而劉伯溫隻是被封為誠意伯

明朝的爵位等級是這樣的:王和公、侯、伯、子、男。

朱元璋的兒子被封為王也在情理之中,畢竟是太祖親子;除了太祖的兒子們爵位最高的便是“公”,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了六位公爵,除了六位公爵,還有二十八位侯爵,兩位伯爵。

不管劉伯溫在之前的功勞有多大,對朱元璋的影響有多大,也隻是被封為伯爵,不是“公”,連“侯”都不是。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其實朱元璋能将劉伯溫這位“諸葛亮”請到自己的麾下頗費了一番功夫:在元朝末年在浙東地區,劉伯溫、宋濂、章溢與夜琛被稱為“浙東四先生”。

朱元璋在攻下滁州以後,身邊已經有湯和、徐達還有常遇春等這些骁勇善戰的大将,但是文臣隻有兩位:李善長還有朱升。朱元璋是一個身懷大志向的人,他也很清楚想要成就大事,就需要招攬越多越多的人才來幫自己,尤其是足智多謀的謀臣。

畢竟對于此時的朱元璋而言,身邊大多都是沒讀過書的草莽,實在是求賢若渴。

胡大海跟朱元璋推薦了“浙東四先生”,朱元璋便讓人去請,除了劉伯溫以外,其他三位全都投靠到了朱元璋的麾下。

胡大海薦四人賢,故遣使以書币征之。

劉伯溫一開始并沒有統一歸順與太祖,太祖心想:若他劉伯溫真的是人才的話,多請幾次也無所謂。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又派了一個叫孫炎的人去請劉伯溫,劉伯溫一開始并不想見孫炎,但又不想得罪人,便讓人給孫炎送了一把劍。但孫炎并沒有收劉伯溫的劍,因為孫炎覺得這把劍應當是送給天子的,我是一臣子,實在是不敢收。孫炎便将劍送還給劉伯溫,跟劍一起的還有一封很長的書信,劉伯溫看完書信以後,便下定決心跟随朱元璋。

先後兩次并非是太祖親往,不過也能看得出朱元璋的誠意;而且劉伯溫之是以讓朱元璋“三顧茅廬”其實不是恃才傲物,而是也在觀察當下的局勢,究竟哪一位枭雄能成就大業;既然對朱元璋的考察已經結束,劉伯溫自然便心甘情願跟随太祖身邊。

事實證明,朱元璋的誠意沒有白費,劉伯溫确實是大才;在之後的每一戰中,劉伯溫雖然沒有親自上戰場殺敵,但是他的作用确實抵得上千軍萬馬,幫助太祖出謀劃策,不是誰都能做的來的,需要運籌帷幄的能力。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在洪武三年開始大封功臣,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按理說,像劉伯溫這樣的奇才,就是封為公爵都不過分,但我們分析朱元璋冊封的六位公爵,其實都是最早跟随太祖打天下的功臣們。劉伯溫跟随太祖的時間比較晚,即便是功勞再大,也隻是一個伯爵的爵位。

單純從封爵上來說,确實有些為劉伯溫鳴不平;但身為開國皇帝的臣子,或許即便是心裡再委屈,都不能表現出來;因為很容易“功高蓋主”被除掉。這不很快,朱元璋便開始了“”“清君側”。

劉伯溫去世

劉伯溫的一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少年時期豪情滿懷、胸懷大志

第二階段:青年時期,與太祖惺惺相惜,千裡馬遇到伯樂,大展拳腳

第三階段:大明王朝建立以後,舉步維艱,以悲劇收場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後,明廷開始出現:淮西黨與浙東黨。

淮西黨以李善長為首

而浙東黨則是以劉伯溫為首

劉伯溫擔任的是禦史的職位,這個職位的性質決定了劉伯溫必定會在朝中樹敵頗多。畢竟明朝的開國功臣們大多都是草莽出身,經常是居功自傲。

對于經常彈劾自己的劉伯溫,自然恨得牙根癢癢。

劉伯溫甚至跟太祖提議要接除武将們兵權,自然讓淮西黨的這些功臣們恨之入骨。

在淮西黨與浙東黨的互相争鬥中,劉伯溫不得“因病”離職回鄉。洪武五年,劉伯溫回鄉養病的時候,在莆田南約170裡地的位置,有一個叫淡洋的地方。淡洋位于浙江還有福建交界的地方,情況比較複雜,是朱元璋稱帝之前勁敵之一方國珍發迹的地方,還有一個稱呼叫“鹽袅巢穴”。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劉伯溫便讓自己的兒子前去調查這個地方,然後寫成了奏折交給了朱元璋。

這個時候朝中是胡惟庸(淮西黨成員)當權,奏折沒有經過胡惟庸便直接送到了朱元璋的手裡,這讓胡惟庸等人很是不滿。

胡惟庸便抓着這件事情不放,聯合淮西黨其他的大臣狀告劉伯溫:劉伯溫擅長風水算命,發現淡洋這個地方散發着王氣,居然想要據為己有,将這個地方當成日後他們劉家的墓地;甚至為此讓自己的兒子驅逐了當地的百姓。

别的不說,僅僅“王氣”二字就觸動了朱元璋敏感的神經;

若劉伯溫打算将淡洋這個地方據為己有的話,莫不是有反心嗎?

于是朱元璋便将劉伯溫“請回了”南京,在南京繼續養病;實際上是便于朱元璋時時刻刻看着劉伯溫。

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謂談洋地有王氣,基圖為墓,民弗與,則請立巡檢逐民。

後來淮西黨的胡惟庸升為左丞相,劉伯溫失望至極,内心的希望也破滅了;時間一久,憂慮過度病情更加嚴重。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洪武八年朱元璋得知劉伯溫病重,便讓左丞相胡惟庸前去探望,胡惟庸去的時候還帶去了太醫給開的藥方,讓劉伯溫照着藥方拿藥即可。但是劉伯溫吃了太醫給開的藥以後,病情更加嚴重,身體是越來越差。

其實劉伯溫曾經因為此事去找過朱元璋,并且話裡話外的告訴朱元璋自己吃了太醫給開的藥以後身體反而越來越差。沒想到朱元璋并沒有當回事,也沒有關心一下劉伯溫,這讓劉伯溫很是失望。

此時的劉伯溫很是心寒,三月份劉伯溫得到朱元璋準許可以回鄉養病。護送朱元璋回鄉的除了兒子,還有朱元璋派去的人。

回鄉以後劉伯溫不再吃藥,拒絕一切人給開的藥;他強迫自己正常的作息還有飲食,但僅僅一個月以後,劉伯溫自覺自己時日無多,開始對兒子們交待後事。

“我病逝以後,你們要立刻将天文書交給皇上,絕對不能耽誤片刻;日後我們劉家的子孫誰也不能再學這門學問。”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還囑咐兒子們一定要剛柔并濟,尊重法律與道德,寬厚待民。

劉伯溫在臨死之前寫了一封奏折,奏折中是十條對策。劉伯溫囑咐兒子劉琏,在胡惟庸死後才可以将這份奏折交給皇上,否則皇上是看不進去的。

四月十六日,劉伯溫病逝。

劉伯溫病逝以後,後世不斷對其進行追封:

武宗将其追認為太師

世宗讓其配享太廟

這說明劉伯溫的功績其實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也得到世人的承認與贊賞,他的功過是非,時間與曆史給了他一個公斷。

結語

史書中記載的是胡惟庸将劉伯溫害死的:

《明太祖實錄》:“史中丞塗節言:前誠意伯劉基遇毒死,廣洋宜知狀。上問廣洋,廣洋對以'無是事’。上頗聞(劉)基方病時,丞相胡惟庸挾醫往候,因飲以毒藥。乃責廣洋欺罔,不能效忠為國,坐視興廢。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這段話翻譯出來的意思是:塗節說前誠意伯劉基被毒死了,汪廣洋應應該知道;但是朱元璋問汪廣洋,汪廣洋說沒有這回事。朱元璋聽說劉基生病的時候,丞相胡惟庸曾帶着太醫前去看劉基,劉基因為吃了胡惟庸帶去太醫給開的藥才被毒死的。朱元璋很是生氣便斥責汪廣洋,不忠誠。

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确實是胡惟庸将劉基給害死來的,确實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是還有人說:劉伯溫之是以被毒死,實際上是朱元璋的陰謀。

朱元璋很清楚胡惟庸素來與劉伯溫有過節,劉伯溫病重時朱元璋還讓胡惟庸前去探望劉伯溫,很明顯是在利用胡惟庸對劉伯溫的恨來除掉劉伯溫。

很明顯,劉伯溫的死其實跟朱元璋還是脫不了幹系的。

但若是追究原因的話,其實劉伯溫自身也有責任。

劉伯溫一生剛正不阿,有遠大的抱負。

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不管是武将還是文臣對朱元璋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人才,自然會當成心頭寶;但是等到朱元璋坐穩天下以後,這些打天下的能臣,便變成了“危臣”,對皇權有威脅的人。

若是劉伯溫能學張良,在劉邦稱帝的時候就隐退,或許真的能善終。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這樣評價劉伯溫:有人将劉伯溫跟張良相提并論,說劉伯溫的謀略确實不輸給張良;但若是說做官的氣節,劉伯溫确實要比張良差的多了。

劉伯溫有才華,也想要在朝堂之上展現自己得才華,得以名留青史。殊不知,他的“知天下”在朱元璋做坐穩天下以後,便不再需要了。

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罪魁禍首是胡惟庸還是朱元璋?

劉伯溫一步一步在朝堂之上“惹惱了”一國之君,其結局在朱元璋登基時或許就已經注定好了。劉伯溫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沒有認清楚自己的大才與職責其實跟朱元璋治理天下的環境并不相符,落得一個兔死狗烹的下場,實在是可惜。

當然若劉伯溫能遇到一位心胸開闊一些的開國之君的話,或許也不會結局這麼慘!

人生确實不一樣那麼圓滿,給了一身的才華、得以名留青史,但卻不得善終;足以可見,每個人的一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缺憾,對劉伯溫而言,最大的缺憾便是:沒有急流勇退!

參考資料:

《明史其實超好看》

《明太祖實錄》

《明史-劉基傳》

#曆史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