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澳學者、藝術家及心理學家共同探讨藝術療愈理論與實踐

作者:中國新聞網
中澳學者、藝術家及心理學家共同探讨藝術療愈理論與實踐

藝術沉浸式項目顯示了科技技術對觀衆觀賞過程的支援作用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 應妮)藝術如何起到治療作用?藝術為何能起到療愈作用?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與澳洲橋愛慈善基金會共同倡議舉辦的“中澳藝術治療學術交流會”,日前以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藝術治療研究中心副主任徐德斌表示,藝術治療研究中心的開設就是為藝術治療的專業發展提供幫助,在“引進”與“推出”的雙向上發揮作用。在後疫情時代,中澳相關美術館、策展人、藝術家、藝術治療專家學者以及心理學家們的共聚一堂,深入探讨藝術治語境下展覽活動的策劃與實踐與藝術治療的跨界與社群參與,這兩大議題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中澳學者、藝術家及心理學家共同探讨藝術療愈理論與實踐

既是藝術治療的現場,也是藝術與治療合作創造的現場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供圖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學科基礎部副主任盧征遠闡述了他對“藝術療愈”的了解:藝術之是以能夠達到療愈關系,是因為它對關系的修複和重塑。他希望,基于情感、基于體驗性和參與性表達的方式,結合藝術表達,融合心理健康的藝術體驗,能探索一條适合中國現階段發展和學科創新的藝術療愈之路。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全國心理援助聯盟副主席劉正奎從自己的項目經驗出發,指出自然災難、人為災難或者疫情、交通事件、個人情感經曆等重大應激事件,對人的情緒、認知、生理、行為四個方面都會産生明顯反應,而藝術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症狀,幫助其個人成長。在他的調查研究中,通過實驗對照的方法可以發現,經曆過地震的孩子在練習書法過程中高警覺症狀明顯下降。“藝術療愈能夠讓人的情緒客體化,在藝術創作中進行自我探索與表達,接納和正向建構自己。”

中澳學者、藝術家及心理學家共同探讨藝術療愈理論與實踐

以上海碧雲美術館為代表的社群型美術館越來越關注藝術治療的理論與項目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供圖

上海浦東碧雲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林薇以執行個體展示了藝術療愈+社群型美術館的無限可能:由20位當代藝術家、100位特殊兒童共同創作的“愛得不同”,充分發揮了美術館作為療愈平台的功能;聚焦阿爾茨海默症的“愛在身邊”,通過不同藝術家面對“記憶”的差異化認識,積極探索藝術如何介入特殊群體生活,以及美術館如何提升服務建設以呼應社會發展需求;視障、老年群體和無障礙文化節,将基于展覽的公共教育帶入購物中心等。

在連線中,澳洲新南威爾士大學傑出榮譽教授、澳洲大焦慮節研究中心院長Jill Bennett介紹,創辦于2017年澳洲大焦慮節已成功舉辦過三屆,是一個關注人們創傷、生理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藝術療愈性質的主題性展覽。展覽空間設計第一要義就是給人安全感,讓所有療愈性質的活動都能靈活展開,而不給人以強硬感或壓力,而VR、影像、空間投影、對談等媒介的大量使用,也在展覽中發揮了良好作用。“當你戴上VR眼鏡,便有一扇門或窗戶出現在眼前,隻要推開它們就能看見海灘或森林,步入自然并産生互動。對那些有自殺傾向的人,如果在他們有這個念頭時就能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幹預,比如推開一扇窗、打開一扇門,便很有可能改變他們的當下選擇。”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指出,在中央美術學院成立105周年、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成立20周年之際,舉辦本次中澳藝術治療學術交流會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希望以中澳藝術治療學術交流會議為契機,以後疫情時代為背景,以藝術治療為語境,深入讨論策劃與策展、跨界合作與社會合作,通過嘉賓們分享的思想理念與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形成良好的交流與互動,為藝術治療在中國、在全球的發展開拓思路、擴大視野、提供新知、推動實踐。(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