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開講#
漢元年(前206年)正月,項羽西入關中滅秦後,由于楚王熊心拒絕打破“先入關中者王之”的約定,項羽遂尊楚王熊心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并代為分封天下,先後分封十八路諸侯王。那麼,除了最後奪取天下的漢王劉邦之外,其餘諸侯王又是如何被消滅的呢?
齊地三王: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膠東王田市
秦末時期,齊國宗族田儋與堂弟田榮于齊地起兵,田儋被殺後,齊人又擁立田假為齊王,田榮大怒回軍趕走田假,又改立田儋之子田市為齊王,田假出逃楚國。後來,田榮要求楚國交出田假,被楚懷王所拒,田榮遂與楚國決裂,既不出兵救援項梁,也不出兵救援巨鹿。
田榮雖然拒絕出兵,但其部下武将田都和齊王建之孫田安卻背叛田榮,救援巨鹿并跟随項羽入關,因而被項羽冊封為王,而原本的齊王田市則被改封為膠東王。
田榮本就與楚國有舊怨,如今又聽說讓自己侄子遷去膠東,反而将背叛自己的田都和田安封為王,便阻止侄子前往膠東,并出兵趕走了田都,田都逃奔楚國。田市因懼怕項羽,偷偷跑到膠東,田榮一怒之下将侄子殺死,又回軍擊殺了濟北王田安,遂一統三齊之地,自立為王。
後來,項羽北上平定齊地叛亂,田榮兵敗被殺,項羽又重新立田假為齊王。然而,田假不久便被田榮從弟田橫給擊敗,田橫又擁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繼續抵抗項羽。
“楚漢戰争”爆發後,田橫與項羽休戰,後韓信自趙地攻齊,臨淄失陷後齊王田廣逃至高密,田橫逃至博陽。“濰河之戰”後,齊王田廣兵敗被殺,田橫得知後自立為齊王,但不久便敗于漢将灌嬰,遂逃至梁地投奔彭越,齊地歸屬劉邦。
趙地兩王:常山王張耳、代王趙歇
秦末時,陳勝部将武臣北上攻趙,後自立為王,但不久便被部将李良所殺。武臣死後,張耳和陳馀擁立趙國宗室趙歇為趙王,“巨鹿之戰”後,陳馀、張耳決裂,陳馀逃至南皮,張耳則随項羽入關中。
項羽大封天下時,将趙地一分為二,改封趙王趙歇為代王,封張耳為常山王。陳馀得知消息大怒,遂向田榮借兵反攻趙地,張耳兵敗西逃關中投奔劉邦,重新迎回趙歇立為趙王,趙歇則封陳馀為代王,陳馀留代相夏說治理代地,自己則輔佐趙王歇。
漢二年(前205年)九月,韓信北上開辟北方戰場,攻滅西魏後北上攻代,擊敗夏說奪取代地,後與張耳經井陉關攻打趙地,并通過“背水一戰”大敗趙軍,代王陳馀被殺,趙王趙歇逃往信都。與此同時,劉邦派靳歙、周緤等渡河北上,協助韓信平定趙地,殺死趙王歇。
平定趙地後,劉邦封張耳為趙王,西漢立國後不久,張耳于漢五年(前202年)七月去世,其子張敖承襲王位。後來,在“趙相貫高刺殺劉邦”事件中,張敖被廢除王位,降為宣平侯,但因迎娶了魯元公主的原因,倒是得以善終。
燕地兩王:燕王臧荼、遼東王韓廣
韓廣本為武臣部将,武臣自立為趙王後,派韓廣安撫燕地,結果韓廣在燕地百姓的支援下,竟然也自立為王,并擊敗了武臣的進攻。“巨鹿之戰”時,燕王韓廣派部将臧荼救趙,臧荼後随項羽西入關中。
項羽分封時,将燕地一分為二,改封韓廣為遼東王,反以臧荼為燕王。韓廣對此極為不滿,拒絕前往遼東,最終與臧荼發生火并,遼東王韓廣兵敗被殺,臧荼遂吞并遼東。
韓信平定趙地後,在李左車的建議下,派使者招撫燕地,燕王臧荼知道不敵,遂轉投劉邦。項羽被滅後,臧荼擁立劉邦稱帝,後因劉邦誅殺項羽舊部,燕王臧荼擔心被殺,遂于劉邦稱帝同年秋起兵謀反,但随即便被劉邦剿滅。
不過需要提一嘴,臧荼兵敗被殺之後,其孫女臧兒流落民間,生有一女取名王娡,而王娡便是漢景帝的第二任皇後,漢武帝的生母。此外,臧荼被殺後,劉邦改立盧绾為燕王,後盧绾為自保養匪自重,劉邦派樊哙平叛,盧绾逃往匈奴。
秦地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秦末時期,少府章邯率兵平定各地叛亂,長史司馬欣和都尉董翳皆歸其指揮。“巨鹿之戰”後,章邯投降項羽,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遂跟随項羽入關,項羽分封天下時,為防劉邦自漢中北出關中,遂将秦地一分為三,分别封三人為王。
漢元年(前206年)四月,劉邦傳回封地漢中,但僅數月便用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際重新殺回關中,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不敵,雍王章邯接連兵敗被困廢丘,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則兵敗投降,劉邦一統三秦。
後來,劉邦東出伐楚,司馬欣和董翳跟随,“彭城之戰”劉邦兵敗,司馬欣和董翳又轉投項羽。漢四年(前204年)十月,劉邦派盧绾、劉賈率兵深入楚軍背後,聯手彭越攻陷外黃等十七城,切斷楚軍補給,項羽被迫率軍東返,司馬欣、董翳随楚将曹咎駐守成臯。
劉邦趁着項羽東返,出兵攻打成臯,曹咎不顧項羽叮囑,率軍出戰,結果于汜水兵敗,董翳、曹咎、司馬欣皆自刎而死。漢四年(前203年)七月,劉邦傳回關中,枭司馬欣首級懸于栎陽鬧事。
魏地兩王:西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
秦末時,魏國公子魏咎在陳勝支援下複立魏國,後被章邯擊敗自盡,其弟魏豹向項梁借兵後複攻魏地,後随項羽入關。司馬卬本為武臣部将,“巨鹿之戰”時司馬卬南下攻占河内郡,後也随項羽入關。
項羽分封天下時,将魏地一分為二,魏豹改封西魏王,司馬卬則于河内郡稱殷王。劉邦還定三秦後率軍東出,魏豹、司馬卬皆降,後項羽派陳平攻打司馬卬,司馬卬又轉投項羽,但随即便在劉邦第二次東出時兵敗被俘。
劉邦東進伐楚時,魏豹和司馬卬皆參與“彭城之戰”,劉邦兵敗彭城,司馬卬戰死,魏豹則随劉邦退回荥陽。後魏豹借故傳回封地,遂封鎖邊關,再度背漢降魏,劉邦為確定荥陽北部安全,派韓信北上攻魏,魏豹兵敗被俘。
漢三年(前204年)五月,劉邦逃出荥陽,留禦史大夫周苛駐守荥陽,魏豹亦留于城内。同年八月,項羽猛攻荥陽,周苛為防止魏豹再度反叛,在與漢将枞公商議後,将魏豹殺死。
韓地二王:韓王韓信、河南王申陽
韓成本是南韓宗室,秦末時六國紛紛複國,為由南韓無王,張良于是向項梁借兵輔佐韓成收複失地,但因韓地距離關中太近,始終難有進展,劉邦率兵西進時,與城陽再遇張良,在劉邦的幫助下才得以複立南韓,為感謝劉邦,張良随其入關。申陽本是張耳寵臣,“巨鹿之戰”後攻占河南郡,後随項羽入關。
項羽分封天下時,将韓地一分為二,韓王韓成和河南王申陽分别建都陽翟和洛陽。諸侯各自傳回封地時,項羽因張良輔佐劉邦,不許韓成傳回封地,将其帶回楚都彭城,後因劉邦東出,項羽将韓成廢為侯,不久又将其殺死,改封鄭昌為韓王阻擋劉邦。
劉邦率軍東出伐楚時,河南王申陽投降,此後事迹不見于史料,可能死于“彭城之戰”。之後,劉邦攻打鄭昌,鄭昌兵敗投降,劉邦改立韓襄王庶孫韓信為韓王,重立南韓。
西漢立國後,劉邦因韓地太過重要,遷韓王信于太原以北地區防備匈奴,韓王信自請建都馬邑。漢六年(前201年)秋,匈奴南下,漢十年(前197年),韓王信被棘蒲侯陳武斬殺。
楚地三王: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
吳芮本為秦朝番縣縣令,相傳為吳王夫差後裔,秦末時起兵反秦,後又招攬英布為女婿,随從各地諸侯參與滅秦,英布出兵北上後,先投項梁,項梁死後跟随項羽。共敖出身不明,項梁扶立熊心為楚懷王後,共敖為楚國柱國。
項羽分封天下時,除了自己占據的泗水郡、東海郡、會稽郡等地外,将楚國其餘地區一分為三,分别立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和衡山王吳芮。
英布雖出身楚軍陣營,但在封王後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與項羽産生裂痕,“彭城之戰”後被劉邦派随何策反,背楚歸漢,敗于龍且後逃歸劉邦。楚漢争霸末期,劉邦改封英布為淮南王,重新收複九江地區,并參與垓下之戰。
漢四年(前203年),劉邦與項羽在廣武對峙,派張良遊說吳芮,吳芮判斷楚漢形勢後,歸降劉邦,并派麾下将領、越王無疆次子蹄的六世孫驺搖和越王勾踐的後裔無諸率兵北上随劉邦作戰。西漢立國後,劉邦改衡山國為衡山郡,吳芮被改封長沙王。
“楚漢争霸”時期,臨江國始終處于中立,共敖于漢三年(前204年)七月去世後,其子共尉承襲王位。西漢立國後,臨江國仍不歸附,被劉邦派盧绾、劉賈攻滅,共尉被俘後被押赴洛陽處死。
劉邦晚年,大肆誅除異姓王,英布恐懼之下亦起兵反叛,但被劉邦出兵擊敗,後被内侄吳回誘殺。長沙國則共傳五代,後因第五代長沙王吳著死後無子,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