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作者:蕭魏講曆史

前言

大唐是中國曆史上空前繁盛、國力無比雄厚的盛世王朝,當時的東西方諸國都望風前來拜見朝貢,可謂是四方來朝,大國泱泱。

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亞洲版圖幾乎有一半都是大唐國土,剩下一半則是大唐藩屬之國,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錦繡王朝,卻在長達200年間屢戰屢敗于一個曾與唐建交的吐蕃帝國,甚至一度被吐蕃軍隊攻入大唐的心髒——都城長安。

對于常年受萬國朝貢的大唐來說,被視為藏地蠻夷的邦交小國攻陷都城,這幾乎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羞辱。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吐蕃帝國攻入長安

然而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軍事力量都優于吐蕃的大唐帝國,為何卻在數次反攻中铩羽而歸,最終不得不面對被吐蕃侵占大面積疆土的命運?

這要從當年以天朝上國公主之銮駕,浩浩蕩蕩入藏和親的文成公主說起。

一、公主和親 吐蕃發展契機

文成公主入藏,帶着大唐的詩書禮儀、錦繡珠寶到幾乎未曾開化的蠻夷之地,讓吐蕃受到了詩禮滋潤,逐漸有了風華氣度,這向來是一樁足以流芳千古的美談。

然而對吐蕃來說,文成公主的到來不僅僅打開了他們的思想大門,更重要的是給他們帶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思路,讓他們從西方高原地區的蠻夷之邦進化成了足以威脅到大唐盛世的帝國。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吐蕃王族對于文成公主崇敬有加,并且一直虛心向公主以及随駕人員求教,有意識地吸收大唐帝國繁榮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諸如農田制度、貿易外交、軍事管理等,并且學以緻用,一步步發展成為西方諸國中實力中上的國家。

而文成公主也為大唐和吐蕃兩國帶來了幾十年的和平邦交時期,在松贊幹布在位期間,吐蕃年年向大唐朝貢,以臣子之禮尊奉大唐為上國,這段時期顯然是大唐吐蕃的建交蜜月期。

不過生長在氣候惡劣的藏地,向來與天争命的吐蕃人,骨子裡是充滿了掠奪兇性的,他們絕不可能永遠臣服于他國,就像狼群永遠不會被圈養。

松贊幹布去世後,吐蕃帝國的統治權落入噶爾家族手中,大唐盛世的締造者李世民也駕崩于長安城,這宣告了大唐與吐蕃的友好邦交告一段落,長達200年的兩國戰争拉開了帷幕。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吐蕃與吐谷渾

公元669年大唐總章二年,野心勃勃的吐蕃趁唐朝攻打高麗,無暇西顧之時,企圖吞并吐谷渾,将帝國的版圖向東北方向擴張。

吐谷渾的國土面積不及吐蕃五分之一,吐蕃軍隊強行進駐吐谷渾,這讓國力本就虛弱的吐谷渾完全沒有反抗之力,直接一路潰逃向大唐,并向大唐求援。

二、“大非川”輕敵冒進 唐蕃局勢逆轉

鑒于吐谷渾對于大唐疆域的重要性,将高麗國打服了的大唐帝國,開始揮軍西下,集中兵力對付吐蕃帝國。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大非川之戰

公元670鹹亨元年,吐蕃帝國與唐朝軍隊在大非川交戰,由唐朝著名大将薛仁貴、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等人統兵5萬,氣勢洶洶、大軍壓境,卻在大非川遭遇了滑鐵盧。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唐朝大将薛仁貴

吐蕃帝國掌權者深知吐谷渾對于大唐的軍事意義,如果能夠順利拿下吐谷渾,就能夠打通西北與中原地區的坦途,對于吐蕃進一步向中原擴張的謀劃十分有利。

是以吐蕃集全國之力,将40萬精銳全部調到吐谷渾,并在龜茲、于阗、疏勒、碎葉四鎮掀起叛亂鬥争。

反觀唐朝軍隊,僅有5萬兵馬,且長途奔襲後尚未調整休息,就要直接投入戰鬥,吐蕃軍隊不僅在人數上占據絕對優勢,而且完全是以逸待勞應戰唐朝軍隊,勝利的天平早已傾向吐蕃。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吐谷渾

薛仁貴是一個作戰經驗十分豐富的大将,他知道吐蕃軍隊的将士們擁有強健的體魄,且占據了地形優勢,反觀唐朝軍士們長期在平原作戰,不适應高原地區的氣候,作戰能力被極大地削弱了。

是以薛仁貴在抵達吐谷渾之後,立刻要求全體将士就地安營紮寨,不可擅自沖鋒,以免陷入被動局面。

然而胸有謀略的薛仁貴,最終卻讓自己的副将來了一招背刺,兵敗大非川。

據記載:“其副将郭待封乃開國元勳、西域名将郭孝格之子,恥其位在薛仁貴之下,竟擅違軍令,不從仁貴之策,領辎重繼進。”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唐軍抵達大非川

一直對薛仁貴非常不服氣的郭待封,根本沒有明白薛仁貴的用意,反而覺得薛仁貴是臨陣怯弱,害怕與吐蕃軍隊交鋒。

心高氣傲的郭待封沒有聽從薛仁貴的軍令,一意孤行地帶領右路兵馬,直接沖上吐蕃占據的高原地帶,準備殺吐蕃軍隊一個措手不及。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郭待封率軍殺敵

很快,完全不适應高原氣候和海拔的唐朝将士們開始出現高原反應,呼吸困難、頭痛欲裂……這些難以忍受的生理折磨,讓唐朝士兵們還未與敵軍相遇,就已經失去戰鬥能力。

吐蕃軍隊本來還在嚴陣以待,看到唐軍這樣輕敵冒進,導緻軍士紛紛不支倒地,便放下心來,開始圍攻反擊,将郭待封率領的一隊軍馬全部殲滅,讓唐朝軍隊痛失一臂。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唐軍與吐蕃軍交戰

聽到郭待封率軍突襲結果全軍覆沒的消息後,薛仁貴長歎一聲,知道唐軍大勢已去,便立刻整列剩下的将士,迅速退兵東歸,四大重鎮的統治權經此一戰完全丢失。

唐玄宗見到铩羽而歸的薛仁貴,當着衆多朝臣的面痛斥薛仁貴的怯敵和放任郭待封全軍覆沒的冷眼旁觀,盡管他深知薛仁貴并不是大非川戰役失敗的主要原因。

平心而論,大非川之戰的全線潰敗,不僅是郭待封輕敵冒進,還有吐蕃遠超意料的經濟、軍事能力。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吐蕃軍隊

文成公主和親為大唐帶來了一段時間的邊疆和平,同時也為吐蕃帶來了穩定發展的機遇期。

吐蕃在和平發展時期,模仿唐朝建立了一套完備且高效的驿站傳遞系統,保證了軍政指令能夠暢通無阻地抵達全國各地,一旦有戰事發生,全國各地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内迅速響應,保證軍政指令的貫徹落實。

而且吐蕃地處青藏高原,惡劣的氣候和用刑嚴苛的統治階級,塑造出了彪悍的民風,群眾幾乎個個能騎馬、能搏殺,戰鬥素養非常之優秀,可謂是全民皆兵。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吐蕃将士

加上吐蕃從唐朝學來的農耕、放牧技術以及貿易經驗,經濟實力在西域諸國裡都稱得上第一,能夠持續不斷地給軍隊提供糧草補給,讓軍隊沒有後顧之憂。

這些都讓吐蕃有了對抗唐朝軍隊的實力,而唐朝卻還自恃上國身份,不肯正視吐蕃王朝的發展。

三、内焦外困 唐朝轉攻為守

大非川戰役的失敗,導緻唐朝喪失了對龜茲、于阗、疏勒、碎葉四鎮的轄治權,同時甘肅西部和青海一帶也落入吐蕃之手,唐朝通往西域的一半命脈都被奪走,兩國陷入長期交戰境地。

為了遏制吐蕃版圖擴張的企圖,唐高宗派遣大将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線上,增強了邊疆軍隊實力,但并非是主動進攻的目的,而是着重防禦。

唐高宗對吐蕃軍事戰略由攻轉守的調整,主要是為邊界線上的唐朝軍隊赢取休養生息,同時争取更多的時間訓練軍隊的高原作戰能力。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唐朝府兵

不過,由于唐朝在征兵方面主要實行府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也就是說府兵制下招募的兵丁都是耕田的農民,沒有戰争的時候就專事生産,發生戰争時則拿起武器從軍。

而且府兵需要自備武器、軍馬和糧草,這無疑讓本就不富裕的農民負擔過重,導緻許多府兵根本無心戰鬥,隻想逃避兵役。

乍一聽,唐朝府兵制似乎和吐蕃的“全民皆兵”一樣,但對比平原農耕和遊牧民族的特性,就會明白唐朝府兵制下招募的士兵都是戰鬥素養極低、無心戰鬥的農民,吐蕃人則慣于遊牧、搏殺、掠奪,戰鬥經驗和軍事能力都遠勝唐朝府兵。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吐蕃遊牧

公元678年儀鳳三年,唐朝大将李敬玄領皇命出征,率軍18萬,在青海與吐蕃軍交戰。

這是唐高宗的一招昏棋,李敬玄乃是一介文臣,怯懦畏戰的他根本就不懂打仗,他上了戰場之後完全無法掌握戰争時機,無法統率部隊。

加上李敬玄所率軍隊大多是邊疆府兵,這些府兵本來也無心戰鬥,跟着這樣一個窩囊的将領,更覺勝利無望,是以很快在青海戰役中被吐蕃軍打了個落花流水,四散奔逃。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唐軍将士跪地投降

吐蕃軍隊不僅大獲全勝,而且繳獲了一大批唐朝軍隊的武器、糧草和辎重,充盈了軍備庫存。

連續兩次被大敗的唐朝,一邊要應對西突厥、高句麗的侵略,一邊要提防日漸強大的吐蕃王朝,很快就内外交困,陷入混亂狀态。

四、安史之亂 唐朝由盛轉衰

公元757年,也就是唐肅宗時期的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全面爆發,唐朝和吐蕃戰争态勢發生轉折,吐蕃軍隊在軍事實力上占據了絕對優勢,在接下來的30多年裡,吐蕃屢屢在對唐戰役中獲勝。

由于唐朝藩鎮勢力不斷膨脹,中央集權制受到極大威脅,為了能夠奪回統治權,唐肅宗和唐代宗左支右绌,疲于應對各地搞分裂的藩鎮勢力。

動蕩不安的唐朝局勢,讓老百姓也開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統治階級為了擷取打仗所需的糧草、軍備,開始無限制地壓榨農民和商人階級,采取加重徭役、加收關稅等手段,搜刮民脂民膏,讓農民和商人都苦不堪言。

為了活命,“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的農民和商人也揭竿而起,發動了大大小小的起義活動,讓唐朝軍隊更加忙亂起來。

此時隔岸觀火的吐蕃帝國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吐蕃統治階級決定趁唐朝内亂之時,發動侵略戰争,讓無暇西顧的唐朝吃下這個啞巴虧。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吐蕃帝國奪取了唐朝的蘭州、廓州、河州等數十州,并在公元764年一舉奪得唐朝邊疆重鎮涼州,将整個河西走廊道路攔腰截斷,成功控制了西域大部分地區。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吐蕃版圖

随後,吐蕃軍隊一鼓作氣,直接殺入長安城,将唐代宗和一衆皇室成員吓得連夜出逃,根本顧不上長安城的百姓。

都城陷落的恥辱非同一般,唐代宗再也顧不得平叛,立刻将善于打仗的大将郭子儀和朔方軍調回京西地區,牢牢地守住帝國心髒,防止吐蕃再次攻占長安。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唐朝精銳駐守京西地區

面對反攻猛烈的唐軍,吐蕃軍隊隻好暫避鋒芒,退出長安城,轉而攻占甘州、肅州、瓜州、沙州等地,将戰線拉長到千裡之外,着重經營河隴地區的勢力。

不過戰線的拉長,對于吐蕃軍隊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因為橫跨河隴地區的戰線不僅有峽谷、沙漠、西北大平原,還有極其考驗體質的冬季寒流。

吐蕃軍隊雖然擅長高原作戰,但在戰線拉長、糧草供給困難且地形複雜多變的情況下,骁勇善戰的吐蕃士兵也不得不投降認輸。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骁勇善戰的吐蕃士兵

唐德宗貞元年間,唐朝逐漸恢複了穩定,開始穩步發展國内經濟,到唐憲宗年間,藩鎮反叛勢力也都平息,唐朝迎來了中興時期。

疲于征戰的吐蕃再也無力繼續侵略,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吐蕃開始有意和唐朝交好,兩國重新訂立盟約,恢複了和平相處的模式。

唐朝兵強馬壯,卻為何對吐蕃屢戰屢敗,伴随了大唐一生的軍事帝國

圖/解甲歸田

結語

唐朝泱泱大國,卻屢次慘敗給吐蕃這個西域小國。這絕不是簡單的軍事問題,而是涉及到國家經濟基礎、政治背景、軍事戰略和将領軍事能力等多重因素。

唐朝敗給吐蕃,源于唐朝自恃上國身份的輕敵,也源于唐朝經濟、政治、軍事制度等上層建築的根本弊端。

不過,漫長的200年戰争中,貌似吐蕃一直占據優勢地位,将唐朝壓着打,然而最終結果卻是吐蕃最先崩盤,其背後原因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