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讀完一本書,你真的了解了其中的内容嗎?今天我們來介紹,诠釋學中三個層次的了解:了解文字,了解意義,了解精神。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介紹诠釋學哲學,前面我們介紹了,作為現代诠釋學之父,施萊爾馬赫的思想,不僅受到了康德和浪漫主義的影響,還受到了另外兩位現代诠釋學先驅的影響,他們就是:阿斯特和沃爾夫。
沃爾夫和阿斯特是德國著名的國文學家和哲學家,沃爾夫對诠釋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區分了說明和了解的不同。沃爾夫将诠釋學定義為規則的科學,根據這些規則而認識符号的意義,解讀出作者内在的觀念和知覺,這是了解,然後将了解到的東西,以口述或者文本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說明。說明是面向他人,而了解是自己的了解,說明是以了解為基礎的。
沃爾夫将诠釋作為一個實踐活動,在他看來,诠釋學隻是認識符号意義的法則的科學,诠釋學就是這些規則的總彙。诠釋學的目的是了解作者的思想,诠釋就像對話一樣,讀者通過了解活動,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與作者進行思想對話。這和我們今天閱讀經典的是類似,我們閱讀經典就好像跨越時空跟作者在對話。
相較于沃爾夫的诠釋學,更注重通過文本來了解作者的原意,阿斯特的诠釋學,更注重文本内在精神的把握,阿斯特把了解分成三種:文字、意義和精神。相較于沃爾夫關注文字和意義的了解,阿特斯更關注的是精神的了解,了解是一項精神活動,目的是為了達到對精神的了解,但精神的了解是一個創造的過程,而不是一個說明的過程。這是阿斯特對诠釋學的進一步豐富,文字的了解是這對個别詞句的了解,意義的了解是針對文字在相關段落關系中的意義的解釋,而精神的了解是文字所啟示的精神,與整體觀念的最高聯系的解釋。
總之,文字、意義和精神,構成了诠釋文本的三個層次,而精神的了解更在于把握整體思想和觀念,從文字、到意義再到精神,這是一個從内而外,從低到高的了解過程,這裡的精神包括:時代的普遍精神,以及作者獨特的個體性精神。什麼是時代的普遍精神?我來舉個例子,今天我們很多人所了解的儒家思想,和先秦時期經典儒家思想所反映的時代精神是完全不一樣的。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它所展現的,當時的時代普遍精神,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就是:生存。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倫理道德”是一種生存之規定,是對當時個人安身立命,社會秩序紊亂的一種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它所回應的是人類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訴求:生存。而今天我們很多人所了解的倫理道德,是對個性自由的束縛,今天我們感受不到生存的威脅。我們需要的是發展,而不是生存,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普遍精神。是以,今天我們很多人聽到“倫理道德”,會有一種天然和本能的抵觸,是因為今天我們的時代普遍精神更看中個性的自由和發展,而弱化了道德作為生存之規定的分量。隻有到了道德淪喪,社會失序,面臨崩潰的時候,也許我們才能真正了解道德的分量。
是以,如果你沒有了解不同的時代精神,你就很難真正了解古人的思想,了解的重點不是對文字語義的了解,也不是文字在文章和鍛煉中意義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對文字背後所展現的時代精神的了解。哲學家阿特斯對诠釋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區分了了解的三個層次“文本、意義和精神”,他尤其強調對于文本所反映的時代精神的把握。在具體了解的方法上,阿斯特提出了“了解的循環性”,什麼是了解的循環性?
他說: “一切了解和認識的基本原則就是在個别中發現整體精神,和通過整體精神領悟個别。前者是分析的認識方法,後者是綜合的認識方法。”
比如我們了解了儒家思想背後所展現的整體時代精神,然後再去了解孔子《論語》的其他具體内容,就會有更好的把握。正如阿特斯指出,在古典作品中,一方面,我們隻有把握了古代精神在單一作品中的單一顯現,才能真正領會作為整體的古代精神;而在另一方面,單一的作品的精神脫離了它置身于其中的整體精神,也不能被正确了解。這是阿特斯對于了解的方法論的貢獻,了解的循環,就是從局部了解整體,然後再從整體把握其他局部。
好了,今天我們簡單介紹了兩位诠釋學的奠基者:沃爾夫和阿特斯,對诠釋學的主要貢獻。沃爾夫區分了說明和了解的不同,而阿特斯進一步将了解分為三個層次:語義的了解、意義的了解和精神的了解。但是這時候的诠釋學還隻是停留在方法論的層面,诠釋學還沒有正式成為一個學科或者獨立的思想體系,而這個工作是由施萊爾馬赫完成的,施萊爾馬赫被譽為“現代诠釋學之父”,他是如何開啟現代诠釋學的呢?更多精彩内容,我們下一期内容接着講。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内容,請點贊收藏,并關注我,我們下一期内容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