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夢”醒(上)——歐美當代“中産”的消失19世紀末,随着美國經濟的崛起,大量歐洲移民前往美國“淘金”,于是誕生了“美

作者:劉白惜

“美國夢”醒(上)

——歐美當代“中産”的消失

19世紀末,随着美國經濟的崛起,大量歐洲移民前往美國“淘金”,于是誕生了“美國夢”一詞。

“美國夢”用來形容憧憬來到美國或生活在美國,通過辛勤揮灑汗水赢取人生财富的一種生活方式。

二戰結束後,由于美國一度采取“金本位”制,確定美元與黃金挂鈎,世界經濟對美國依賴進入一個全新高度。

這期間“美國夢”則意味着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寄希望于美國上司下的經濟複蘇,具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意味。

然而,随着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關系的資訊化重組中,工資勞動就業的職業構成經曆了一個白領化的過程。

工資勞動的就業從以藍領勞工為主轉變為以白領勞工為主。

藍領階級的衰落和工薪勞動力的白領化被未來主義者和後現代理論家引用為勞工階級消失或消亡的證據。

持保守經濟學思想的主流經濟學家開始就中産階級理論進行闡釋,認為以非體力勞動為主的白領階級的崛起意味着馬恩經濟思想中的“階級理論”的失敗。

但就其實際而言,與保守主義所期待的相反,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階級關系的演變是一個中産階級(其中大多數是勞工階級)的無産階級特征越來越明顯的過程。

向上流動的中産階級夢想,或者就美國而言,“美國夢”逐漸破滅的一個過程。

在西方學術界,從政治學階級屬性上分析,舊中産階級指的是小企業主、工匠、自由職業者、小商販和小農戶,也稱為“獨立中産階級”。

另一方面,新中産階級是指在技術革命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技術知識分子,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白領員工,即雇員和公務員,被稱為“雇傭中産階級”或“城市新中産階級”。

如果說在二十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小企業主和其他人的舊中産階級經曆了經濟和政治邊緣化,那麼新中産階級的形成給社會的階級地圖帶來了新的複雜性”。

在馬恩經濟理論範疇分析史上,布萊夫曼是最早提出和分析新中産階級的學者之一。

布萊夫曼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出現的新中産階級與壟斷資本主義之前的小資産階級舊中産階級進行了比較,并認為兩者都不符合勞動和資本的社會極性。

不同的是,舊的中産階級處于兩極的階級結構之外——它既沒有資本主義屬性,也沒有勞工屬性;而新中産階級之是以處于中間地位,并不是因為它處于資本積累過程之外。

而是因為它在這一過程中以兩種方式獲得了自己的特征——它不僅享有一小部分資本的特權和回報,而且帶有無産階級地位的标志。

舊的中産階級,如農業、商業和服務業的小業主,以及各種職業和工藝,在資本主義壟斷階段之前曾占人口的一半或更多,現在大多已經消失了。

然而,新中産階級包括工程技術人員、下級監督管理人員、購銷、金融群組織管理機構的從業人員,以及大量不屬于資本主義工業、在醫學院、學院和政府部門工作的專業人員。

1974年,這部分勞動力可能占美國所有就業崗位的15%以上,不到20%。

在布萊夫曼看來,這個新中産階級的大多數成員越來越具有勞工階級的特征是毋庸置疑的。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新中産階級的發展勢頭減弱,兩極分化的趨勢顯著加劇。就所謂中産階級的變化而言,20世紀70年代前和70年代後形成了鮮明對比。

例如,在美國,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經濟繁榮穩定,中産階級的生活水準和社會地位大幅提高,人口數量增加,所謂的“美國夢”在人們心中紮根。

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産階級的經濟狀況和地位趨于下降,“工資貶值和失業率在社會階梯上緩慢攀升。

從貧困勞動者到藍領工廠勞工,再到管理白領勞工”,從廣泛的社會采樣進行觀察,傳統意義上所謂的“美國夢”正在破滅。

現實中,兩極分化加劇,“新階級社會”正在形成“——由20%人口的特權階級和80%人口的新勞工階級組成的菱形階級結構。

在這個過程中,勞動群衆的狀況趨于惡化,實際工資下降、工作保障喪失和工作時間增加就是明證。

于是相應的,主流歐美國家在新千年後進行陷入長期停頓,社會生活及社群治安惡化,都宣告了标榜“美國夢”模式的西方體系本身不可避免趨于沒落。

#曆史開講#

“美國夢”醒(上)——歐美當代“中産”的消失19世紀末,随着美國經濟的崛起,大量歐洲移民前往美國“淘金”,于是誕生了“美
“美國夢”醒(上)——歐美當代“中産”的消失19世紀末,随着美國經濟的崛起,大量歐洲移民前往美國“淘金”,于是誕生了“美
“美國夢”醒(上)——歐美當代“中産”的消失19世紀末,随着美國經濟的崛起,大量歐洲移民前往美國“淘金”,于是誕生了“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