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雙耳失聰卻被人稱為最偉大的鋼琴家,樂聖的勵志的一生

作者:靈異站

1827年3月26日(農曆1827年2月29日),樂聖貝多芬逝世

在曆史上的今天,1827年3月26日“樂聖”路德維希·凡·貝多芬逝世,回顧他的一生,充滿勵志!

他雙耳失聰卻被人稱為最偉大的鋼琴家,樂聖的勵志的一生

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德國小城波昂。他的父親是宮廷男高音歌手,但有酗酒的惡習。從4歲起,貝多芬就受到父親嚴格的音樂訓練,他整天被關在屋子裡練琴。貝多芬很早就學會了演奏鋼琴、管風琴、小提琴、中提琴和長笛,13歲就當上了宮廷劇場首席小提琴師和教師、助理管風琴師。

由于家境貧困,貝多芬小小年紀便承擔起家庭重擔,因而沒能受到很好的教育。他是靠在劇院裡接觸意大利、法國和德國的充滿社會生活題材的喜歌劇以及歐洲各國文豪的作品,靠自學成長起來的。他17歲時,母親去世了,年輕的貝多芬作為一家之主,同生活頑強地作鬥争。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革命影響到德國,正在波昂大學作旁聽生的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法國大革命對貝多芬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信仰共和制,熱愛“自由、平等、博愛”,推崇人民、鬥争、勝利,他把這種信念當作自己的奮鬥目标,至死不變。

1792年,貝多芬到音樂之都維也納去深造和創作。他曾跟随著名作曲家海頓學習作曲法,可是老師不能接受學生創作中大膽的革新精神和自由思想,兩人産生分歧,學習是以中斷了。以後,貝多芬靠不懈的努力,為自己赢得了聲譽。他先是被公認為靈感豐富的即興演奏家和維也納最好的鋼琴家,後來又被公認為優秀的作曲家。

他雙耳失聰卻被人稱為最偉大的鋼琴家,樂聖的勵志的一生

但痛苦一直伴随着貝多芬。從27歲起,他的耳朵漸漸地聾了。這對于一個音樂家來說是多麼沉重的打擊!同時,他還遭受着失戀的折磨,心愛的姑娘一個個離他而去。也正是在這個時期,貝多芬表現出極其旺盛的創作力,寫出了許多傑出的作品,如《月光奏鳴曲》、《第二交響曲》、《克萊策奏鳴曲》、《第三交響曲》、《曙光奏鳴曲》、《熱情奏鳴曲》;其中《熱情奏鳴曲》被公認為貝多芬奏鳴曲創作的頂峰。另外還有《第四交響曲》和《第五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是貝多芬作品中最完整的典範之一。

他雙耳失聰卻被人稱為最偉大的鋼琴家,樂聖的勵志的一生

貝多芬還創作了《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第八交響曲》和《第九交響曲》。《第九交響曲》是貝多芬成就的頂峰。曲目第一次演出時盛況空前,曾受到觀衆五次鼓掌歡迎,而當時歡迎皇族也不過用三次鼓掌禮,是以引得警察都出面幹涉。貝多芬在自己的作品裡讴歌歡樂。他覺得所有的管弦樂器還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打破正常,在最後樂章中引入了人聲的合唱,歌詞是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第九交響曲》成了交響樂作品中的不朽之作,而貝多芬也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他雙耳失聰卻被人稱為最偉大的鋼琴家,樂聖的勵志的一生

音樂上的成就并沒有使貝多芬擺脫貧病的境地。1827年3月26日,貝多芬偉大而痛苦的一生結束了。

貝多芬的一切,他的敏銳,他對世界的感受,他那獨特的智慧和意志,天公對他的獨特構造方法,他的理想,還有他身體中的特有物質,他的脾性等等,都是歐洲那一特定時代的代表

人們知道,器樂在整個19世紀餘下的時間的發展都是在他的符咒之下,沒有一個音樂領域的真正靈魂不是歸于貝多芬。

和他那個時代的人們一樣,貝多芬也對周圍的世界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擺脫了灰心喪氣的深淵,重新又達到了希望的頂點

他雙耳失聰卻被人稱為最偉大的鋼琴家,樂聖的勵志的一生

貝多芬的一生經曆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歐洲社會的激烈變革,他的作品是時代和個性結合的産物。他極大地擴充了交響音樂的思想内容,使之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體裁,鋼琴的表現幅度也大大增強。内容的擴充導緻表現手法的創新: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結構,動機型的主題運用和動力性的樂思發展,使音樂具有非凡的氣勢和力量;建立在功能體系上的變音體系,成為他的和聲風格特征;靈活的離調轉調和大幅度的節奏對比和力度對比,對于刻畫沖突沖突和戲劇性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對位法的運用,樂隊音響的組合,鋼琴音樂的寫作都有鮮明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