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作者:素年文史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作為中國三千年浩瀚文明曆史中,第一個實作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先秦無愧于集權制封建國家之先驅,為其後的曆朝曆代建國建制而垂範,并對後中國的制度建設影響長遠。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先秦最大的制度貢獻,就是中央集權和皇帝制度,夏朝、殷商、兩周也有君王,與秦始皇不過名号不同,實則權力相當,然而稱王稱帝一字之差,為何遠古王朝與先秦相比,方方面面卻有如此大的差異?

  而從曆史角度出發,先秦中央集權制與皇帝制度的确立,對此後中國曆朝曆代的制度建設,又有着怎樣的曆史性影響呢?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本文以先秦時期的中央集權制與皇帝帝制為出發點,結合曆代封建皇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橫向對比,縱向總結,總覽今古,查漏不遺。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來之不易的大一統

  中國曆史上有很多暴君,比如遠古時代夏朝的國王桀,就是曆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暴君。

  其後,殷商時期的纣王,纣王的形象多有杜撰,其實纣王的原型帝辛并非如此殘暴,不過他确實征伐過多,兇性過重,勉強也算是一位暴君。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再加上周朝的周厲王,殘暴不仁的秦二世胡亥,殺夫弑父的隋炀帝楊廣,中國以“兇”聞名的皇帝還真不少。

  其實,曆史對秦始皇嬴政的評價,也是多有“暴君”之評。

  雖說秦始皇嬴政征發民夫修萬裡長城,疏浚靈渠,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是這些也算是民生工程,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勉強也算是德政。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但是始皇帝晚年之後,利令智昏,大開民力,修阿房宮,苛政虐民,扼殺民智,這些都算是暴政,是以始作俑者秦始皇始帝也是暴君。

  不過饒是如此,曆史上的十大暴君,還是沒有秦始皇嬴政的名字,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曆史認為,始皇帝雖有暴政,但功大于過。

  确實,單以功業評論,秦始皇嬴政的功業确實很大,畢竟是第一個統一了全中國的人,這種成就,前無古人。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從曆史的角度來講,秦朝其實是在替西周做善後,因為中國自周朝,經春秋,至戰國這近八百年的華夏亂象,其實根源就是西周分封制。

  西周天子為了犒賞群臣,便把國土分封賞賜給這些有功臣子,結果,中國開始了長達790年的分裂戰亂時期。

  在這790年之中,先是西周衰敗,然後是春秋時期的諸侯并立,再然後是戰國時期,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自春秋時期的幾百近千個諸侯國,隻剩下了近百個,慢慢的,就是剩下了十幾個。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而這十幾個國家中,就包含了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也被認為是幾百年開疆裂土的最後決鬥,誰能吞滅六國,結束諸侯攻伐,互相戰亂的時代,誰就是統一中國的最後勝利者。

  然而,即使是隻剩下了這七大戰國,勝利也很難,因為,戰國七雄,各有強弱,相對來說,戰國初期的秦國最弱,但是秦國盛産騎兵,且驕武好戰,戰鬥力頗強。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南韓次之,南韓兵力不多,且國土較少,國力弱小,但是南韓坐擁最大的鐵山,盛産尖兵利器,是以兵力雖少,但是戰鬥力卻不低,被稱為“勁韓”。

  其他的齊楚燕趙魏五大戰國,先後稱王,且因地制宜,各有所長,其中以趙魏最強,而偏偏這兩國都是秦國的鄰居,鉗制着秦國的東出大計。

  而且一國強大,其他六國都不會坐視,合縱連橫便應運而生,成為制衡局勢的不二法器。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局面如此複雜,但是秦國靠着好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加上孝公時期大臣商鞅變法留下的良好基礎,硬生生靠着“營運”克服了兵力弱勢,把六國一一滅掉,最後成就了大一統皇朝。

  據此來看,秦始皇的功業确實偉大。

  首先,高度強大的軍事實力,為秦國的軍事行動,提供了許許多多的優勢性。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其次,堅定的政治制度,又使得秦軍令行禁止,秦軍戰力倍增。

  以上兩點,無一不展現出了集權制度的重要性。

  而秦始皇也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會在秦朝的集權制度上下功夫,力求中央集權,因為他很清楚,秦朝與戰國七雄不一樣,需要管理的疆域更廣,需要操心的事情更大,而且皇朝初立,隐患必定不少。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如果沒有統一的制度保障,如何使政令通暢,百姓鹹聞?如何使皇帝的意志得以通達四方?

  于是,秦始皇便決定建立一種全新的,不同于過去任何一種國家制度的新的國體制度。

  這,便是中央集權制與皇帝制度的根源。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秦朝的中央集權與皇帝制度

  秦朝以前,中國長期處于分封制度的控制下,雖然戰國時期,分封制度已經實質上消失了,但是很多戰國,依然都把分封當作一種體制來使用。

  比如,主持了商鞅變法的商鞅,被秦公封為商君,封地在秦國商於縣。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秦始皇對790年的分封餘毒,依然感到觸目驚心,是以,分封制度被他視為逆鱗。

  而為了使分封制徹底消失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在李斯的建議下,開始了中央集權的強化。

  首先,就是廢除分封制度。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在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事實上已經取消了封地制度,因為商鞅變法的本質,就是取消世功世祿,取消舊貴族,建立新貴族,建立新制度,是以分封制這些舊制殘餘,就要割除幹淨,商鞅被秦宮賜予封地,也是實封虛領的榮譽分封,商鞅隻有吃賦稅的權,沒有治理封地的權。

  自秦孝公以後,秦國就隻保留了儲君的特殊封地,而到了嬴政時期,儲君封地也被取消了。

  取代分封制的,正是郡縣制。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在郡縣制度下,秦國建立了國家——郡——縣為主體的三級行政管理體制,自上而下,垂直管理,每一個下級行政主體的官員選擇,都由上一級決定,而且所有的官員任命,都要經過秦始皇确認,由此確定了秦始皇的絕對權威。

  并確定了中央政權對地方政府的絕對控制,便于各種管理。

  郡縣制的出現,使得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等級分明的行政管理體制,後來的唐朝的中央——府——州——縣,宋朝的府——州——路等的确立,皆始自于此。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除了郡縣制以外,秦始皇還制定了許多統一制度,度量衡的統一,官道統一,以及文字統一,總之,秦國自上而下,共用一樣的文字,使用一樣的尺度,遵守一樣的法令,杜絕了因為标準不同,而産生的社會沖突,強化了國家的管理穩定。

  此外,征兵制度、軍法、軍制等制度,也由秦始皇與大将商議進而确立,使得秦國的軍隊也得以順從在中央集權制下,成為權力制度之下的一部分。

  這就是中央集權制度。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秦朝的皇帝制度

  傳說,秦始皇嬴政自認“功蓋三皇五帝”,是以自稱“皇帝”,由此開啟了中國的封建皇權制度,也就是皇帝制度。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但其實,真實的史實則是,嬴政建立大秦帝國,但是依然自稱“秦王”,沒有稱帝,因為嬴政其實是個自謙的人,并不好大喜功,是以哪怕是取得了中國大一統這樣的千古偉業,也自認為沒必要稱皇稱帝。

  而給他安上皇帝稱号的人,其實是他身邊的宦官,也就是後來篡位稱帝的趙高。

  嬴政晚年去世後,幾個儲君都太小,沒有獨立掌權的能力,于是趙高這個宦官便跳了出來,聯合李斯,謀朝篡位,随後,趙高便自稱帝,是為皇帝稱号的開端。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嬴政的始皇帝稱号,其實是趙高完蛋以後,秦國大臣為嬴政追贈的。

  皇帝稱号的确立,千萬别以為它隻是一個稱号的改變,其實,皇帝制度的确立,意義深遠慎重。

淺論秦朝從中央集權到皇帝制度的演變

  自西周開始,周朝的君王都自稱為天子,但是,由于分封制的崩壞作用,周天子這個“天之子”當的毫無尊嚴可言,于是,為了皇權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皇帝”稱号便應運而生。

皇帝制度的核心内涵,其實是以下對上的集體崇拜,其實是一種對皇權至高無上權力的神話與幻化,目的是讓下邊的人無法生出對皇權的侵犯,變相穩定皇權與中央集權,其本質目的,事實上還是為了維持權力穩定。

而且皇帝制度的出現,還使得儲君繼承等注釋變得更合乎法度,有利于皇帝權力的平穩交接,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