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作者:林希愛曆史

兵馬俑,全稱秦始皇兵馬俑,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在國際上名聲顯赫,得到過多位G家上司人的贊美,同時也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1974年,西楊村的農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幾件陶瓷碎片,同年,國家文物局派遣專家到現場考察驗證,确認了挖掘工作,經過11個月的努力,在地下塵封千年的兵馬俑重露真容。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而在1999年,秦始皇二号坑裡,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尊特殊的兵馬俑,臉部呈現罕見的綠色,與周圍其他肉紅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格格不入,是以也被叫做“綠臉俑”。

綠臉俑的出土為兵馬俑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那張與衆不同,至今無法用科學解釋的“臉”也自然而然的引起了許多猜想。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秦朝的建立

秦朝作為大陸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古代史裡一直擁有崇高地位,從一個偏遠山谷的邊落小國成長為雄踞中原的強盛王朝,然後二世而亡,像一顆燦爛的流星迅速的劃過天際,留下的餘熱點亮了曆史的前程。

秦國自秦孝公和商鞅勵精圖治,變法圖強,秦軍打敗聞名天下的魏武卒,正式走上了自強的道路,而秦孝公本人卻不幸英年早逝。

為了安撫被商鞅變法所侵害了利益的秦國老貴族,秦惠文王不得不車裂商鞅,但同時明确強硬的保留了商鞅之法,拜張儀為相。秦國的外交開始産生變化,不再隻主張武力,更多是使用邦交的手段,“合衆連橫”政策由此出現。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接着便是秦朝的第三位君主,秦武王,但不幸舉鼎氣絕而亡,在離世之前,武王下令将自己在燕國為質的弟弟嬴稷接回秦國為王,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的上位為秦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王,秦昭襄王的曆史存在感非常強,算是國文課本上的常客。

昭襄王在位56年,戰神白起與宰相範雎就是在此期間得到重用。秦趙曆史著名戰役“長平之戰”,曆時三年,秦趙兩國皆疲憊不堪,而在趙國投降後,如何處理降兵就成了一個難題。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範雎提出“攻人”政策,被昭襄王采納,白起坑殺趙軍40萬。經此一役,趙國元氣大傷,為秦國東出之路掃滅了一個勁敵,白起也一戰成名,被稱為“人屠”。

昭襄王之後,則是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兩位君主,但在位時間都比較短暫,分别為三天和三年,這兩人在位期間,雖然沒有做出先祖一樣的豐功偉績,但也穩定了秦國政權,沒有出現大的變動。

接着,就是我們最為熟悉的“秦王掃六合,統一天下”的故事了。始皇帝13歲登基,22歲親政,驅逐呂不韋,平定嫪毐叛亂,滅六國,統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制定秦政,建立秦朝,成為大陸曆史上第一位皇帝。然後迅速二世而亡。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秦朝就像一個模闆,為後來的千秋萬代,王朝更替立下了一個基礎。從此,統一思想在華夏大地上生根發芽。

“睡虎地秦簡”的現世讓我們不禁感歎秦律的先進性,即使是過了幾千年的時光,依舊具有價值,從這個程度上來說,秦朝也算是千秋萬代了。

那這樣一個充滿了傳奇色彩的朝代,又擁有一支怎樣的軍隊呢?兵馬俑給出了答案。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世界第八大奇迹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陵是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将章邯監督完成,時間長達39年,秦兵馬俑就是随之埋入陵墓的陪葬品。

兵馬俑為何會是始皇帝的陪葬品呢,這就要從古代的殉葬制度說起了。

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一種野蠻荒謬的陪葬儀式,就是用活人陪葬,稱為“人殉”。到了奴隸社會,人殉變得盛行起來,而且會根據死者的身份地位确定陪葬的人數。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陪葬者通常是10人或20人反綁在一起,趕入墓道,然後逐個把頭砍下來,或者是先在外面殺死陪葬者,再埋入墓穴。

人殉最鼎盛的時期是殷商時期,而周王朝的建立後,為了穩定民心,不再重蹈商朝滅亡的覆轍,統治者下令施行“明德保民”,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有了很大的遏制。

戰國時期,群雄逐鹿,力主中原,禮崩樂壞,戰火紛飛。人力成為了重要的資源,由此,諸侯列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一紙文書,标志着秦國正式廢止人殉。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同時,人殉的廢止也意味着以俑代人制度的開始。雖然其本意依舊是人殉,但卻變得更加人道,不再讓活人陪葬,而是利用陶泥、石器等工具,請技術高超的勞工制造與人等比身的陶俑,代替活人進行殉葬。兵馬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若仔細觀察兵馬俑,可以發現,這些俑都是按照真人的身高比例去制作,而且幾乎沒有兩張相同的面孔。這是因為制作俑的工匠技藝都非常高超,制作工序也很完善,每一道工序裡都有不同的分工,確定最後的成品符合要求。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是以現實生活為參照,每個俑的服飾、裝束、神态都不一樣,通過這些特征就大體上可以判斷社會身份,對于研究秦朝時期的社會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同時,也展現了大陸古代陶俑技術的高超。

秦兵馬俑以其龐大的規模,極度寫實的手藝,成為了以俑代人殉葬的巅峰,讓後世的人們啧啧稱歎,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奇怪的“綠臉俑”

頭上梳發髻,身着秦裝,表情威嚴,面孔為肉紅色或粉白色,這應該是人們對于秦兵馬俑的基本印象。而在1999年9月10日,二号坑裡出土了一尊綠臉俑,綠臉俑的現世也為兵馬俑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

據館長介紹,這尊綠臉俑自出土以來隻展示過幾次,在其他時間,都是用布将它包裹起來。而且,按照傳統,每年兵馬俑都會出國展覽一次,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但因這尊兵馬俑的特殊性,它從未去過國外展覽。

而多年來,圍繞綠臉俑的謎團始終争論不斷,由此還引發了許多猜想。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因為與其他兵馬俑的臉部顔色大相迥異,而又沒有什麼特别合理的要素,有人便猜測,這可能是工匠們的惡作劇。在繁雜無比的工作中,找到一些小樂趣,幫助緩解壓力。

有關學者則認為并不隻是如此簡單,這尊綠面俑可能是軍中傩人。傩禮是遠古時期軍中為驅逐邪祟而做的巫術祭祀,自周代成為五禮之一軍禮的一個項目,具有強烈的軍事性質。

再加上,戰國時期,秦楚兩國聯系緊密,屢屢通婚,兩國文化便産生了交融,而巫術祭祀本身就是楚文化的典型特征,自然也對秦國的文化産生了影響,由此,秦國軍隊中會有傩禮就不甚奇怪了,而把臉塗成綠色可能就是當時傩人在施行傩禮時的特殊儀式。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還有一種推測是,當時每個俑在完成後都要刻上其創作者的名字,便于負責到人,是以便有工匠想要獨出心裁,借用綠臉俑完成個性大膽的作品,在後世容易被注意到,可能就此名留千古。

更多的猜測是關于軍事方面的。有專家猜想,在戰國時期,科學不發達,亂力怪神之說此起彼伏。有些軍隊就會在頭上綁牛角吓唬對方,是以,在臉上塗綠色顔料可能就是吓唬敵人的一種手段。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要麼就是類似于現在的野戰部隊。在古代,行軍打戰,肯定也會經過叢林等地方,将臉塗成綠色,便于更好的隐匿自己,不易被敵人發現。

但是如果是野戰部隊,那綠臉俑的數量應該不會太少,而目前發現的隻有這一個,是以,更加有可能的情況是,這是一個哨探。這也比較符合人數少和通過臉上塗綠色顔料來僞裝自己兩個特征。

除此之外,還有關于工匠是色盲,少數民族的象征,護身符等猜想。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些都是在過度解讀,綠色隻是當時表現膚色的另外一種手法,本身沒有什麼特殊含義……

有關綠臉俑的猜想還在繼續,目前并沒有确切的答案。或許在未來,對兵馬俑的研究更加深入後,會找到綠臉俑出現的确切原因。

總結

在綜藝《國家寶藏》裡,一些不為人知的幕後工作者也走到了台前,攝影師趙震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趙震的工作是為秦兵馬俑中的每一個兵馬俑制定其專屬的身份證,這樣一份繁重漫長的工作卻被他稱為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他深情的說:“兵馬俑是我的神殿”。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趙震就像是一個縮影,映射了那些理想主義者的熱愛與存粹,這是一種無比進階的情感,值得我們去敬佩和學習。

由于俑坑裡是不能打燈的,為了拍一張光線适合的照片,他甚至會等上一年的時光,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在節目上,他哽咽的說道:“我看到了秦俑的胡須和下唇上的指紋,這是那位造它的工匠留下的”。這是一種難以言說的感覺,就在同一個位置,一位工匠剛剛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下一刻,趙震發現了它。滄海桑田,千年扭轉,兩位不同時代的人在這一刻實作了呼吸共振,完成了一次靈魂交流。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這種不加掩飾的情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目前,通過“讓文物活起來”活動,利用網際網路和科學技術,讓兵馬俑出現在網絡上,以一些幽默有趣,符合現在潮流的形式和更多人“見了面”。

這種方法使得曆史不再是枯燥的解說,變得更加有趣了起來。同時也實作了古今文化碰撞交流的一次大膽嘗試。讓更多人有興趣去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促進文化強國的實作。

兵馬俑中,有一張“臉”無法用科學解釋,還被禁止出國展覽

當兵馬俑靜靜的站立在坑道内,肅殺蕭瑟之感撲面而來,那是百戰不殆的霸氣。陽光在某一刻照在這些秦俑身上,它們突然像是有了生命,一個個栩栩如生,整裝待發。一瞬間,仿佛置身風起雲湧的古戰場,兵士們馳騁在古老的土地上。那個立志一統天下的少年雄姿英發,指點江山。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見”,如今他們依然守護在這裡,堅定的說着“我不會忘”。而有關兵馬俑更多的秘密,就等待着我們去解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