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作者:林埂峰工作室

一、美歐銀行危機的本質——美元潮汐失靈

此次美國銀門銀行(Si­l­v­e­r­g­a­te Ba­nk,2023年3月12日)、矽谷銀行(SVB,3月10日)、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3月12日),瑞士的瑞信銀行(Cr­e­d­i­t­S­u­i­s­se,3月20日)在短短兩個星期内接連破産引發全球強烈震動。

相關分析文章鋪天蓋地,但都沒有抓住真正的要害。

媒體上永遠存在一種惡習:成功了,就說什麼都是有理的;失敗了,那就是千人指、萬人罵,什麼都是不對的。

這樣來分析問題不可能抓住真正的要害。例如:

有人認為是他們自身經營的問題,存在資産錯配等。

矽谷銀行有大量活期存款被用于購買十年期美債,美聯儲持續暴力加息導緻賬面損失。

但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美債可是風險相對極低的投資。

矽谷銀行在目前世界經濟形勢極為動蕩的時候,将更多資金用于最穩健的美債投資,居然成了被指責的破産原因,這跟誰說理去?

因被迫出售美債導緻的虧損數量其實也沒多大,也就不到20億美元。

這對于一個擁有2090億資産、1754億美元存款的銀行來說本來并不是多大問題。

還有人認為是特朗普時期解除了2500億美元以下銀行的壓力測試,導緻以上銀行風險管理存在問題。

現在是拜登的民主黨執政,甩鍋特朗普是習慣性的動作。

如果真認為這是個問題,拜登政府改變特朗普的政策,增加2500億美元以下銀行的壓力測試不就得了嗎?

何必要等特朗普下台都2年多,銀行系統出事了才把鍋甩到特朗普頭上?

......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此次銀行危機的本質,就無法了解清楚它的走向是什麼。

事實上道理很簡單,這是美元潮汐完全失靈的表現,它将是一場美元危機的大爆發甚至是總爆發。

矽谷銀行在暴雷的前一天還剛剛獲得全美最佳銀行的稱号。

它本身的業務是非常健康的,其資産也是非常優質的。

那些認為是矽谷銀行本身經營問題的人拿出其CAO約瑟夫·金泰爾(Jo­s­e­ph Ge­n­t­i­le)的個人履曆說事,他之前是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破産的雷曼兄弟的CFO,更早前是安然案中起重要作用的安達信員工。有人就稱他“金融滅霸”。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SVB官網上對首席行政官約瑟夫·金泰爾的個人介紹

僅僅采用這種含沙射影的方式是沒用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破産的金融機構太多了,原來的金融機構破産了他們總得找新的工作。

要麼改行,要麼進入其他金融機構。現在美國金融行業工作的人,其工作經曆中沒有任何破産金融機構工作經曆的人有多少?

僅僅說金泰爾在其他破産的金融機構工作過是沒有意義的,你得具體說出他到底做錯了什麼。

認為矽谷銀行經營存在的問題人中有很多甚至是一些有“首席經濟學家”頭銜的人。問題在于,如果你認為矽谷銀行做錯了什麼,那你告訴我他到底應該怎麼做才算是對的。

前幾年矽谷銀行獲得了很多企業的現金,本來,銀行存款多了,這應該算是好事情嘛!

問題隻是這些企業主要采用活期存款的方式。矽谷銀行做的業務就是存貸,主要通過貸款獲利。

首先第一個問題是他為什麼沒有去做更多主營業務——創新企業的貸款?

這個要麼是創新企業的資金都很充足,不需要貸款;要麼是矽谷銀行市場營銷做得不好,錢貸不出去。

但不管怎樣,如果他把出事的那些錢主要都是用于放貸了,其流動性就更差,當發生此次危機時更拿不出錢來了,那問題隻會更大,破産隻會更快更早。

第二個問題是,如果你認為他是資産錯配,那怎麼做才能不錯配?

在矽谷銀行的存款大多數是活期,活期的期限就是零。

無論做什麼銀行業務肯定都是有時間性的,一切銀行業務做的就是資金的時間差,進而與活期相比在周期上肯定都是錯配的。

除非是矽谷銀行什麼也不做,保持活期的狀态。

但如果這樣做那隻會是更大的問題。

資金對銀行來說就是庫存,盡管活期利息很小,可是如果你不做任何業務,隻給客戶付利息,那是從一開始就注定虧損,更早就破産了,而不是等抛售美債的時候才出現虧損而破産。

他買了很多十年期美債,表面看與活期之間的時間差太大。

但美債從過去他投資時的觀點看是相對來說安全性很高,同時流動性也很好的投資,可以随時抛售。

是以,他投資美債本身就是最接近于活期存款的方式,是時間上最不錯配的。

十年期與兩年期美債其實流動性一樣,但十年期利率一般較高。既然是投資美債,流動性一樣,那當然是要投資利率更高一些的對不對?

是以,他投資十年期美債,是相對最為正确的投資決策。

如果不這麼做,那你告訴我們他還能怎麼做?

如果你說不出更好的經營方式,那就不要說此次矽谷銀行本身有什麼錯。

這次金融危機與2008年時是不一樣的。

當時主要出問題的是以零首付購房為主、并被精心打包了的垃圾債券,這種債券本身就有很大問題。

但此次矽谷銀行的經營本身,雖然誰也不能說他絕對一點問題沒有,但從大的方面說,我們至今還沒看到有誰提出過真正是值得一提的錯誤。

如果認為是放松2500億美元以下銀行壓力測試導緻的問題,那你告訴我,如果矽谷銀行做了壓力測試,他該怎麼做才能躲過這次破産風險?

回答隻能是:無論他怎麼做都躲不過。

關鍵原因在于:對于銀行業務來說,緻命的風險就是擠兌。

即便是宇宙第一大行的工商銀行,如果儲戶一夜之間都跑去擠兌,也會受不了而破産的。

那為什麼人們不會去擠兌工商銀行呢?

因為不僅是對工行有“信心”,而且是對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和中國政府有“信心”。

信心才是金融業最核心最關鍵的東西。

以上破産的銀行的确可以去分析其他各種原因,但真正關鍵的原因都隻有一個,那就是因為缺乏信心而産生擠兌。

矽谷銀行破産前是美國第16大銀行,為矽谷的科技創新做出了非常傑出的貢獻。

沒有任何銀行能按照完全擠兌情況來進行風險管理的,如果這樣的話,那就不要做銀行業務了。

他隻能遵守準備金率的要求提供給客戶正常情況下要兌付的現金。

但沒有任何人說過矽谷銀行違反了美國對銀行準備金的規定和要求。

正常情況下,即使加息也是非常有限的,十年期美債即使出售也不應出現虧損。

但現在這種為應對惡性通脹而進行的加息是美國曆史上很罕見的情況,矽谷銀行哪裡能想到會出現這種“特别意外”的情況。

問題不是矽谷銀行一家,而是還有第一共和銀行以及其他近200家銀行都可能面臨擠兌而破産的境地。

矽谷銀行的儲戶并沒有個人使用者,都是企業客戶。

企業客戶應該都是相對比較理性的,他們為什麼要看似非理性地去擠兌矽谷銀行這樣一家資産非常優質的銀行?

道理再簡單不過,顯然表明了美國普遍缺乏金融信心。

為什麼那麼多頭銜很高的經濟學家都把責任分析到矽谷銀行頭上?

隻是他們學術水準太差嗎?

當然不是,因為需要模糊整個美國宏觀經濟層面的問題,否則美國群眾的信心隻會更差,情況隻會更糟。

美元的遊戲規則我們都已經很清楚了,就是美國利用美元潮汐來定期收割全世界,進而實作美元霸權的根本利益。

但是,自從中國經濟發展起來之後,美元潮汐就開始不那麼靈光了。

這不僅是因為中國的體量太大,美國收割不動,而且中國在應對金融收割上有極為豐富的鬥争經驗。

無論如何開放,對人民币資本項下的兌換一直有所保留,美國金融武器也就一直缺少暢通進攻的便利通道。

從19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直到現在,美國小的便宜會占一些,但一直就沒有真正成功地完整收割過中國。

當美國很難再通過美元潮汐進行收割的時候,美元霸權的利益就很難實作。

這樣一來,為維持美元霸權而進行的投入就會成為虧本的買賣。

此次銀行危機的時間點是存在很多反常之處的。

一般在美元周期的加息階段,全球資本會流入美國,由此導緻其他地區出現經濟危機。美國金融市場會因為大量資金的流入而一片繁榮。

此時不僅本來就是美國企業的資本流入美國,而且全球其他地區富豪資本也大量流入美國進入金融投機市場。

但這些“散戶”大多數會在美國市場被割一道韭菜。

等其他被收割的國家經濟危機發展到一定程度,美元就轉而進入降息通道,在美國金融市場繁榮中割了其他國家流入美國遊資韭菜的美國資本再流出美國,以極低價格收購他國優質資産,然後世界經濟重新出現繁榮。

美國收購的資産由此獲得超級暴利,再割一次韭菜。這些美元潮汐的基本規律不僅中國的經濟學家、财經大V、普通大V,甚至街邊賣西瓜的老大爺都耳熟能詳了。

隻是對以上美元潮汐的周期中,美國資本會在加息和降息兩個階段割兩道韭菜的過程分析不夠清晰而已。

此次在美元加息周期階段,本來應該是被收割的中國等國出現經濟危機的。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總有些人極力誇大中國港口集裝箱堆積問題,極力誇大産業外移問題的原因所在。

總想在此時唱衰中國,這也是在美元潮汐中形成的習慣。但中國經濟雖有些困難,卻普遍認為2023年會是一個高成長的年份。

堆積在中國港口的集裝箱,主要原因一是前兩年因疫情,美國港口勞工缺乏,沒法把空箱運回,隻能不斷新訂集裝箱,導緻空集裝箱量非正常地大增。

現在大量堆積在中國港口隻是因為現在把美國的空箱運回,存放在美國費用比存放在中國更貴,并且本來也是在中國才會用到。

另一個原因也的确是美國歐洲現在經濟下行,需求下降。想通過誇大這個問題來唱衰中國宏觀經濟很難有效。

本來是作為收割者、金融市場、宏觀經濟應該一片繁榮的美國,此時卻出現銀行接連倒閉,這還怎麼收割别人呢?

原因在于此次美國加息本來就不是按美元潮汐自己的周期和收割節奏進行,純粹隻是因為自身的高通脹不得不進行的加息,并且是非常反常的暴力加息。

過去美國的利率水準都是接近零的,但現在居然通過七次暴力加息達到5%–5.25%的開發中國家水準了。

因為通脹率最高也是達到接近10%(2022年6月9.1%)的開發中國家水準。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美國過去半個多世紀通脹變化。2022年6月達到9.1%,創造40多年來的新高

過去人們都認為美元是美國的,通脹是别人家的,現在怎麼美元和通脹都變成美國自己家的了呢?

這也是美元潮汐失靈的重要表現。

過去人們認為,無論美國自身出現任何問題,因為占有美元國際貨币的便利,它隻要多印美元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但是,現在美國政府債務已經超過31.4萬億美元的上限,增加印美元的空間也被壓縮到接近于零了。

過去他的确能通過印美元解決一切問題,但前提還是美元潮汐的規律能夠成立才可以,現在也不靈了。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美國債務提升的速度還是比較平緩的,但此後上升速度就越來越快。在2020年之後更是直線跳漲。

人們普遍認為美國通過俄烏戰争成功收割了歐洲和俄羅斯,這個的确不錯,隻是這個收割看起來吃到的肉還是不夠多,遠遠沒吃飽。

這些銀行危機一出現,肯定會有很多國際遊資逃離歐美,而進入安全感相對更強的新興市場。

現在有傳言數以千億美元的資金從美國和瑞士流出,進入香港、新加坡、加拿大和澳洲,首選地是中國香港。盡管現在隻是傳言,但宏觀信心面是很清楚的,美元的信用正在破産:

因俄烏戰争,俄羅斯國家和富豪的資産被大量當機和直接沒收,這打破了基本的保護私有财産的遊戲規則;

瑞信的172.4億AT1債券被直接清零,讓相應的投資血本無歸。

而西方優質銀行的債券過去本來是被認為相對安全穩鍵的投資品種;

以上破産銀行的股權投資者巨額虧損;

......

很顯然,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該把資金放在什麼地方才安全,不再需要更多的咨詢建議了。

我們都知道銀行業的财富效應,它也常被稱為杠杆。

這會使銀行在獲得1億存款時,實際增加的資産遠遠超過1億,如果杠杆是5倍,就會達5億,如果是10倍,就會達10億。

但這個财富效應可不能隻是從正面來了解,也要知道它對應的另一面:當儲戶抽走1億資金時,銀行縮水的資産也會呈現負面的财富效應。

當大量資金進入美國時,美國金融業的資金增加會是進入的資金量乘上杠杆。

而當資金逃離美國時,美國資金的縮水量也會是逃離資金量乘上杠杆。

1000億的資金逃離美國,如果杠杆是5倍,就相當于美國金融市場會縮水5000億美元。

2008年金融危機後,美國隻是通過大放水緩解了金融業的資金困難,但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當時很多人就說這隻是延緩了危機,并使危機最後再也無法堵住時爆發得更大更猛。

早就有人說過美國隻有發展自己的實業,通過自己真正創造财富才是長久繁榮之路。

無論奧巴馬、特朗普還是拜登,其實心裡都明白美國應該發展實業,并且他們真的都盡很大努力去推動了。

拜登甚至使出了非常流氓的手段逼台灣和韓日等地的半導體企業去美國投資,通過俄烏戰争吓唬很多歐洲企業将生産轉移到美國。

可是美國的病根他們治不了,制造業也不是一天兩天就發展起來,需要長期努力和漫長的過程。

真不知美國人腦子是怎麼長的,他現在還在幻想逼中國多買美債來救他。

與2008年中國迅速推出4萬億計劃,很多人喊出“救美國就是救自己”完全不同。

那時中美之間的關系還算可以,但這次是美國與中國貿易戰、科技戰、制裁戰......打了整整5年。

在台海等中美最敏感的問題上,美國不斷觸碰中國紅線。

在這個時候中國不乘機落井下石,給美國的危機盡最大努力加碼就不錯了,還想中國出手去救,門都沒有。

也有人呼籲中國應該抛空美債。

事實上,目前全球很多國家都在減持美債,中國在去年一年裡減持了1732億美元的美債。

但這種減持并不一定是“抛售”行為,而隻是當美債到期了正常兌付成現金,而後将現金用于做别的事情了。

例如買黃金、實物商品或其他投資等。隻要不再去增加購買美債,或者就算再購買一些、隻要新購買的美債少于自然到期兌付的數額,其持有量就會自然地降低。

目前中國并不會輕易地真在市場上抛售未到期的美債,因為這樣做就會像矽谷銀行一樣出現虧損。

相對現在暴力加息後的利率,過去中國購買的美債利率是較低的。

如果在沒到期時就直接抛售,很可能會低于買入時的價格出現虧損。

而自然到期後兌付,隻是賺得相對少一些而已,卻至少不會出現虧損。現在的美債利率遠比過去高,如果現在多增持一些美債,賬面上的收益可能會更好。

但是,在目前這種形勢下,根本就不是投資收益多少的問題,而是本錢還能不能收回來的問題。

是以,中國肯定不會再增加購買美債了。

全球其他投資者真在這個時候能挺身而出為美元獻身的不是沒有,但肯定也不多。當然,如果中美關系進一步惡化,不排除中國在美債自然減少到一定程度,真的不怕出現少量虧損而一次性清空剩下的少量美債,至少先收回絕大部分本錢,不至于被美國人全沒收了。

前不久美财長耶倫有一段讓人毛骨悚然的講話。

當時是有人建議對美國的債務進行優先級分類,而耶倫的話是在反對這種分級建議時說的。

她說那樣的話先兌付的是中國等國的美債,而美國自己的養老保險基金和退役軍人基金等就會後兌付。

這種話傳出來本身殺傷力就是極其巨大的,這明擺着就是在假設美債可能近期就會發生違約,問題隻是在違約時如何盡量減少損失。

耶倫的話是說隻要有任何違約,對美元本身都是災難性的。即使先保證他國持有的美債優先兌付,全球對美元的信心同樣會崩潰。讨論這個話題本身,就已經讓美元整體暴雷前景清楚無疑地以官方形式展示出來了。

是以,美元逐漸進入危機大爆發的前景已經越來越明朗,并且此次危機一旦總爆發,也會持續很長時間。

二、中國十年内全面超美

未來十年内,中國經濟、科技、軍事等會全面超越美國。

為什麼會做出這種戰略判斷?

中國制造業在2010就已經超過美國了,現在已經是美、德、日三國的總和。但有些人從美國超過英國的過程中曾給出過不一樣的分析和判斷。

美國在1894年制造業就已經超過了英國本土,但直到經曆半個多世紀,在二戰之後,美國才真正超越英國成為世界上司者。

有人是以認為,即使中國的GDP總量不久就會超過美國,中國的國際地位要真正成為世界主導力量還需要可能幾十年的漫長時間。

我們此處會論證這種分析是完全錯誤的。

之是以美國在二戰之後才真正超越英國,是因為直到二戰後,英國才真正成為今天的英國。

二戰前的英國是有大量殖民地的,包括今天的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甚至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可以說都算是“英國的一部分”。

那時的英國顯然不能僅僅看成是其本土的英國。

是以,雖然美國在1894年制造業産值就超過了本土的英國,但在與整個英國本土加上其殖民地相比較的情況下,美國的整體實力還是遠遠不如。

隻有在二戰以後,英國的大量殖民地獨立出去,英國才成其為今天的英國。

美國與英國的不同之處,就是他并沒有繼續采用殖民地的政策(有少數殖民地,如菲律賓等)。

是以,美國基本上是,并且一直就是其本土的美國。

本土的美國是什麼樣,美國基本上就是什麼樣。本土的美國經濟實力低于中國,那就是美國的總體經濟實力低于中國了。

有人認為美國如果不能維持美元霸權,自身都可能分裂。

如果真這樣,剩下的可能繼承聯合國席位的華盛頓特區加上馬裡蘭州或更多州形成的華盛頓國,其與中國相比還能算是霸權嗎?

當然就算不上了。但這種前景我們不僅不能當真,而且也沒有抓手當成一個目标來實際操作。

如果不能實際去操作的事情,那最多就隻能當成故事去講講。

美國真要分裂了我們隻能尊重,他要不分裂我們也沒什麼辦法去促進他分裂。

之是以要談這個問題,是因為當年推動英國大量殖民地獨立曾是被美國當成一個國策進行實際操作過的。

當然,有人可能又會提出另一個理由:美國雖然沒有繼續采用殖民地政策,但他有大量的盟友。

如果美國加上盟友,其力量就不限于其本土了。

美國除了北約盟友外,還有17個非北約盟友。在亞洲,美國就是極力打造潛在的“亞洲北約”來遏制中國。

這個的确有道理,并且美國也把加強甚至擴大其盟友作為一個基本國際戰略在進行操作。

但問題也不完全如此,不僅盟友隻是盟友而已,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塊頭實在是太大了。我們需要認清兩個中國外交關系的基本原理:

(1) 塊頭絕對壓倒一切。

(2) 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

同時,以上分析也提醒我們一個與美國競争的重要和核心的戰略:反結盟。

三、美國憑什麼與中國争?

中國2022年人口:14.12億,美國是3.31億。

要準确地認識中美關系,必須清楚中美關系中可說是公理級别的事實:

(1) 中國>4倍美國

(2) 中國>2倍(美國+潛在的亞洲北約)

(3) 中國>包含美國的整個北約,再多加一個美國

(4) 中國>包含美國的整個北約+潛在的亞洲北約

(5) 中國>美國+歐盟+其他所有發達國家總和

(6) 中國2022年一年大學畢業生數量1076萬,超過北約2/3國家的人口總量。

在全球193個聯合國成員國家中,隻有72個國家人口總量超過這個數字。

潛在的亞洲北約人口(萬人):

日本 12600 南韓 5174.5 澳洲 2568.8 紐西蘭 512.3 菲律賓 11400 中國台灣 2330 合計34585.6

截至2020年3月,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有30個成員國:比利時、冰島、丹麥、德國、法國、荷蘭、加拿大、盧森堡、美國、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臘、意大利、英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總部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

今年,瑞典、芬蘭有可能加入北約,進而達到32個成員。我們就以32個成員國來計算。

北約人口統計(萬人)

美國33200 比利時1159.3 冰島37.3 丹麥585.7 德國8319.6 法國6775

荷蘭1753.3 加拿大3824.6 盧森堡64 挪威540.8 葡萄牙1032.5 土耳其8477.5 西班牙4741.6 希臘1064.1 意大利5911 英國6732.7 波蘭3774.7 匈牙利971

捷克1050.6 愛沙尼亞133.1 拉脫維亞188.3 立陶宛280.1 斯洛伐克544.7 斯洛文尼亞211 羅馬尼亞1912

保加利亞687.8 阿爾巴尼亞281.2 克羅地亞406 黑山61.9 北馬其頓206.51 瑞典1041.6 芬蘭554.1合計96523.61

當然,人們也可能會說品質勝過數量之類的話。

但是,中國的14.12億人口是基本實作工業化的人口。

一旦實作工業化,中國與美國之間就沒有代差了,如果從中國分出3.3億最優質的人口,其品質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就不像表面這麼大了。

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更多的生産分工潛力、消費潛力、軍事潛力等。

問題隻是如何将這些潛力充分發揮出來。而美國的3.31億人口也不都是精英,有大量人口是讓美國頭疼的。

還有一個問題,中國也可以選擇結盟方式來獲得與美國之間的相對競争優勢,為什麼不這麼做?

四、為什麼中國選擇不結盟戰略?

首先從上面基本規模的分析可見,中國根本就不需要結盟。

中國去和一個一兩千萬人口的國家結盟,對增強自己的實力有什麼幫助嗎?

一點幫助都沒有。如果未來全球都是不結盟的世界,中國天然就具有最大優勢。

更重要的是,結盟這種行為非常類似于中國曆史上民間的拜把子。

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黑社會性質。

拜了把子的兄弟中任何一個人胡作非為,所有兄弟全都得不問清紅皂白地跟着一起胡作非為。

如果是老大哥胡作非為,其他所有兄弟更是得不問任何是非曲直地跟着一起胡作非為了。

是以,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世界領先的人口大國來說,如果選擇一大堆國家結盟,這裡面任何一個國家胡作非為,中國都得跟着遭殃,否則就面臨違約失信的風險。

事實上,兩次世界大戰之是以打成“世界大戰”,與軍事結盟的體系也有一定的關系。

結盟的兩個體系有任何兩個打起來,其他所有結盟的國家全都得跟着一起打起來。

這樣一打就打成兩個結盟體系之間的全面戰争。

二戰之後,北約和華約兩大結盟的軍事集團之間互相對峙,因為雙方都有核武器,而且軍力強大,是以這兩個軍事集團之間反倒沒有發生直接的戰争,而是以冷戰方式對峙了幾十年。

但雙方一直是在背後挑動其他非結盟的代理人之間進行戰争。

華約解體後,北約依然以美國作為核心存續下來,甚至不斷東擴,這導緻北約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進行了很多戰争。

其中第一次海灣戰争是有聯合國授權的,但其他絕大多數戰争都沒有聯合國授權,隻是在北約支援下進行的。

大多數屬于老大胡作非為,其他小兄弟也隻能跟着一起胡作非為。

但這個也并不完全如此,因為大多屬于美國侵略他國性質,并不是所有北約國家都跟着一起出兵,甚至連基本的實際支援也沒有。

其他非北約盟國就更是如此了。

我們也需要了解到,各個國家有自身的安全訴求,這是有合理性的。

如果感覺自己會有安全威脅,他們的确會有加入一個軍事聯盟尋求安全感的需要。

加入北約後,的确受他國入侵的威脅可能性會極大下降。但這個也并不是絕對的。

首先是北約這個軍事聯盟一定得有壓倒性的軍力優勢才會有效。

原來的确如此,但現在就不完全一樣了。

中國的軍事實力在飛速的提升,美國軍力的相對優勢基本快被抹平了。

現在中國除了核動力航母和隐形戰略轟炸機兩項上還有缺口,其他的都不存在“有/無”的問題,也不存在代差問題,在很多方面中國甚至有超過美軍的。

這兩大缺口被完全補上也已經近在咫尺。

轟20與005都已經被“劇透”,隻是靜待試飛/下水和列裝的問題。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轟20“劇透”照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005核動力航母模型“劇透”照

中國新軍事裝備也早已進入了大爆發的時代,昨天的一堆“小甜甜”,轉眼間就變成“牛夫人”。

在人們還陶醉在DF-21D彈道飛彈反航母裝備時,射程翻倍的DF-26很快就讓DF-21D變成牛夫人。

而DF-26還沒熱鬧上幾天,高超音速且具有錢學森彈道的DF-17又讓DF-26變成牛夫人。

很快艦載型的高超音速反艦彈道飛彈鷹擊21又成功上位。

現在美軍還不具備攔截能力的、能夠擊沉航母的彈道飛彈和高超音速飛彈已經多到讓美軍目不暇接的程度。

有人還可能說即使中國有了殲20、055、轟20、核動力航母,在數量上與美軍還是有很大差距。

很早就說過:“對于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的中國來說,隻要有,就約等于有很多、很多、多到絕對壓倒美國的程度”。

沒有任何人會懷疑中國可以造出1000架、3000架甚至更多殲20及更先進的戰機。

中國現在一年下水的先進戰艦是英法等國整個國家海軍艦隊的規模。

隻要技術成熟了,以後每年下水一艘核動力航母也不是什麼難事——“下餃子”對中國早就已經不算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了。

是以,在軍事盟國的核心美國完全失去相對軍力優勢的前提下,很多客觀條件就會發生本質的變化。

五、美國現在是在科技大爆發還是牛皮大爆發?

現在,美國不僅是對中國以晶片為核心的科技進行重點的強力打壓,而且美國自身的科技有些突然間有大爆發、又重新甩開中國幾條街的感覺:

核聚變突破;室溫超導;馬斯克的火星計劃系列突破:星艦、星鍊、重複使用火箭、純電動車……;Ch­a­t­G­PT、GPT4.0、Mi­c­r­o­s­o­ft 365 Co­p­i­l­ot;英偉達的AI晶片;

…..

事情真是如此嗎?

我們一個一個來梳理。

首先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的核聚變,距離實際應用依然可以用“遙遙無期”來形容。很多人一看到核聚變技術突破,馬上就去分析它的意義和對社會的影響是什麼。

拉倒吧!

它最終能不能成到現在都依然還是個未知數。

并且就是成了、也遠遠不會像外行的媒體人分析的那樣。

任何一種技術要獲得實際應用,不僅是本身技術上能否成功,而且要與其他大量競争技術進行全面的對比,尤其是成本上的對比分析。

專業地說就是技術可行性與經濟可行性。

人們宣傳核聚變能源的一個好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為根據科學家們的計算,從海水中提取的核聚變材料可供人類使用1百萬年。好厲害的樣子是不是?

但别忘了,光伏、風能、水電等本質上都是核聚變能源。

它們哪個不是能供人類連續使用至少上千個1百萬年的?

隻要太陽不滅,它們都可持續使用,想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了嗎?

人類的核聚變怎麼好意思在天然的太陽核聚變面前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話?

你說海水中有多少核聚變材料的時候,考慮過太陽上有多少核聚變材料嗎?

考慮了就知道你那點材料數量還值得一提嗎?

即使等以後核聚變真的成功商用,太陽能也早就已經完全普及甚至取代煤炭了。

并且,2020年太陽能每度電的發電成本已經低于火電,

并且還在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迅猛下降。2023年中國新增光伏裝機量會達上億千瓦的規模。

除抽水蓄能、水光互補等技術之外,與光伏和風能配套的鈉離子電池、全釩液流、鐵鉻液流等化學儲能技術,也在2022年都大規模商用。

就算最樂觀的十年後核聚變真的成功商用了,它的成本要想低于同時期的光伏,可以肯定地說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況且還有第四代核電等在前面攔着。也有人說核聚變一旦實作,能源的成本會接近于零。這怎麼可能?

看看現在的裂變技術核電成本是多少,它是目前所有發電技術中幾乎最高的。

核聚變的控制技術遠遠比核裂變技術複雜十倍百倍,怎麼可能會是接近零成本?

是以,無論核聚變的進展是什麼樣,無論它技術上最終成還是不成,都别對它想象太多了。

就算它最終成功商用了,可以肯定地說永遠也不會超過人類總用電量的5%,隻是一個特殊情況下補缺的作用。有它不多,無它不少。

其次是室溫超導。

主導這個技術的那個美籍印裔的哥們已經是有撤稿前科的,而且也是高溫超導。

這次的所謂室溫超導至今全球大量其他實體學家們還沒有一個能重複相應實驗的。

更要命的是這哥們自己也重複不了,說實驗材料又搞丢了。目前看來,很大可能性又是一個牛皮吹破的結果。

再來看晶片。

對于晶片真正懂行的人很少。本質上說,在晶片科技中,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封鎖或者說領先,有些類似于在懸崖峭壁的半山腰樹起的一道攔截網。

今天的晶片技術已經接近摩爾極限了,過去說晶片線寬是多少,如130納米,是線寬真的就是130納米。但現在網上大量傳的所謂7納米、5納米、3納米、2納米等等,本質上并不是真的線寬就是這麼多,而都是“等效線寬”。

真正的線寬其實可能是22納米,十多納米等。它們是靠3維堆疊更多半導體實作的更高內建度,進而等效于那些線寬的晶片。

是以,晶片技術陷于逐漸停滞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另一方面,晶片并不像發動機,發動機的效率領先多少,是一種絕對的領先。

因為能夠使用的發動機數量是嚴格受限的,甚至隻能用一台發動機。

如果發動機的推重比達不到要求,是不可能實作不加推力超音速巡航的。

但晶片完全不同,它的性能是可以堆疊的。

英偉達的A100人工智能晶片很先進,但并不是說沒有它一定就不行。一塊A100晶片要一萬多美元,如果你用10塊1000美元的低性能晶片堆疊起來,有可能實作接近A100的計算性能。

那麼從實際成本效益來說,它們是接近一樣的,隻是後者的低性能晶片可能占空間大很多而已。但空間大一點是多大問題嗎?

它畢竟還是可以解決問題的。甚至于,現在更先進性能的晶片,本身也是通過在晶片内堆疊更多CPU或GPU核實作的性能提升。

Ch­i­p­l­et、3D晶片、二次內建、大規模并行處理等都是通過各種方式堆疊更多處理能力而實作的性能提升。

當然,在晶片内堆疊更多核,的确其時延、功耗等會更小,性能提升效果會更好,但不是說其他堆疊的技術途徑就沒有起作用的空間。

你用1萬塊A100就可以幹成某個人工智能項目,我隻能用100萬塊更低性能、價格也低得多的晶片做成,的确麻煩點,功耗和成本可能高點,但不是說一定幹不成,并且最終成本還未必高多少。

晶片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其成本效益的提升遠不像過去那樣效果顯著。

是以,晶片技術的進一步提升意義也遠不會像過去那樣明顯。

這就為中國晶片技術逐漸進步和追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

GPT的人工智能進步的确是有很大價值的,但我在“網上最權威的人工智能分析”一文中分析過了。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曆史上,“秀”的成分往往遠多于實際的進步。

還記得當年成為沙特公民的機器人索菲亞(So­p­h­ia)嗎?

她在電視上與主持人對答如流,比真人還要真人。

當時也引起極大轟動。後來還有下文嗎?沒有了吧!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GPT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巨大的轟動?

它的功能事實上過去都有,問題隻是過去很多相應的人工智能都是用專業領域的應用軟體去實作,是以很多隻在專業圈子内流傳,普通人都不知道。GPT這種AGI(通用人工智能)技術把過去很多專業圈子裡流傳的技術能力一下子推廣到普通使用者裡了。

普通使用者會感覺特别新鮮和震撼,但對真正長期跟蹤研究人工智能的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新鮮的東西。

我在7、8年前就在矽谷看過多個通用人工智能項目,當時國内知道的人很少,也沒有網際網路企業去及時跟蹤研發這個技術。

不過這也沒什麼,中國公司隻要及時跟上,采用類似算法去訓練,也能獲得八九不離十的結果。很多人現在嘲諷百度剛推出的類似技術“文心一言”。

它剛推出來能力肯定會很受限嘛!GPT也是到3.5版本才真正被大衆接受。隻要給中國公司一定時間,獲得性能接近的産品一點問題都沒有。

與晶片技術不同,這裡面沒有任何突破不了的實質性技術難題,隻是你有沒有想到去做而已。

人們對Ch­a­t­G­PT很多一塌糊塗的結果很寬容,甚至當成可愛。

而對跟随的中國公司同類技術出現同樣的問題就會一片指責、嘲諷甚至謾罵。

一方面這的确是原創與跟随、從零到1與從1到100之間天壤之别的差異,但另一方面實際技術差異遠不會那麼大。

至于馬斯克以火星移民為終極目标的大量技術創新,的确是令人尊敬的。

這表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技術創新原理:需求是帶動創新的核心力量。

如果沒有相應的目标和動力,即使有相應的能力也根本就不會做相應的工作,更談不上相應的創新。

馬斯克有一個他人沒有的遠大目标,是以他可以做出大量其他人别說是去做,連想都不會去想的創新。

例如,他為什麼要去做那麼多技術創新,還搞出一個“無聊公司”去做空間極為狹小顯得很小氣的隧道。真的是無聊透了嗎?

當然不是,這是要為在火星建設道路進行技術儲備。

在空氣稀薄的火星上在地面建設道路不僅困難,而且随時會面對星際物質高速撞擊的危險,在地下建設隧道是火星交通網最有效的方法。

馬斯克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準備在火星上應用的所有技術,都首先在地球上獲得商用,進而可以獲得相應的商業模式,而不是成為一種純投入的研究過程。

如果那樣的話還沒上火星自己就先破産了。他的所謂“第一性原理”其實很簡單,一切都是為上火星并首先在地球上應用為前提性的原則。

例如他開發火箭時并不是簡單地僅從技術本身考慮采用什麼燃料更好,而隻是問一個最簡單的問題:要去火星不可能攜帶往返的燃料,必須在火星就地取材。在火星的本星球上能夠獲得什麼燃料?

隻有甲烷。那不就得了,隻有采用甲烷作為星艦的燃料。雖然甲烷的确更便宜,但能在火星就地取材的燃料隻有甲烷才是關鍵性的原因。

但是,同樣是根據第一性原理,當火星移民計劃最終成功的那一天,就是他必敗無疑全面破産的那一天。

道理很簡單,你移民到火星後靠什麼建立持續的商業模式?

不可能成功建立。

無論你采用什麼技術,難道改造一個全是荒漠的星球會比改造地球上部分地區的荒漠成本更低嗎?

絕無可能。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先改造地球上的沙漠、海洋?

馬斯克擔心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毀滅地球。但是,如果不能管理好地球,不能阻止地球上的核戰争,你以為逃到火星上就能避免核戰争嗎?

能把火箭發射到火星上去的國家已經很多了,連印度都能做到,未來能做到的國家隻會更多。

如果人類有能力毀滅地球,毀滅火星難嗎?

馬斯克是一個開拓者,他倡導的人類走出地球的偉大夢想終将會實作。但在走出地球之前,有一個更加絕對的第一性原理:必須首先把地球大學營的事情辦好。

人類走出地球,不可能是一個無後方作戰的長征。

而辦好地球自己的事情,依靠不了美國的霸權思維,也依靠不了黑暗森林法則,隻能依靠中華文明的“和合文化”。

馬斯克的技術創新都是很好的,但如果不能有效阻止地球被人類自己毀滅,也不可能阻止人類去毀滅整個太陽系,你馬斯克逃避不了的。

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是地球命運共同體,也是太陽系命運共同體,甚至是銀河系命運共同體。

為什麼現在會出現美國科技突然間又甩出中國幾條街的幻覺?

因為美帝霸權還在幻想獲得壓倒性的科技與軍事優勢,進而幻想去繼續長期維持自己的霸權。但科技是不可能一夜之間大爆發的,靠吹牛更不可能。

況且現在美國不斷想割裂與已經進入世界科技第一梯隊的中國之間的聯系、不斷地在脫鈎,不斷地迫害美國最重要科技研發主力之一的華裔科學家群體,導緻其大量流回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怎麼可能突然之間出現科技大爆發呢?

六、從“不結盟”到“反結盟”

一旦我們明白了以上道理,就知道中國應當采取的基本競争戰略是什麼。

首先當然要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但不能僅僅限于這一點,必須要主動打破美國的軍事結盟體系,才能與美國公平地進行競争。

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參考一下美國是如何以反殖民來瓦解英國的霸權體系曆史過程是很有意義的。

如何反殖民?首先得把殖民妖魔化,占據道德上的制高點。

同時是利用甚至推動、激化殖民體系内部的沖突。

兩次世界大戰事實上就是傳統殖民體系内部的沖突總爆發。

先來看第一點,必須要把軍事聯盟在道德上妖魔化。

是以,中國應當從不結盟政策轉向旗幟鮮明的“反結盟”政策。

在全球大力宣傳結盟就是新殖民,北約體系就是一個新殖民體系,是美國對其他北約成員國的殘酷剝削和壓榨。

美國就是專坑盟友的國際專制政權。盟友關系本質就是一個殖民關系。中國要力主在全球建立沒有任何軍事聯盟的國際體系。

樹立起國際民主和自由的道義燈塔,在國際上扛起“反霸權、反專制”的道義大旗。

名不正則言不順。必須要有道義上的正義性,讓對手陷入妖魔化的境地,才好順利開展競争。要讓“反霸權,反殖民,反獨裁”成為目前最重要的國際政治正确。

指名道姓地控訴英美是目前世界的邪惡軸心,是大量國際災難的源泉。動員一切美國盟國的群眾起來造美國的反。把所有美國潑向中國的污水,再增加十倍的臭味全給照原路潑回去。

針對想通過結盟獲得安全感的問題,中國可以創造出一個國際新秩序的安全氛圍:越是美國的軍事盟友,越是會更加不安全。

未來随着俄烏戰争的發展,把美國不斷拖入更深的泥潭,當需要中國出手幫俄羅斯時,中國得有一個道義制高點上的充分理由。這個理由就是:正因為烏克蘭想加入北約,是以他挨打是必然、正确和正義的。

一切美國的盟國都可能面對中俄正義的、反霸權的聯手打擊。但對不結盟的國家,中國會在聯合國的架構下提供最大程度的安全支援。

還是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法,先從外圍剝離美國的盟友,讓他們脫離與美國的盟友關系。

隻要烏克蘭公開宣布永遠也不加入北約,采取反結盟的政策,中國就會推動俄羅斯停火。也就是說,誰和美國結盟,我就可能專門打誰,讓你更加不安全。

先選擇一些美國的非北約盟友尋找機會開展軍事打擊,就是要讓美國這個老大丢臉,我看你美國幫還是不幫。

如果幫,那就直接打擊美軍。如果不幫,美國就會在全球盟友面前失去威信。

在這種持續打擊下,其盟友體系就會逐漸地土崩瓦解。

同時,支援各種形式的全球或區域經濟合作。倡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與反結盟的“反霸權、反殖民、反獨裁、反專制”相結合,以此豐富和充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内涵。

我們不要在表面上隻是看到美國有多少盟友,就以為美國的實力被放大多少。

同時更要看到這些盟友體系内部存在大量沖突。

不要說是這些盟友之間沖突重重,就是美國内部“反對黨純反對”帶來的沖突都難以調和。

美國剛剛推動國際刑事法院下令逮捕普京總統,想以此來為中俄首腦會晤添堵。但俄羅斯還沒作出反應,特朗普這個美國前總統卻立馬跳出來說他要被拜登政府逮捕,讓人實在是頭暈目眩。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AI生成的特朗普被逮捕的圖檔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AI生成的特朗普被逮捕的圖檔

中美大變局已經到來

AI生成的特朗普被逮捕時,原第一夫人憤怒表情的圖檔

中國網友還沒想好如何為美國銀行危機加把火,特朗普的支援者居然馬上先開始号召大家一起去擠兌美國銀行制造更大的金融危機。

七、重溫教員的三個世界理論

我們今天要好好地研究學習一下毛主席他老人家當年是怎麼做的,為什麼他要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提出這種理論是有很清晰針對性和目的性的。

當時存在以蘇聯為核心的華約和美國為核心的北約兩個軍事結盟集團,中國随時可能面對兩大軍事集團的敵對局面。

三個世界的劃分是統一戰線法寶在特定國際形勢下的運用。

把我們中國歸入第三世界,那就是我們第三世界全是“一夥的”,先把我們的朋友搞得多多的。

你華約和北約不是兩個軍事盟友體系碼?那就把你們的核心給挖出來、分割出去放到第一世界,盟友裡的小兄弟們都放到第二世界,也就是制造出軍事盟友的核心與其他成員之間的區分和沖突。

這樣就把真正的敵人搞得少少的。

本來我們很孤立,這麼一搞我們就不那麼孤立,反而把很強大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手給分割和孤立了。

是以,我們現在首先要把美國從他的盟友體系中分割孤立出來,用“反霸權、反殖民、反專制、反獨裁”去動員美國的盟友内部造反。

事實上,北約内部現在要求退出北約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我們卻隻是站在旁邊看着,一點作為都沒有,這不行。選擇特定的美國盟友進行軍事打擊,或至少是軍事威脅,以殺雞敬猴。

為什麼要從“不結盟”轉向“反結盟”?

因為“不結盟”政策過于無為了,幾乎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内容和推進。當年印度是不結盟運動的主要上司之一,而印度本身建國就是靠完全無為的不合作運動起家的,這對最初的不結盟運動文化有一定的影響。

這種完全無為的不結盟文化适應性是非常有限的。

當然,當年不結盟運動的參與者基本都是世界上科技經濟軍事等實力墊底的國家,想有什麼作為也很難。

但現在有中國和俄羅斯等實力完全不同的國家作為核心,想太低調也是實力不允許的,完全可以有所作為。

“反結盟”與“不結盟”性質非常不同,一上來就把所有不是美國的盟友國家全都先搞成是“一夥的”,然後把軍事結盟在道義上極大地“妖魔化”,把美國的盟友分級、分割、孤立。通過打擊精心選擇的、在美國背後支援下挑頭鬧事的美國特定盟友,創造出“越是美國盟友越不安全的國際心理定勢”。

在美國的盟友國家大力宣傳與美國結盟就是美國的新殖民地。

在美國内部宣傳結盟就是用美國納稅人的錢做冤大頭,用美國人的命去給别的國家站崗放哨。

以此最終全面瓦解美國的盟友體系。

美國搞“民主國家峰會”,就是在盡最大可能地搞統一戰線。這個可是我黨的傳統法寶,怎麼能全被美國學去而我們自己卻快失傳了呢?

我們所謂的戰略家和文化精英感覺人家美國的民主是普世價值,我們沒辦法。你沒辦法唯一說明的隻是你沒本事,說明不了其他的。

這不過是一個旗号而已,我們也可以創造不一樣的普世旗号啊!

你創造不出來隻是因為你沒本事,絕對不是因為别的。

我們可以把世界重新劃分為三個世界:美帝是唯一的第一世界——“霸權世界”;美國的盟友、也就是“新殖民地”是第二世界;主權獨立國家是第三世界。

如果問“要民主還是要獨裁?”,全世界選民肯定會想都不想振臂一呼“要民主”。

但如果問“要殖民還是要獨立?”,全世界選民會想都不想振臂一呼“要獨立”。

如果繼續問“要霸權還是要民主?”,全世界選民同樣會想都不想振臂一呼“要民主”。

如果問“要自由還是要專制?”,全世界選民都會想都不想振臂一呼“要自由”。

但如果問“要霸權還是要自由?”,全世界選民會想都不想振臂一呼“要自由”。

如果繼續問“要國際專制還是要自由?”,全世界選民同樣會想都不想振臂一呼“要自由”。

“要民主”“要自由”“反獨裁”“反專制”可以被美帝搞成是反中國;同樣是“要民主”“要自由”“反獨裁”“反專制”再加上“反霸權”“反殖民”就完全被我們搞成是反美帝。

唯一的差別就是看你怎麼提問題、怎麼造概念了。

......

為什麼包括中國的學者和精英們都認為美國和他的盟友價值觀一樣,而和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

不是因為美國和他的盟友們價值觀真的一樣,和我們的價值觀真的不一樣。唯一的原因隻是因為中國的精英和戰略家們不會提問題,不會創造概念。

今天,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好好學學當年教員他老人家是怎麼創造概念的。都是人,都是人類社會,都是兩條腿走路,都是要靠吃飯活下去,都是要靠男女繁衍後代……有什麼一樣不一樣的?

人類社會一切的一樣和不一樣有曆史文化的背景因素起作用,但也全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如果不會制造,唯一的原因隻是因為我們的戰略家、知識精英們沒本事沒出息,沒有認真、精準、科學地分析研究現實情況而已。

美式民主是美國的暗勢力在作主,不是真的讓美國的選民作主。其他接受美式民主的國家也不是他們的選民自己作主,而同樣是美國的暗勢力在作主。

我們是要讓所有國家的人民真正的自己作主,是“真民主”對抗“假民主”。

我們才是唯一真正的普世價值。你美國可以搞民主國家峰會,我可以搞主權獨立國家峰會、反結盟國家峰會、反殖民國家峰會、反霸權國家峰會、真民主國家峰會......你美帝的那個民主是假民主,我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才是真民主。

隻要創造的概念合适,可以把美國的價值觀搞成和全世界所有其他國家都不一樣,隻有我們和全世界其他國家都是一樣的。

你法國、德國、瑞典......有什麼資格與美國價值觀一樣?美國是全球霸權,你能是全球霸權嗎?美國在你家裡駐軍,你在幾個國家駐軍了?你是美國的殖民地,你能去殖民美國嗎?你最多是自己的有錢人、技術人才、資金和企業移民、轉移到美國,被美國盤剝而已......

瓦解了美帝的盟友體系,也就徹底瓦解了美帝“霸權、殖民、專制、獨裁”的國際舊秩序,進而為建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太陽系命運共同體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奠定基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真正要變的就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