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作者:扶蘇談史v

#曆史開講#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文|箫紫圜

編輯|夢入神機

在英國中世紀盛期,父母與子女,特别是與兒童的關系并不親近。許多曆史學家認為中世紀的兒童生活在一場噩夢之中。此時在英國,“兒童還處于被忽視的階段”。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人文主義宣揚

父母對待子女的态度多是冷漠無情的。

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之一就是當時英國社會存在着非常高的嬰幼兒死亡率。

中世紀時期的家庭與現代家庭最大的不同并非家庭規模或結構的改變,而在于死亡的不斷出現。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死亡居于生命的中心,就像墓地居于農村的中心”。

這種情形下,對後輩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情感常被視為是極其愚蠢的事情。

按照現代的标準進行衡量,中世紀兒童的死亡率的确是非常高的。

有資料表明,“大約25%的兒童在出生後不久可能就已經死亡了,這其中近一半(12.5%)的兒童在1-4歲間死亡,近四分之一(6%)的兒童在5-9歲間死亡”。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兒童的高死亡率使得中世紀的英國父母對子女進行情感投入時産生了強烈的抵觸心理,而“将小孩送往他處寄養”的常見做法更是令本就冷漠生疏的親子關系雪上加霜。

在社會中上層,嬰兒自出生起就會被送往離家較遠的奶媽家生活,時間長達12到18個月。

上述因素緻使中世紀時期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總體上不容樂觀。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父母與子女關系的緩和

進入16世紀以後,由于出生率的提高,英國社會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整體已經有所緩和。

但因為受到宗教原罪說的深遠影響,當時的英國社會在孩子天性的問題上,所持有的主流看法依舊是相當消極和悲觀的。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該看法認為,雖然通常情況下,孩子在七歲之前并不會犯下緻命的罪行,但其先天的堕落在很久以前就已經顯現出來了。

是以隻有以神靈的恩典和父母的嚴厲管教為救贖孩子的工具,竭力抑制他們本質上的邪惡沖動,才能給孩子一些脫離沉淪的希望。

這種看法根源于《舊約》,在中世紀晚期和宗教改革時代對父母的建議中得到了廣泛的闡述。

這種看法使得許多父母出于對子女深沉的愛,面對孩子時不得不壓制住自己真實的情感,裝出一副不苟言笑的模樣去吓唬他們。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且英國的傳統觀念也在不斷地重申和強調,父母過多地疼愛很大可能會把孩子推入無盡的危險之中。

不加節制地愛會讓他們的身心變得脆弱,身體更容易生病,心靈也更容易堕落。

是以,為了讓孩子能夠健康茁壯地成長,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行嚴格的管控,確定他們不被嬌生慣養沖昏頭腦,這才是合格的、有責任心的父母應該做的事情,才是父母對子女關懷的表現。

這些思想深刻地影響着鄉紳階層對子女的教育态度,并展現在一些著名鄉紳的傳記和回憶錄中。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如:約翰·凱恩說,“如果讓壞習慣在一個人的嬰兒時期滋生,它們就永遠沒有根除的可能了。”

性情一向溫和的約翰·奧格蘭德也情緒激動地說:“沒有什麼比父母在孩子年幼時的溺愛更能毀掉他們呢。太過溫柔的培養,讓孩子遠離辛苦和勞動,這會使得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很容易表顯得一無是處”。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

但到16世紀中後期,随着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人文主義思想的傳播。

在英國家庭中,父母與後輩的關系較之中世紀時期的淡漠疏離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而另一方面,特别是在一些著名的異教徒的經典作品中,已經出現了一種對較為寬容的教育方式的探讨和辯護,這種新興的教育方式不論是在情感還是心理層面都更加迎合了大多數父母的訴求。

一些人文主義者也更加傾向于去強調和宣揚對孩子無辜的保護而不是對其罪惡的糾正。

他們相信在孩子思想發展的過程中,自然的傾向是可以被利用的,而不一定非要采取壓制的手段。

托馬斯·莫爾爵士猶記自己對孩子進行的是溫和教育,并為之深深地感到自豪。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羅傑·阿斯坎尼把“稚嫩而美好的嬰兒那純粹的頭腦和智慧”比作“準備等待最好的印刷的新蠟”,或者是“可以使得任何放進其中的好東西都保持清潔的從未被使用的新銀盤”。

他堅決反對不必要的鞭打。

人們漸漸意識到,如果孩子們是無辜的或者是可塑性極強的,那過分嚴厲的懲戒教育似乎是不必要的。

在人文主義的大力宣揚以及新教的諄諄教誨之下,在孩子天性問題的探讨上,越來越多的人抛棄了舊有的悲觀看法,這使得英國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寵愛以及更多情感的表露逐漸變成了被允許和認可的,甚至成為值得贊揚的事情。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父母與孩子間的關系是以也有了更深一層的推進。

進入17世紀後,更是有學者連連感慨“英國社會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就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随之而來的,一種更為寬容溫和的教育方式開始慢慢進入大衆的視野,并逐漸被社會各層所接受。

在此大環境的熏陶渲染之下,鄉紳家庭的育兒方式也變得更加充滿柔情與愛意。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其實早在該世紀之初,多蘿西·麗就曾提出“用親切的态度對孩子進行勸服,是引導他們做出得體行為的最佳方法”。

她還在《母親的祝福》一書中談到,不論孩子的性格脾氣是怎樣的,溫柔和體貼都會很快使他們成為美德的化身。

哈利法克斯在《給女兒的建議》一書中詳細地寫道“你要學會盡可能少地否定孩子,當确實無法避免時,你應該嘗試用溫柔的方式去拒絕,你要學會去忍受他們的壞脾氣,抓住下一個可以讓孩子開心的機會去取悅他們,在其再一次對你提出要求或尋求幫助之前。用滿足孩子利益的方式來鞏固他們對你的服從,這樣做無疑會增強你的權威,而且這樣獲得的權威看起來還很溫和”。

17世紀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約翰·洛克對育兒方式也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他認為在對兒童的教育中,獎勵和懲罰是應該采用的,但方法應該得當,如果妄用獎勵和懲罰的辦法,那簡直是犧牲了孩子的德行,颠倒了對他們的教育。

洛克明确反對體罰,認為體罰是種奴隸式的管教,因為它“所造就的也是奴隸式的性格”。

而就像在其他許多領域的表現一樣,鄉紳階層首當其沖地成為了這些理論的積極響應者和執行者。

寬容的教育方式對當時的社會産生了重要的影響,然而,懲戒教育也并沒有消失,在鄉紳家庭中,嚴厲的訓誡時常出現,體罰鞭打也依然存在,但這些僅僅是不得已而為之時的下策罷了。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在文藝複興運動的影響下社會中還湧現出了大批的人文主義教育家。

他們大力宣揚古典文化,推崇知識教育。

同時,他們還對兒童這一群體産生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紛紛提出了針對兒童的具體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這些思想深深地影響了鄉紳階層對待子女教育的理念、态度和内容,也促進了這一時期鄉紳階層對子女家庭教育的發展。

托馬斯·艾利奧特是16世紀英國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家。他認為紳士應該具有美德、智慧和穩定的職業。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這種美德包括溫和的态度、堅韌的性格以及文雅的舉止。阿謝姆是16世紀英國又一位著名的人文主義教育家。

他強調把養成兒童的美德并使其成為具有學問智慧的人作為教育的首要目的。

他十分重視美德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曾明确指出“美德與學問須臾不可分離”,同時,他也認識到兒童僅僅具有美德是不夠的,還需要努力學習知識,使自己成為博學的人。

特别是紳士,更應該具備良好的教養,并崇尚文化知識,使自己充滿美德、智慧和學問,這樣當君主和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就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為其效力。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而怎樣實作上述這些目标呢,阿謝姆認為應該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我希望兒童在熱愛學習的環境中成長。我也同樣希望兒童在有着良好秩序的環境中成長,甚至是在最嚴格的紀律中成長”。

洛克是17世紀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教育家,也是英國紳士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就是針對的英國紳士群體,他認為紳士是社會的精英,抓住了紳士的教育,整個社會的教育就有了擔保。

他指出紳士的标準就是應該有健康的體魄,并且有“德行、智慧、禮儀和學問”四種寶貴的品質。

文藝複興時期,在英國社會中傳統的育兒觀念是如何改變的?

而且他十分推崇家庭教育,認為紳士的教育應當在家中進行,私人的教育雖然不無缺點,但在塑造兒童方面其占據的優勢明顯得多。

他還特别強調了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對于子女的教育所擔負的責任,他認為孩童是通過父親的權力和父親對于法律的了解而獲得自由的。

父親的理智會一直支配着他,直到他能了解法律規定,懂得在允許的範圍内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為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