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作者:育子鹭

大家好!每一個人生都是一個無限可能,我是育之鹭!

如果你覺得與阿德勒的對話不過瘾,魯道夫的工具又太多,那麼今天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就恰好适中,既不會太深奧難懂又不會繁瑣。簡•尼爾森與她的師父和師祖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她是7個孩子的母親,22個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2個孩子的曾祖母,可以說是親力親為将指導理論與實踐的全天候比對。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有了2位大師做背書,簡•尼爾森繼續教育的開拓。既然任何的懲罰,包括打、罵、吼叫、羞辱、批評、責備、威脅……都起不到長期影響孩子+隻會令孩子喪失信心,那麼簡•尼爾森認為管教的目的在于:一個是對孩子的影響是否長期有效,一個是是否能培養孩子所需的生活技能和社會能力。是以《正面管教》就是培養一個孩子最重要的是七項重要的感覺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覺力——“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的價值的感覺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确實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覺力——“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強:有能力了解個人的情緒,并能利用這種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際溝通能力強:善于與他人合作,并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适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态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後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适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我做了簡單翻譯版僅供參考。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第一部分幾個實用工具

正面管教其實就是一句話:始終用溫柔而堅定或者和善而堅定的态度在錯誤中、在氛圍中、在尊重中解決問題。

但我們怎麼才能做到呢?有幾個工具先要掌握的(如圖):第一個概念就是不在發怒時處理問題,因為在發怒時,我們的大腦是被杏仁核所控制的,此時大腦的指揮隻有兩個選項——“打”或者“逃”。是以第一個工具叫做積極的暫停——在情緒失控時讓自己或孩子冷靜下來的方法。第二個概念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以及不完美的孩子,是以犯錯是難免的,如何把犯錯當成是學習的機會呢——矯正錯誤的3個R,大大方方的承認是我犯了錯,然後請求諒解和好,最後專注于解決問題。第三個概念是營造一個孩子願意聽和願意合作的氛圍,叫做赢得孩子的四個步驟。最後一個概念是如何專注于解決問題的3R1H——相關、尊重、合理和有幫助。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傑森,讀五年級,一個遊走的火藥桶,别人輕輕一撥,他就炸開。老師試過說教、批評、罰抄……都石沉大海,收效甚微。最後老師在一天放學後讓他留下,他真的留下了,老師此時告訴他:“謝謝你,傑森,我很感謝你的尊重,因為我讓你留下你就留下了。然後我要向你道歉,關于我對你的懲罰,那些我試圖讓你别在課堂上咆哮的所有懲罰都是我犯的錯。我不想再那樣了,我需要你的幫助,傑森,你是否願意同我一道找一個解決的辦法?”

傑森表達了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洪荒之力,老師則耐心鼓勵他,如注意自己身體的變化。5天後的再一次爆發,老師也是同樣鼓勵他,并商量了如果下次要失控時,不用經過老師的同意就走出教室做“積極的暫停”,等感覺好起來再回教室。就這樣,傑森從一周四五次走出教室,到每月一兩次。這就是積極的暫停的一次巧妙應用。

有一天,簡•尼爾森對8歲的女兒說:“瑪麗,你就是一個被寵壞了的淘氣鬼。”

瑪麗回應道:“哼,待會你可别來跟我說對不起。”

“不用擔心,我肯定不會的。”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瑪麗跑回到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摔上門。一會簡•尼爾森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去瑪麗房間準備道歉。推開門後發現瑪麗正在一本《正面管教》書上寫“騙子”。簡•尼爾森抱了抱她說:“寶貝,對不起。當我說你是被寵壞了的淘氣鬼時,我自己也是。我對于你管住不自己的行為而生氣,可我自己也沒能管住,真是抱歉。”

瑪麗:“沒什麼的,媽媽,我剛才就是一個淘氣鬼。”

做為單親媽媽擔心女兒無可厚非,但這也太小題大做了,而且女兒已經向她解釋了是為朋友藏的啤酒,一起看看她們多麼“有趣”的對話:

媽媽拎着啤酒問女兒:“這是什麼?”

“我覺得那看起來像是六瓶啤酒,媽媽。”

“别跟我耍花招,小姐。告訴我這是怎麼回事?”

“媽媽,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我在你的衣櫥裡發現了這六瓶啤酒,小姐,你最好解釋清楚。”

“哦,我都忘了這回事了,我幫我一個朋友藏的。”

“哦,是啊!你以為我會相信嗎?”

“我才不在乎你信不信呢!”跑回房間并摔上門。

媽媽習得矯正錯誤的3個R技能後,也就是在第二天晚上,她用一種愛的口吻問女兒:“瑪利亞,能和你談談嗎?”

“你要談什麼?”

“我肯定當昨天晚上我為了那六瓶啤酒向你發火時,你可能覺得我一點都不關心你。”

“就是這樣的,我覺得我好像除了讓你煩惱外什麼都不是!隻有我的朋友才真的關心我。”(注意,當人被了解後釋放出來的情緒是特别的,此刻的瑪利亞覺得被了解了,開始哭了起來)

“我能了解你為什麼會那麼想。當我帶着恐懼和怒氣走向你,而不是帶着我的愛時,你怎麼可能有别的感覺呢?我真的為昨天的行為感到抱歉。”

“沒關系的,媽媽。我真的是幫一個朋友藏的。”

“瑪麗亞,我真的愛你。有時候,我害怕你可能會做出傷害你自己的事。我被自己的擔心吞沒了,并且忘了告訴你那隻是因為我愛你。你會再給我一次機會嗎?我們能夠帶着對彼此的愛和關心,開始談談并一起解決問題嗎?”

“當然了,媽媽,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

以上兩例都是矯正錯誤的3個R的應用。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當孩子抱怨在學校被老師當衆訓斥,做為母親的你會如何回應女兒?

第一種不歡而散。母親雙手叉腰:“哼,你做了些什麼?”

“我什麼也沒做。”

“得了吧,老師才不會無緣無故地吼學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麼?那麼你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沒什麼可做的。”

第二種赢得合作的四步驟。母親以友善的态度說:“我敢肯定老師當着那麼多人的面吼你,你一定覺得非常丢臉(第一步)。我記得我上四年級時,有次數學考試,我站起來削鉛筆,老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吼我。我當時又丢臉又生氣(第二步)。”

“真的?我不過是向别人借了支鉛筆。我認為老師為了這麼點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嗯,我很了解你肯定會那麼想。你看能不能想一個什麼辦法,免得以後自己再那麼難堪?”(此例可跳過第三步直接到第四步)

“我想我以後可以多準備幾隻鉛筆,這樣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當你發現6歲的兒子偷了商店裡的東西,你會怎麼做?這位媽媽找了個安靜的時間,讓傑夫坐到她腿上。她說:“傑夫,我聽說你從商店裡偷了一袋泡泡糖。我上五年級時,有一次從商店偷了一塊橡皮擦,我知道那樣做很不應該,我心裡很愧疚,是以覺得那樣做實在不值得。”

“反正店裡有那麼多的泡泡糖。”

“你看,老闆要賣多少泡泡糖和其他東西才能有足夠的錢付店租、工資、進貨、還要養家糊口……你看看怎麼處理這件事?”

“我從來沒想過這些,我以後不會再偷東西了,我願意去付泡泡糖的錢。”

以上兩例是赢得孩子的四步驟的應用。

簡•尼爾森的女兒有一次告訴她,她要在一次聚會時體驗一次一醉方休。簡•尼爾森倒吸了一口氣:“跟我說說看,你為什麼要那麼做?”

“很多孩子都那麼做,而且看上去他們喝醉了都很開心。”

“你現在不喝酒,你的朋友們是怎麼說你的?”

“他們總說多麼欽佩我,多麼為我驕傲。”

“你認為你喝醉了酒,他們會怎麼想或怎麼說?”

“我敢肯定他們會感到失望。”

“那你覺得你會怎麼想你自己呢?”

“我大概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我想我不會那樣做的。”

這是關注于解決問題的3R1H的應用。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第二部分出生順序

歸屬感和價值感并沒有好壞之分,隻是在追求的過程中被我們定義為好壞對錯,這點在多子女家庭中充分展現出來。通常來說老大具有領頭羊的品質,上司者、負責任、循規蹈矩、保守、獨立、好勝、完美主義……他們一般用“什麼事都要得第一”來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而老小的品質也不難猜,“創新”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作為家裡最受寵的唯一,他們被照顧得很好,是以他們通過自身的魅力就可獲得價值感,他們不隻富有創造力也善于操縱。而中間的孩子就像牙膏的中段——兩頭都受擠,是以他們隻能通過不一樣的方式來獲得價值感,如“社交蝴蝶”或“含羞草”,“為理想而造反”或單純的“造反”,通常他們更随和,更同情弱者。獨生子是完美主義輕一點的老大,他們更傾向于獨一無二。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出生順序對孩子的影響也有些例外,如圖所示,如果老大和老二是異性,那麼他們兩個都具備老大的特質的機率就很大。而同性的老大和老二之間的性格差異受年齡差和家庭氛圍影響,年齡差越小,他們倆的性格差異就越大,相差4歲及以上,影響就會減弱;家庭氛圍若是競争的,那麼兩人的性格差異就會被放大,反之是合作氛圍,那麼差異就會微乎其微。

約翰,老小,有人人最羨慕的3個姐姐,五年級時閱讀能力弱到被分到最低的小組。老師先是帶他做了智商的心理測驗,然後了解到他的家庭情況,知道了他沒怎麼體驗到責任感,随後心理測驗出來後印證了她的想法——約翰是個很有天賦的孩子,隻不過把它用在了操縱别人的技巧上了。老師溫柔而堅定地與約翰談了一次話:“約翰,我已經發現你是一個多麼能幹的小夥子。我會把你換到閱讀能力最強的小組中去,因為我百分百相信,你有能力在那裡做得很好。”

這裡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說“你隻要努力就會做得更好”,因為這句話的背後隐藏着“說教”或“失望”的态度,這通常會令所有孩子喪失信心。

馬克,老大,到8歲了還玩什麼遊戲都輸不起。父親掌握了出生順序的密碼後,決定終止他的“完美主義”。父親先是在棋局裡赢他一半以上,剛開始,馬克很生氣,但沒多久就對輸表現出風度,這從他們一次傳球中可以看出。父親扔了一個臭球,馬克并未沒接到球而生氣,反而幽默地說:“好球,爸爸,臭球,馬克。”

賽思家有3個小孩,他是老大。今天父母去看房子把他和弟弟留在鄰居家,因為他們夠大了,可以和周圍的小朋友一起玩,而且昨天他們陪着看房也嫌棄天熱無聊,而2歲的瑪麗亞則跟他們一起。出門前賽思非要跟着去,但媽媽堅定讓他留在家裡,并給他們兄弟買了冰棒(賄賂)。等媽媽回到家,發現賽思把女兒的餐椅墊割得破破爛爛的。她很傷心,但憤怒很快掩蓋了過來,于是對賽思一頓揍,然後關進房間。一頓操作猛如虎,長期影響變負五。正巧媽媽在參加教育訓練,每天有寫日記的習慣,她已經能客觀地站在孩子的立場看問題,并了解賽思今天的行為是報複,于是她走進賽思的房間對他說:“你是不是覺得我們帶瑪麗亞去卻不帶你,是因為我們愛她勝過愛你?”

賽思含着眼淚說:“是。”

“我能了解你怎麼會這麼想。我肯定那不會讓你感覺很好。”

(當孩子被了解後)賽思開始哭了起來。媽媽抱住他,等他哭完。“我想,我能了解你的感受。我13歲那年,我媽媽帶着我16歲的姐姐去紐約。我也想去,但她們說我太小了。我不相信。我真的覺得是因為媽媽愛姐姐勝過愛我。”賽思充滿同情。媽媽問:“你想知道我為什麼把你留在家裡嗎?”賽思點點頭。“昨天你那麼熱、那麼無聊,讓我真替你難過。看你那麼遭罪,我們看房子也覺得很沒趣。我真的覺得如果你能留在家裡和你的朋友一起玩就不會覺得無聊,這樣我們大家都會更開心。你能了解為什麼我覺得是為了你好嗎?”

“也許吧。”

“我知道為什麼你會覺得我們更愛瑪麗亞,因為我們帶她去了而沒有帶你,但并不是你想的那樣。我非常愛你。我本來也想把瑪麗亞留在家裡的,但我知道她不能像你那樣出去和朋友一起玩。你覺得我們該怎麼修理餐椅?”

賽思熱切地說:“我能修好。”

“我肯定你能。”

後來他們買了個塑膠墊,剪成合适的樣子,釘在餐椅上。(這是一個利用赢得合作的四個步驟,讓一次錯誤變成一個學習的機會)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第三部分鑒别四種陷阱

魯道夫說孩子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時容易陷入四種錯誤目的:尋求過度關注、權利争奪、進行報複、自暴自棄。這四種錯誤目的的孩子是一個氣餒的孩子,簡•尼爾森說這四種錯誤目的的孩子是喪失了信心的孩子,并說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适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産生的行為或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緻我們受杏仁核操縱的行為。

兩種線索可以用來判斷孩子是為了哪種目的。通常,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導緻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憤怒或沮喪,是以第一種線索就是找出隐藏在憤怒或沮喪背後的情感反應:當你感到惱怒、着急、内疚、煩惱時,孩子極有可能是在尋求過度關注;當你受到威脅、挑戰、被激怒、被擊敗,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尋求權利;但你受到傷害、感到失望、難以置信、産生憎惡時,孩子很可能是為了報複;當你覺得很無能為力、絕望、無望、無助時,孩子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棄。

第二種線索是當你要求孩子停止他的不良行為時,孩子的反應。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停了一會,沒過多久又重新開始原來的行為或能夠引起你的關注的其他行為;尋求權利的孩子繼續他的行為,并可能對你的要求言語頂撞或消極對抗;尋求報複的孩子會以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或傷害你的言語來反擊你;自暴自棄的孩子則非常消極,希望你快點放棄努力,别再來打擾他。

還有一種目的揭示發,偏專業,我們不展開。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簡•尼爾森也給出了對應的方法。如圖。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技巧中都有“特别時光”和“表達愛和關懷”,這絕非偶然。特别時光之是以有奇效,是因為其一孩子會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他們會感覺到他們對你很重要;其二是對大人的一種提醒,提醒你當初為什麼要孩子;其三當孩子需要你的關注時,而你太忙,你可以讓他接受特别時光:“寶貝,我現在不行,但我期待我們的特别時光”。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有位母親和她3歲女兒的特别時光是這樣的,每當電話響起,媽媽接起電話:“對不起,我現在不能和你說話,因為這是我和女兒的特别時光。”這位女兒每次聽到總會會心一笑。

另一位母親把特别時光定在睡覺前。當孩子上床後,她會咯吱咯吱他的胳肢窩,然後讓孩子先說他白天最傷心和最開心的事,之後她也會說自己最傷心和最開心的事。起初,孩子們因為有機會可以訴說傷心事而過于激動,甚至會哭起來。母親總是耐心等待,等孩子平靜後:“我很願意聽你把心事告訴我,等明天你不再那麼傷心時,我們再來多談談,看能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現在,說說你的開心事吧。”

我們知道自尊不論斤賣,不能說我給你吧,自尊也不能像内功那樣被傳授,自尊隻能培養,從應對失望、解決問題、從錯誤中學習獲得。自尊很重要,它是自信、自律的基礎。而隻有通過鼓勵才能提升孩子的自尊水準,也就是表達愛和關懷。要做到鼓勵需要三點,從人格上真正與孩子平等,對孩子的觀點要感興趣,激勵孩子對自己的評價。簡單的說,當你要對孩子鼓勵時,你把他當成你的朋友,你會怎麼說。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第四部分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工會會議≠批判大會。

家庭會議的重要性就像原子彈試驗成功一樣,就像星爺的電影裡的達叔,就像新冠裡的千金藤素…如果能召開家庭會議,就像葵花點穴手,很多事情就能被化解,如起床穿衣服的事、上學會不會遲到、寫作業的問題、晚上睡覺的問題、孩子間的問題……

家庭會議怎麼開,如圖所示,要圍坐在一張幹淨的桌子,如餐桌。如果決定一周一次,那就要雷打不動的執行。做出的決定需要全體一緻同意,孩子也有否決權。内容需要有對下周活動的讨論,特别是最後一項要計劃下周家庭的娛樂活動。最後以全家都能參與的活動結束,如一起吃蛋糕或一起大掃除。會議需要有主持人,秘書,要以感謝或感激的話開頭,議程的内容,3R1H原則解決問題,計劃家庭活動,計劃家庭娛樂活動,讨論家務事。一些特殊的情況,如孩子太小還不适合參加的,太大的孩子該怎麼辦。單親家庭是不同的家庭,也是可以開家庭會議的。家庭會議的好處有哪些:可以培養孩子的七項重要感覺力和技巧,每周大人小孩都有機會學習和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家人間的合作和親密感,強化了家庭的價值觀和家庭傳統,消除了管教上的很多問題。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第五部分大人的生活取向

在《孩子:挑戰》裡提到有一側是大人的問題,在《正面管教》裡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生活态度取向”理論,進而補充大人的問題,這裡起了個抛磚引玉的作用。它是以色列心理學家尼拉•凱弗研究的“生活态度取向”理論,共四種取向。

以控制為生活取向的人,往往難以忍受批評和羞辱,進而産生的信念為“保持控制”以獲得安全感,但他們的控制主要是自己和局面。由于孩子的感覺能力很強,是以孩子常把大人控制自己和局面誤以為是對他們的控制,于是孩子表現出反抗、不順從,甚至權力争奪和報複都不足為奇。瓊斯太太就屬于這類人,她習慣的告訴孩子們做什麼、怎麼做和何時做,而且還不允許孩子頂嘴。她覺得這樣的控制可以讓孩子學會自律、負責、合作和解決問題的技能,但情況真的是如此嗎?兩個孩子與她陷入了沒完沒了的權力争奪裡,而另一個孩子則成為“讨好者”,一個“總是尋求别人的贊同的人”。當她了解了自己的生活取向,她放棄了“萬事皆具掌控”的技能,轉而開始用家庭會議+啟發式問題真正讓孩子參與進來并自己解決問題。

以力争優秀為生活取向的人,通常盡量避免生活中無足輕重和無意義的事,于是他們産生了“非出類拔萃就不夠好”的信念。他們這樣的高标準高要求高目标常常導緻孩子無能為力、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萊菌多魯先生就屬這類人,他覺得隻有瘋狂工作才能給家人“提供最好的”,而且他總是秀他的成就和對孩子的“三高”期望,他以為這樣能幫助孩子也成為出類拔萃之人。可事情總是事與願違,他的孩子不是變成“好中之好”,而是“壞中之壞”。後來這位父親認識到了自己的生活取向,開始轉變,他用幽默來化解犯錯,甚至有時還故意犯錯,并利用家庭會議與孩子們溝通,最後逆轉局面。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以安逸為生活取向的人,通常盡力避免生活中的痛苦和壓力,他們往往“能坐着絕不站着,能躺着絕不坐着”,怎麼舒适怎麼來。這往往讓孩子有求必應,不知不覺變成了對孩子的溺愛,而孩子發展不出生活的技能,沒有責任感,後面反而令人費心費力不讨好。卡特太太就是這樣子,原本以為滿足了孩子的要求自己也就能舒适,但孩子的要求反而越來越無理,自己也越來越煩躁。當她了解了自己的生活取向後,她利用家庭會議+自然結果,像早晨的問題、睡覺的問題、回家走那條路、什麼時間洗澡等等都迎刃而解。

以取悅為生活取向的人,他們害怕被拒絕、被孤立的場景出現,進而稍有不安就極力讨好他人,這有時讓人感到不勝其煩,而孩子則會不領情和不體諒,最糟糕的是長大後跟随他們成為“讨好者”。史密斯先生就屬這類人,他費了好多精力讨好任何人除了自己,爺爺奶奶、老師鄰居……孩子們經常被他取悅到最後不歡而散,他将信将疑的開了個家庭會議,讨論的話題是“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結果驚訝的發現家庭氛圍全變了。後來這位父親真正體會到了何為為人之父的快樂。

阿德勒第三部—《正面管教》

此書27.3萬字,共12章,簡•尼爾森本身也是位老師,是以她也寫了不少篇幅給老師。從銷量上看,單在美國就賣了400多萬本,足以說明它的含金量。也是這一系列花了最多時間以及最多PPT。可以說《正面管教》統合了兩本書,通過實踐優化了更加實用的工具,它的權威性不隻走進家庭教育,也走進了校園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想要達到正面管教的長期效果,有可能需要先經曆更加混亂的階段。簡•尼爾森在文中重複提到“在事情變得更好之前往往會變得更糟”,除此之外還有一句經典語錄“孩子的感覺能力很強,但解讀能力很差”,這句期末必考。

教育路漫漫,育子鹭常相伴!我們下期見。

參考資料:

《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