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子紅丨脫貧先進老施:從“貧困戶”到“帶頭人”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原創草案

日子紅丨脫貧先進老施:從“貧困戶”到“帶頭人”

人民網濮陽7月20日(陳浩)入埋伏,位于長江北岸的安徽省阜陽市,酷暑難以忍受,但這并不能阻止石向龍"全天候"被困在戰場上。日出和日落隻休息,他總是說:"累了就是累了,但每天看着幼苗的生長,越幹燥越有活力。"

老石家住在濮陽縣白當湖村,北鄰白當湖,南臨長江,村民世世代代種植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生。多年來,在石相龍示範的帶領下,該村發展了稻蝦輪作,面積近4000畝。農民賺錢,人們從土地流通和幫手收入中受益。

今年5月,石向龍被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先進個人"稱号。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幾年前,他自己還是一個窮家。

生活"偏離軌道"

村民們常說,老石的人生軌迹就像一個"U形"。這不是假的。

20世紀90年代,當他還是個小石時,他開着拖拉機,跑上去運輸,是著名的鄰居的"小能民"。那些年,去掉開支,每年可以幾千美元,人生紅紅紅。更不用說後來,這個家庭還開了一家預制闆廠。

轉眼間,時間在2007年到來。老石的生活偏離了軌道。那一年,他被診斷出患有尿毒症。

他是不幸和幸運的。診斷後,他的妻子唐傳雲對她照顧得很好。在得知隻有腎髒置換才能挽救她的生命後,她首先帶着丈夫做配電,最終捐獻了一個腎髒來挽救丈夫的生命。

"我生病的時候家裡真的很辛苦。石相龍說,抗病,不僅花掉了家裡的積蓄,還欠了10多萬元的外債。"我們借了親戚朋友,全國各地的鄉親,當我們最缺錢的時候,我們借了一兩百。

2014年,他的家人被評估為貧困家庭,有檔案。

說起過去,石相龍夫婦還是那種幸福的樣子,都沒有怨言。也許正是這種樂觀情緒使這個家庭走到了一個轉折點。

日子紅丨脫貧先進老施:從“貧困戶”到“帶頭人”

石相龍和妻子唐傳雲。陳世正

掙紮着"脫下你的帽子"

在戴着貧困家庭"帽子"的那一年,老石思考着如何擺脫貧困。"那時候,身體慢慢恢複過來,心想着沒有工作就不能老。我是共産主義者,不能"等着瞧"。"

轉讓土地并種植水稻。老石說:"作為一個農民,還是用這一英畝的三分土地是最感人的。"

從最初的折扣到餘額,再到後來的輕微盈餘...在種植的頭幾年,一切都按順序進行。直到2018年,老石的職業生涯都向前邁出了一大步。

當時,該縣組織糧食養殖戶到大米、蝦輪作等地。老人觸動了一顆心。然而,與水稻養殖相比,稻蝦輪作要求高,投入大且有風險。你想做,還是不想做?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總是敢于做前者。

憑借3000多萬元的銀行貸款,老石成為村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1月份,Ela藻類(一種深水草本植物,可用作小龍蝦的誘餌并淨化水質),3月的蝦苗,4月至6月的商業蝦,7月初種植的幼苗和9月收獲的水稻。老石說,在幾年内,收到大米後,還可以養一季的小龍蝦。"在這種情況下,當你收獲水稻時,你必須留下10厘米的水稻稭稈才能充當Ela藻類。

話說,老石突然一對"土專家"做派。

據他介紹,稻蝦輪作,每畝可得到800斤至1000公斤大米,比純米少,"因為藥少"。也正因為如此,老石以自己的大米委托企業加工,并注冊了"石相龍"牌,生産銷售大米蝦米。"包括小龍蝦在内,稻蝦田每畝淨利潤超過1000元,比種植水稻強得多。

2018年,石相龍成功"摘帽"。

日子紅丨脫貧先進老施:從“貧困戶”到“帶頭人”

老石的稻蝦田。陳世正

在《本福》中帶頭

看到石相龍"試水"的成功,村裡很多人都提出要跟着他。于是他把稻蝦輪作的前景、好處和困難告訴了大家,毫無保留地傳授了自己的經驗。

現在的白當湖村,靠大戶流稻蝦田近4000畝,其中,老石家就600多畝。

受益的不僅是大戶,村民也受益。一方面,轉讓土地,每畝收入500元至600元/年;"在田間幫忙,說每天不到100元,要付食物。一位當地村民說。

不久前,石相龍被中國共産黨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先進個人"稱号。村裡人說:"這個獎,他應該拿去。巧合的是,兩年前,他的妻子唐傳雲被評為"安徽省脫貧最美的人"。

日子很充實,但老石的精力還是充沛的。

今年,他計劃将自己的老家"更新"為寄宿家庭,并種植一些果樹,以吸引城市居民體驗鄉村。"這也是我們對鄉村振興的貢獻,有多好!"

日子紅丨脫貧先進老施:從“貧困戶”到“帶頭人”

點選檢視主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