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筆迹能識别身份,科幻大片秒成現實

作者:親筆簽電子簽署平台

從古至今,為了證明“你是你”和識别“你是誰”,人們想出了無數方式,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人是如何辨識一個人的身份的。

01

古代人怎麼證明“我是我?”

身份證明——證件

隋唐之時,人口流動密集,而官員也需要一些證件來表示自己身份。

當時朝廷就給官員頒發一種類似身份證的“魚符”。這種“魚符”大多都是用木頭或者金屬制作成,形狀像魚,分左右兩片,可以用一個小孔把它系起來,挂在腰間。

上面所蘊含的資訊跟現在身份證一樣,也會刻有官員的姓名職務等等,以友善其他官員的辨認。

當筆迹能識别身份,科幻大片秒成現實

身份認證——密碼

北宋時期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用于軍事的密碼。據曾公亮、丁度等編撰的《武經總要》記載,字驗是宋朝傳遞情報的密碼,将各種情報内容,比如被賊圍、将士叛等内容歸為 40 項,編成 40 條短語,分别編碼。

将領帶兵出發前,與其約定一首 40 字(無重複)的五言律詩作為解碼密鑰,詩中的每一個字都對應一條短語。整個戰役,前後方就用該密碼本進行通訊、身份驗證。

當筆迹能識别身份,科幻大片秒成現實

02

智能時代“生物特征專屬你的身份”

然而,随着數字化、智能時代的變革,身份證易丢失,密碼易遺忘,而且單單靠證件和密碼來認定某個人是不夠的。

回想一下,我們是不是常常可以在科幻電影看到這樣的鏡頭:在一些有高度保密需求的重要場所,所設定的權限關卡并不是我們常見的按鍵數字密碼,而是通過掃描人體特征,比如人臉、虹膜、指紋、筆迹等,以此判斷是否要對來人給予放行。是以AI生物識别技術成為現如今“科技寵兒”。

當筆迹能識别身份,科幻大片秒成現實

目前生物特征識别技術主要分為兩類:靜态生物特征識别方式以指紋、面部識别等為代表,因其客觀存在的屬性,能夠表達“我是我”的行為而無法表達“意願确認”的行為;

而筆迹作為一種動态行為生物特征,既有“我是我”的身份真實識别,又有“意願确認”的主動意願表達優勢,進而成為電子簽名生物特征身份識别及行為确認的理想方式。

1) 這是你的簽名

因為每個人的手寫筆迹形态和書寫習慣不同,是以每個人的手寫電子簽名筆迹能夠與簽名人唯一對應。

2) 這是你在簽名

通常情況下,在簽署時,簽這個動作及過程就代表着個人意願的表達。

3)簽名被篡改你能發現

在簽署檔案中,手寫電子簽名通常與識别技術相結合,來保障簽名未被篡改。

4)檔案被篡改你能發現

通常情況下,手寫電子簽名會應用到簽署檔案、合同場景中,通過區塊鍊、hash脫敏等技術,來保障電文不被篡改。

讓筆迹成為每個人的數字化身份

親筆簽作為全國獨家的手寫筆迹電子簽名開創者,通過多因子筆迹采集、還原、識别技術,不僅可以從筆迹的形态與動态特征資料中能夠準确識别簽署人的身份真實,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抵賴性;還能直接表達簽署意願真實,無需第三方機構認證,将事前防僞與便捷高效結合,成為數字化時代下身份識别的創新必需品。

全過程證據鍊 有證可依

通過筆迹識别技術和筆迹資訊采集技術,完整采集簽署人書寫過程中的筆畫、筆序、筆壓、筆速、簽字圖檔等多元資訊,并形成簽名資料包上鍊固化證據,可實時查閱、證據溯源、完整出證。

當筆迹能識别身份,科幻大片秒成現實

原筆迹AI識别 以字識人

通過專利算法提取簽署的生物特征,并通過人工智能與資料包内多個資料逐一進行比對、分析,因為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個自己獨有的簽名資料包,将簽名的筆迹形态和動态特征結合,也就是說“畫皮難畫虎”即使能模仿簽名的形态,也難以模仿簽名背後的動态特征資訊,實作事前識别和事後識别,事前識别能夠起到安全的“以字識人”的作用,事後識别即能支援司法鑒定。

當筆迹能識别身份,科幻大片秒成現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