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作者:坤七說史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引言

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這是莊子所著,對于人生來說生似乎沒有什麼可快樂的,而面對死亡也沒什麼可害怕的。

當我們在翻閱古代曆史時,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對待生死看得重,但也将自己的氣節看得更重。

許多人都會用自盡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又或者背後有着許多不得不為的原因。而古人在投江自己前,都有一個預設的行為,那就是将自己的鞋子留在岸上。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屈原投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而把鞋子留在岸上又有什麼意義嗎?也許對于現代人來說不太能了解,可是當我們追溯曆史,你便明白了。

一、古人為何選擇投河自盡?又是為了什麼?

即便是在古代,古人可以選擇的自盡方式有許多種,可是他們又為何會選擇投河自盡呢?

與其說是投河自盡的原因,其實本質上就是古人為什麼要選擇自盡的原因。古人心氣高昂,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輕易結束自己的性命。

我們可以以屈原為例,他作為投河自盡的典型代表,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的傳說與故事。如今大陸的法定節假日端午節,便是為了紀念屈原。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呢,而這也關系到他的投江自盡。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屈原投江)

屈原選擇投河總體來說有兩個原因,第一個便是因為他郁郁不得志。

作為楚國貴族出身,原本屈原深得楚王信任,而當時的楚國國力強盛,即便面對強大的秦國也無所顧忌。但在他遭到他人排擠之後,楚王也在他人的挑撥之下,與屈原生了嫌隙。

随後竟然下旨将屈原流放郢都,而在楚懷王死後,新任楚王對于屈原的苦口婆心,依然是聽不進去。當時秦國已經對楚國采取了強硬手段,可是忠言畢竟逆耳。在這樣的情況下,屈原再次被流放。

這樣的情況下,屈原悲憤卻也抵擋不了君王的指令,随後他遊走在江南一帶。而他投河的第二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的忠君愛國之情。當白起率領秦國幾十萬大軍攻破楚王都城時,屈原再也無法忍受心中的痛楚,随着他的國家一同去了。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屈原)

在汨羅江投河自盡後,岸邊隻留下他的一雙鞋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用他的一生印證了這句話。而以上便是他投河的緣由,抱負無法施展,不得君主信任,國破山河亡,都推動着他的死亡。

而如今我們紀念也正是因為屈原的愛國之情。

是以古人選擇投河自盡,一是關乎自己的選擇與堅持,還有自身的氣節與名聲,二便是與國同生共死。比如在漢代作品《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便是因為不想被迫嫁人,堅持與封建禮教作鬥争,最後選擇投河自盡,隻留下了自己的一雙鞋子。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劉蘭芝投河)

又比如南宋末代,當元朝的軍隊追到崖山與宋朝發生最後一次戰鬥,随着軍隊失敗,當時的丞相陸秀夫誓死不做亡國奴,他帶着年僅八歲的幼帝随後從崖山上一躍而下,随後跳海自盡。在他們之後許多将士、妃子,已經南宋的普通百姓皆跳海而亡。

海邊上漂浮着數十萬的屍體,而他們也展現了南宋最後一點氣節,與國同在,絕不低頭做他人的臣民。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陸秀夫攜幼帝跳海)

是以為什麼要投河,是不得不為之,是恨鐵不成鋼,是自己的抱負得不到施展,是看到這個殘缺的國家。是要與所謂的教義禮信做抗争,而這條命便是赤裸裸的抗争。古人說以死明志,我想便是如此。

二、為什麼投河自盡前,要留下自己的鞋子?

那麼不論是前文提到的屈原還是劉蘭芝,他們在投河前,都會選擇将自己的鞋子留下來,然後再自盡。這樣的舉動不禁引起許多人的好奇,為什麼要徒留雙鞋子呢,這鞋子能起什麼作用呢?

但其實古人這麼做自然是有他們的道理的,首先留下鞋子的第一個原因是,可以通過鞋子表達自己的意願。将鞋子放在岸上,可以表示自己是自殺,而并非是被人陷害或者他殺,也是間接表明自己的志向。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留在岸上的鞋子)

對于封建王朝下的古代來說,對于生死看得尤為重要,并且古人往往講究死後一定要進入家族祖墳,又或者是認祖歸宗。而在中國古代的觀念裡認為,如果是遭遇意外死亡或者被他人所害,這樣的死亡被看做橫死,是不能進入祖墳的。

橫死會認為死者遭遇不幸,不過進入祖墳之後會影響後人的氣運。那麼如果是自盡而亡的,達不到橫死的程度,是可以進入祖墳的。是以将鞋子放在岸上,也代表投河自盡是自願的。

第二個原因,便是鞋子可以代表自己投河時的位置,以友善親人打撈。盡管水流湍急,但是對于古代人來說他們還是希望自己是能夠全須全尾的下葬,是以有的家中會派人打撈屍體,而通過鞋子擺放在岸邊的位置也能提供一點線索。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河邊)

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古人講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認為自己的身體、皮膚、頭發這些都是父母給予的,是以他們也會盡量讓自己走得幹淨,清白一些。但投河時不能脫掉全身的衣服吧,是以他們選擇脫掉自己的鞋襪。

對于古人來說,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部位,平日裡均被掩蓋,而且腳不能随便給其他人看,除非是十分親近的人。比如古代的女子便是如此,不可叫他人看去了腳,否則她就必須嫁給對方,是以腳本身就是一個私密的地方。

但在投河時,赤腳赤足走向死亡,也表示自己再無牽挂,表示自己“死不帶去”。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赤足)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鞋子留在岸上可以表明死者的身份,通過鞋子來判斷死者究竟是誰,家住何處。便可以快速的對事件進行調查,這一行為也是友善官府查案的。這樣一來通過鞋子,可以判斷死者究竟是不是自殺。

如果是自殺,案子終結,如果沒有鞋子或者鞋子是故意被人脫下來,那麼極有可能是遭遇陷害,官府也好對案件進行調查。古代的刑偵手段并不先進,如果一個人投河又無法找到他的屍體,那麼這樁案子便會成為懸案。

但是一旦看見鞋子擺放整齊,同時也沒其他線索的話,基本可以判斷死者自盡一事成立,真相大白。是以将鞋子放好,還是很有必要的。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河邊的鞋子)

還有一個留下鞋子的緣由,那便是鞋子還可以用來作占蔔用,《聊齋志異》中就曾提到用繡花鞋來占蔔鬼的故事。而對于投江自盡的人而言,将鞋子留在岸上,若是家中人有心,便會那些鞋子去占蔔,便可知道他投河的方向,或是投河後的去向。

總之,就是運用這些怪力神學來追尋背後更多的線索,其實這樣的做法也并不陌生。古人拿龜殼銅錢占蔔,或者是抽簽占蔔,這些都是相同的,是以拿鞋占蔔似乎也很正常了。

從上面的幾個方向和原因,我們也算是知道了古人為何投河自盡要将自己的鞋子留在岸邊了。不論是哪一個原因,我們都能看到古人與現代截然不同的想法與觀念。盡管生死但是他們更多的依然置之度外,而那些留下的鞋子也代表了他們自己。

三、古人以死明志,還有哪些自盡之法?

自古以來,有多少名人志士皆是自盡而亡,有人會說活着難道不好嗎?可你要看是怎樣的活着,屈辱的活着看不見希望的活下去,真的會迎來希望嗎?

與哪些卧薪嘗膽之人不同,他們之是以會堅持是因為他們還能看得見希望,但選擇自盡的往往已經是無奈之舉。

比如明代末年的秦淮河八豔之一的柳如是,她是詩人,雖淪落風塵卻不被世俗侵擾,當初明代滅亡,柳如是不忍看這時間便與夫君共商殉這河山,但是她夫君卻并不願意。

于是柳如是毅然決然地跳入了荷花池中,盡管被救但沒多久後柳如是又在房中上吊自盡。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柳如是)

對于柳如是而言,一個真正起了自盡的心之人,是很難勸阻的。她殉的是這個王朝,而明代的滅亡已經成為了既定事實,她也無法再存活于世。這樣的氣節是多少人都不曾擁有的,真實可悲可歎。

除了跳河、自缢之外,古人還有選擇服毒自殺的,還有一部分人會選擇絕食自盡。除此之外,還有吞金、撞牆、自刎等方式。但從這些自盡方法背後我們去看當時的時代背景,便可發現,許多人的行為都是無奈之舉。

但為什麼要選擇呢?又繞回到最初的說法,選擇自盡的原因。因為他們心中有氣,有怒氣有怨氣,還有一份古人獨有的傲氣與氣節。尤其是古代文人,如果用死可以明志,對于這些迂腐之人來說,他們亦可往。

古人投河自盡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把鞋子放在岸邊,有什麼講究?

(古代文人聚會)

其實這本質上是古人與現代人的挂念不同,對于現代人來說早已沒有了古人的迂腐固執,是以我們似乎不能了解。但是當你深入了解曆史,了解每一個背後的故事,我想這些都不再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