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撰稿人 | 克洛裡
熱切贊美流行文化。
《狂飙》過後,張頌文的新作終于要與大衆見面——
《不止不休》。

影片由王晶執導,賈樟柯監制,白客、苗苗、張頌文主演。
近年來罕見的現實題材,改編自真實事件,聚焦新聞媒體、B肝歧視。
2020年第4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榮獲最佳導演獎,同年還提名了威尼斯電影節地平線單元最佳導演。
時隔3年,這部備受期待的電影,終于要在3月24日上映了。
相信許多人都在好奇,它究竟會是一記黯然失聲的啞炮,還是一聲振聾發聩的槍鳴?
現實力作
《不止不休》的背景設定在2003年的北京,報業的黃金年代。
非典的陰霾還未散去,網際網路的浪潮還未席卷一切。
報紙是大多數人在龐雜世界裡擷取安全感的唯一管道,也是許多人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理想——
韓東(白客 飾)就是其中之一。
影片中,韓東個體的經曆帶着一種對世俗規訓的反叛。
國中畢業,因為對新聞的熱愛,毅然辭去家鄉的工作到北京打拼。
拿着成沓的發表作品,卻因一紙文憑被無數次冷眼相看,拒之門外。
跨越30年,韓東身上的特質仍能在當下青年的生活中瞥見。
那是一種在大城市無處容身的迷茫,在時代潮流裡逆風而行的孤獨。
可我們終究生活在不同的世界——
2003年,秩序的建構稍顯松散。
韓東得到了知名記者黃江(張頌文 飾)的賞識,給了他一個進入報社實習的機會,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記者。
這是一個努力還可能看到回報的年代。
而2023年,崇尚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當下,多的是韓東,少的是黃江。
在社會層面,借由韓東視角展開的“一億人的反歧視主張”,更是在對全世界的叩問。
這一億人指的是B肝患者。
“憑什麼要接受一個錯誤,就不能改變它嗎?”的質問連續出現在《不止不休》的三個預告片中,想必是影片中最核心的内容。
這個錯誤可能指向“常識”:B肝的傳染性被誇大了,緻使許多B肝攜帶者不能正常工作、升學,乃至生活。
也可能指向法律:是否未能保護B肝人群的合法權益,讓他們無法生活在陽光之下。
站在B肝患者與韓東對面的,又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權威。
大膽犀利的現實力作,預告片更少見地透露着一股憤怒的氣質,痛斥着明目張膽的不公。
看得出來《不止不休》的深刻:渺小的個體選擇、隐秘的社會病竈、不熄的人文關懷……都是它想涉足的表達。
甚至有許多關于新聞的思考:黃江與韓東針鋒相對的辯論,讓人重新思考起媒體的定位與意義。
無論是從個體還是社會層面出發,它表述的内容與取向都不隻是現實主義,而是在贊揚一種建立在現實主義之上的理想主義。
這樣天真執拗的影片是否成立,關鍵在于人物的動機——
韓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與信念,去幫助與他毫不相關的B肝患者重拾生活、重拾尊嚴,進而讓銀幕面前的觀衆也感同身受相信那份純粹與孤勇。
在叙事層面,好奇影片會給韓東一個什麼樣的理由。
潛力股陣容
放在三年前,即使視角犀利,但單看陣容,《不止不休》是一部很“普”的片子。
主演白客,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王大錘”。
從網劇出發,躍遷到電影領域,他走進主流影視圈這一路不算輕松,經常出演一些鑲邊角色。
2014年《後會無期》裡邋遢屌絲男;2016年《美人魚》裡的遊客小白,2017年的《建軍大業》裡的瞿秋白,2021年《革命者》裡的連姓名都沒有的小人物……
單從客串影片的取向變化就可看出他的野心:不止是喜劇。
量變引起質變。
2019年白客首次主演現實主義題材的《不止不休》;2021年與舒淇合作女性題材的《尋她》;同年11月與白百合合作的《門鎖》上映;2022年,與馬思純主演的懸疑片《江照黎明》一度出圈……
今年,他客串的《溫柔殼》又一次在平遙參賽,曾在平遙獲獎的舊作《不止不休》也終将上映。
很難說命運沒有它自己的安排——
《不止不休》是白客轉型的起點,也很有可能是他厚積薄發的終點。
張頌文老師更不用多說。
《風中有朵雨做的雲》裡,他出場的一瞬間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白襯衫、小肚腩、秃頂、臉上泛着微微油光,一看便知是個官。
拿着喇叭對着居民喊話,開始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仿佛真的與群眾站在一起;說到盡興時卻不自覺流露出官腔,有了上位者的姿态。
一段類現場紀實的戲,讓張頌文的演技見了光。
《隐秘的角落》讓人發現張頌文不僅會演,更會設計。
是他向導演提出,像朱永平這樣的小老闆下午閑暇時間不會打麻将,而會打撲克友善有事能及時脫身。
也是他專門調整了吃馄饨那一場戲。
女兒死後,去常吃的馄饨攤還是下意識點了三份馄饨。
想扔掉,不忍心,不扔吧,怕老婆看見傷心,他就獨自坐下吞下一個個馄饨和痛失愛女的辛酸苦楚。
再後來,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狂飙》。
他們的組合看似新奇,卻都屬于演一部打開一點知名度的演員。
影片積壓三年這件事,第一次讓人不知道該說是福是禍。
兩位演員三年後知名度的暴漲無疑會讓影片的關注度激增。
而影片的品質與風格,卻不會再有改變,且更大程度掌握在另兩個不容忽視的名字手中——
導演王晶,監制賈樟柯。
此王晶非彼王晶,而是一直追随賈樟柯的青年王晶。
曾擔任《天注定》《山河故人》《江湖兒女》的執行導演。
右:王晶
是以《不止不休》的鏡頭與呈現一脈相承,帶着賈樟柯濃濃的“找尋”意味。
正如當年賈樟柯在《小武》裡晃悠着鏡頭找在街頭流竄的小武,在《站台》裡找被擠壓着的隻能畏縮在角落裡點燃枯草的崔明亮。
這一次,王晶在賈樟柯的幫助下,找到了北京合租房、公共汽車裡的北漂青年韓東,找到了躲藏在陰影裡、尾巷裡、謊言裡的B肝患者。
相同的是兩位導演對于時代浪潮中被裹挾的小人物命運的關照,不同的是王晶在鏡頭語言上更多了一些超現實主義的表達。
預告片中有一幕,讓時光君印象深刻:電視機裡登上太空的楊利偉,手中的筆飛了起來,而現實中韓東手裡的筆也漂浮在了空中。
這在偏愛長鏡頭,連蒙太奇都少用的賈樟柯影片裡幾乎沒有出現過這種意識流的表達。
采訪中,王晶表示,這是一種個體願景與宏大叙事的互相映照。
這種既寫實又虛幻的拍攝手法,讓人對王晶要如何講述韓東的故事有了第二重好奇。
第二部《藥神》?
三年前,《不止不休》一經面世就得到了“第二部《我不是藥神》”的評價。
同樣聚焦被病痛折磨的弱勢群體,同樣有一個英雄式的人物冒天下之大不韪逆勢而行。
在《不止不休》還未正式上映前,内容與側重依舊不甚明确時,時光君更在意的卻是它與《我是藥神》另一個更切實的相似點——
處女作。
《我不是藥神》的超高商業性、完成度,讓人幾乎不敢相信這是文牧野的首部長片。
而《不止不休》也是王晶首部執導、費盡心血的第一部作品。
處女作,乍一聽是讓人放低标準,給新人一點機會與包容的托詞。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近年來不少亮眼作品都是新人導演的處女作——
近在眼前的《正義回廊》餘溫猶在。
同樣是老前輩翁子光監制,新人導演何爵天操刀的配置。
《正義回廊》改編自真實案件,毫不避諱展示案件本身的血腥暴力與正義法庭對真相的失察無力。
何爵天更展現出驚人的視聽天賦,用打破第四面牆的方式,将所有人置入案發現場或兇手的内心世界。
離兇手越近便對真相越遠越恐懼的觀影體驗,巧妙地與影片内容形成互文,不可謂不巧妙。
再往前倒,2022年,石之予的《青春變形記》。
“别人家的孩子”美美最近發現自己會突然成一隻紅色的小熊。
用變成毛茸茸小熊這樣的設定,外化了女孩的初潮,更外化了青春期女孩尋找自我定位的沖突心理,是獨屬女導演的溫柔細膩。
2021年,邵藝輝的《愛情神話》,幾個上海女人嗲兮兮的嗔怪紮了男人的心,合了女人的胃。
舉重若輕地讓我們看見了成熟女人的别樣風情,助推中女時代進一步到來。
《你好,李煥英》讓賈玲成為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告訴我們的不過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真誠無敵。
但有些導演終其一生都無法找回拍攝第一部影片時絕佳的狀态與情緒。
那通常是最私人與最具欲望的表達。
從題材的尖銳程度與選角陣容來看,王晶顯然是一位有特定取向與表達野心的導演。
期待他與《不止不休》,能給影院帶來一點新氣象。
-END-
結束之前,時光君插播一條【加星标】提示。
微信又又又改版了,如果各位不想錯過時光君的文章,請動動小手,給【時光網】微信号設個【星标】,鞠躬感謝!
往期精選回顧
今年20部炸裂港片,求快上映
大牌雲集的南韓片,為何接連拍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