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漢朝開國皇帝,他農民出身,文化和技能不高,但卻能夠在亂世中崛起,擊敗項羽等諸侯王,統一天下。
他的成功與性格有很大關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的慷慨。
什麼是慷慨?按照《辭海》的解釋,“慷”是“寬廣”,“慨”是“感傷”。合起來就是“心胸寬廣而感情深沉”的意思。劉邦的慷慨,具體有三個方面:
一、對自己慷慨
劉邦不為自己的出身和地位所困擾,不為自己的失敗和挫折所氣餒。他不計較個人得失利害,不拘泥于小節和形式。他能夠放下身段和面子,能夠承認錯誤并改正之。
劉邦還沒有稱王之前,他被派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墓。
這是個要命的差事,去了十有八九回不來。是以,半路上就有人跑,而且跑的越來越多。
劉邦估計等到了骊山也就會都逃光了,到時候交不了差,自己也會被殺。于是,隊伍走到芒砀山時,就停了下來。
劉邦對犯人們說:“你們都是我的老鄉兄弟,我不能眼看着你們去送死。今天我就放了你們吧!你們趕緊逃跑吧!找個安全的地方藏起來!别讓秦朝的人抓到了!”,說完,他就打開了牢車和鐐铐,讓犯人們自由了。
犯人們聽了劉邦的話,都感動得流淚。他們紛紛向劉邦拜謝,并且表示願意跟随劉邦效命。劉邦說:“你們去留自願,我不強求。但是你們要記住我的名字和長相,以後如果有機會再見面,我們就是兄弟了!”說罷,他幫助犯人們收拾好行李,并且給了他們一些錢财和食物。
就這樣,在大澤之中(今河南省淮陽縣西北),劉邦放走了一批犯人,并且結交了一批忠心耿耿的部下。
結果,這些人成為了劉邦起兵的資本。
二、對朋友慷慨
劉邦為人真誠、豁達、大度,善于結交各色人等,并給予信任和尊重。他不攀高踩低,不嫉妒惡毒。他能夠知人善任,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
韓信原本是楚國的一個持戟郎中,因為多次向項羽提出軍事政策而不被采納,便投奔了劉邦。
劉邦一開始并沒有重用韓信,隻讓他做了一個接待賓客的小官。後來經過蕭何的推薦,劉邦才發現了韓信的才能,并讓他擔任治粟都尉。
然而,韓信對其并不滿足,索性,便直接跑了。
蕭何有眼光,知道韓信的厲害,便發生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韓信追回來了,劉邦這次明白了,他一步到位,直接将韓信封為了大将軍。
而事實證明,韓信也沒辜負劉邦的信任,首戰便擊敗了名将章邯,并且貢獻了一個成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除了韓信,陳平也是一個事例。
陳平本來是跟項羽混的。
當初殷王司馬卬叛亂,項羽派了陳平去,陳平三言兩語,用威壓使得司馬卬忏悔。
項羽封了他官,并且賜了黃金四百八十兩。
結果不久後,劉邦把殷王司馬卬打敗了,司馬卬投降。
項羽覺得是奇恥大辱,要誅殺之前平叛的将領。
被看不起的劉邦打敗,項羽受不了這個刺激。
陳平一看吓壞了,把官印、黃金都留下,直接跑了。
與韓信一樣,就帶着一把劍投奔了劉邦。
劉邦識人的能力這次有了長進。
他問陳平,你在西楚當啥官?
陳平說是都尉。
劉邦當天就任命他為都尉。
不過,其他的将領都懵了。
大王偶爾遇到一個西楚的逃犯,還沒弄清楚他的來龍去脈,就封他為都尉?
更何況,陳平這人道德不好,跟他嫂子私通。
聽到這話,劉邦的反應堪稱教科書。
他沒有任何解釋,也沒有找陳平詢問。
劉邦隻做了一件事:更厚待陳平。
這件事背後有三層深意。
第一層深意,讓陳平安心。
劉邦知道陳平的需求,他想要功名,同時想得到君王的認可。
雖然品德不好,私通嫂子,賣官,但那又如何呢?
劉邦知道,在亂世,好人是沒用的,陳平有才就夠了,劉邦想留住他。
是以,大家越是在背後竊竊私語,劉邦卻是重視陳平。
一方面,是打消陳平的疑慮,安心為自己出謀劃策,另一方面,是讓陳平感恩戴德,對自己死心塌地。
第二層深意,給漢軍信心。
劉邦想讓大家看到,陳平有才,他逃離了項羽,選擇了我們。
一直以來,在面對項羽時,劉邦一直是自卑、害怕的。
其實不止他自己,整個漢軍都是,因為項羽實在是太強了。
結果如今,項羽的重要謀臣陳平棄楚投漢,讓劉邦在面子上扳回一局。
這麼做,劉邦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比項羽強,給大家信心。
第三層深意,誘惑楚軍那些猶豫的人。
陳平這樣道德不咋地的人,我都要了,你們還猶豫啥?
我劉邦大度,不計前嫌,不管之前犯過啥錯,隻有你有能力,我都非常歡迎。
不僅如此,我給的待遇還相當好,來我這,絕對不虧。
劉邦深刻把握了将領的需求—想要功績,但更想要命。
如此操作,讓劉邦與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項羽殘暴,對有功之人嫉妒,随意誅殺。
劉邦寬厚,對有功之人厚待,尊崇禮遇。
人心向背,其實就是這樣。
三、對敵人慷慨
劉邦不僅對自己和朋友慷慨,也對敵人慷慨。他不忘舊恩,不記舊怨。
西漢建國後,張良有次向劉邦建言。
“我最近聽到一些消息,大家都準備謀反。”
劉邦一下就懵了:“天下已經安定,為什麼還要反?”
張良:“陛下原來不過一介平民,靠着他們的效忠,才取得天下。而今,你當了皇帝天子,封的全是你的親屬和老友,殺的全是你的仇家。那些政府官員,讨論他們的功勞,認為就是把全國都劃成封國,也封不完。”
“這些将領恐怕你從此不再封賞,又恐怕久而久之,你想起他們過去偶然犯的錯誤,會興起殺機。軍心不穩,是以才聚在一起,密謀叛變。”
劉邦很是憂愁:“那怎麼辦?”
張良給他出了個主意:“你平生最憎恨、最厭惡,而大家又都知道的,有誰?”
劉邦:“雍齒!他跟我有舊怨,又不斷欺負侮辱我,我早就想把他殺掉,隻因他立下不少功勞,于心不忍。”
張良:“請立刻先封雍齒,其他人異謀自然平息。”
劉邦遂擺下筵席,封雍齒當什方侯。然後下令,催促宰相、監察官(禦史),迅速評估各将領的功勞,用來作為分封的根據。
果不其然,筵席之後,将領們皆大歡喜,互相說:“雍齒都封了侯爵,我們還有什麼問題。
結語:
由此可見,劉邦之是以能夠從一個小小的亭長成為天下之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慷慨。
他能夠知人善任,廣納賢才,分封土地和爵位給功臣,并且與天下同其利。正如《史記》中郦食其所說:“(劉邦)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英賢才皆樂為之用。”
劉邦的慷慨之風,為他赢得了天下的擁護和敬仰。
讀懂了劉邦的慷慨,我們就可以從中汲取一些啟示和借鑒。
在當今社會底層的我們,也許沒有劉邦那樣的機遇和條件,但是我們可以有劉邦那樣的心态和品格。
我們可以對朋友有真誠和寬容,不計較小事和私利;當我們有權利時,能夠放下仇恨,給敵人一條活路。
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社會底層中生存下去,并且尋找到改變命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