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藥苑趣談:徐長卿——名副其人,原來是一位善治毒蛇咬傷的老中醫

作者:杏林耕耘精誠為醫

徐長卿是一個古風雅韻的藥名,不少人看到這個藥名都感到很好奇,這不是一個人名嗎?的确這是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的中藥,而且這是一位民間善治毒蛇咬傷的老中醫的名字。

藥苑趣談:徐長卿——名副其人,原來是一位善治毒蛇咬傷的老中醫

百度網絡圖檔

相傳在唐朝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獵,不慎被毒蛇咬傷,病情十分嚴重。禦醫用了許多貴重藥材,均不見效,隻得張榜招賢:“誰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賞。”民間醫生徐長卿看見榜文,便揭榜進宮為皇帝治病。

徐長卿把自己采來的“蛇痢草”取3兩煎好,一日兩次讓李世民服下,餘下的藥液用作外洗。第二天,李世民的病情就有了好轉,再連服3天,症狀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興地說:“先生名不虛傳,果然藥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藥?”徐長卿聽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話。

原來李世民被蛇咬傷後,下了一道聖旨,凡是帶“蛇”字的都要忌諱,誰說了帶“蛇”字的話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靈機一動,連忙為他解圍說:“徐先生,這草藥是不是還沒有名字?”徐長卿會意忙說:“禀萬歲,此藥生于山野,尚無名字,請皇上賜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說:“是徐先生用這草藥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吧,以免後人忘記。”皇帝金口玉言,說一不二,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中草藥徐長卿的名字也就傳開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隻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實際上此藥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有記載,隻是名字不同,真實世界中徐長卿是由李時珍命名的中藥,該藥名最早見于《本草綱目》:“徐長卿,人名也,常以此藥治邪病,人遂以名之”。

徐長卿别名蛇痢草、逍遙竹、鬼督郵、銅鑼草、寮刁竹、釣魚竿、土細辛等,其藥用部位為蘿藦科植物徐長卿Cynanchum paniculatum (Bge.) Kitag.的幹燥根及根莖。

藥苑趣談:徐長卿——名副其人,原來是一位善治毒蛇咬傷的老中醫

徐長卿實圖(百度網絡圖檔)

藥苑趣談:徐長卿——名副其人,原來是一位善治毒蛇咬傷的老中醫

徐長卿幹品(百度網絡圖檔)

性味歸經:

味辛,有麻舌感;性溫,歸肝經、胃經。

功 效:

祛風濕藥,既善祛風,又善止痛,還能活血通絡、止癢、解蛇毒。為治風痹或痹證痛重之要藥。

主治病症:

風濕痹痛,脘腹痛,牙痛,術後痛,癌腫痛;跌打腫痛,風疹,濕疹,頑癬,毒蛇咬傷等。用法用量:3~9g,煎湯或浸酒服。研末1~3g。不宜久煎。

現代藥理研究:

據相關研究顯示,徐長卿可以減慢心率、降低血壓;降低血清膽固醇和β-脂蛋白,可能動脈粥樣硬化有一定防治作用;

還可以使實驗動物離體回腸平滑肌張力下降,表明徐長卿有一定的解痙作用;

另外,徐長卿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杆菌、綠膿杆菌、傷寒杆菌等多種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推測徐長卿有一定抗菌作用;

徐長卿的提取物具有麻醉作用,有一定鎮痛效果,從臨床來看不論牙痛、心腹痛、痛經、跌打損傷的疼痛,都可用此止痛,其中以風濕性關節痛效果良好。如徐長卿與杜仲配伍,治療腰部疼痛不能轉折、任物;徐長卿與姜黃相伍,行氣活血,有利于痹着之宣通,有明顯的祛邪鎮痛作用;

可殺滅瘧原蟲;解蛇毒,治毒蛇咬傷,可與半邊蓮同用内服或外用;

近年研究發現,徐長卿還有抗惡性良性腫瘤作用,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和擴散。故徐長卿對癌症疼痛亦有佳效;

本品還有抗過敏作用,用來治療濕疹、風疹塊、頑癬等皮膚病及治過敏性鼻炎,既可入煎劑内服,也可作外洗劑,常與白鮮皮、地膚子、苦參為伍。對過敏性紫癜、支氣管哮喘等過敏性疾病,亦常應用,久咳不愈者加人徐長卿30g,療效頗佳。

用法用量:

3-12g,不宜久煎。

用藥禁忌:

體弱者慎服徐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