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體外包刮起并購風 資本做大航空母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6日 09:30 《IT經理世界》雜志

  在巨大的市場機遇面前,弱小的中國軟體外包商們開始擯棄“甯為雞頭,勿為鳳尾”的舊習,積極通過并購整合來壯大自己接單的實力。

  冀勇慶/文

  過去的3個月,北京軟通動力資訊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劉天文相當忙碌。 就在去年12月2日,這家名不見經傳的公司宣布收購了北京聯合創新泛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公司規模一下子擴張到了将近1000人,轉眼跻身北京一流軟體外包商的行列;而在4年前,軟通動力還是一家隻有30多人的小公司。

  就在前不久,劉天文又完成了一次收購,一家以COBOL系統服務為主的大連公司被收入囊中。完成這兩次并購之後,劉天文為自己的公司制定了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标:軟通動力要在今年之内達到2000人的規模。要知道,在軟體外包行業,人員規模與經營規模往往成正比。随着人員規模的迅猛增長,劉天文計劃今年公司的營收規模将增長80%以上。

  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一路高歌猛進的國内軟體外包業發生了一連串的并購事件:去年11月30日,大連海輝、北京天海宏業和深圳科森三家公司完成戰略合并,組建新的海輝集團,公司的人員規模也一下子擴張到了1800人,這對于國内軟體外包公司來說是非常驚人的數字。12月2日,中訊軟體宣布收購申軟公司,進一步增強對日外包的能力,董事局主席王志強表示,希望通過在日本和國内的一系列收購,在5年之内将公司規模擴大到1萬人。

  就在這幾起大規模的并購之前,國内的軟體外包行業已經開始了一些小規模的并購事件。而且,這些已經發生的并購也許還隻是開始,據業内人士傳聞,美國最大的投資銀行花旗集團将在近期注資一家國内軟體外包服務商,投資金額有可能還會再創新高,這也會促使國内軟體外包企業之間更大規模的并購。

  為什麼要做大

  對于衆多國内軟體外包企業來說,眼下的狀況可謂喜憂參半。高興的是從去年開始,随着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将自己的業務外包地選在了中國,加上國内公司外包業務的逐漸開展,它們發現自己的客戶越來越多、業務越做越大,已經有應接不暇的感覺。以國内軟體外包行業的老大東軟集團為例,2005年東軟集團國際外包收入達6270萬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90%。“我認為中國的軟體外包市場在未來5年内會有一個蓬勃的大發展,東軟去年的這個速度在未來幾年還會持續。”東軟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劉積仁說。

  綜合資料也印證了國内軟體外包行業的欣欣向榮。根據賽迪顧問最新釋出的報告,2005年中國軟體外包服務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9.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45.3%。賽迪顧問同時預測,到2010年這個市場将達到70.28億美元的規模,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50.2%!

  但是,雖然面對如此之多的機會,國内的軟體外包企業卻沒有一家完全做好了準備,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規模不夠,不能夠承接較大的訂單。在大連一直流傳着這麼一個說法:IBM的一位副總裁到大連考察的時候,向大連市的上司提出希望将大量的業務外包給大連,前提是大連要有2萬名IT服務人才。大連市上司回去一算,整個大連一年能夠提供的專業人才還不夠1萬人,隻好作罷。

  大部分從事外包的國内軟體外包企業都是從10多年以前發展起來的,雖然已經有了一定的時間積澱,但是由于一開始的規模很小,往往業務都是局限于某一個客戶的訂單,專注于某一個領域,是以雖然都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是都有很強的局限性。像有的公司軟體測試比較強,有的本地化較有特色,還有的做資料處理的能力較強。從地域上來說,有的做美國較多,有的偏向日本。這樣的局面造成國内還缺乏從産品、地域、行業三方面都能夠給客戶提供服務的真正有實力的供應商。

  是以,在目前這個“非常時期”,通過并購來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就成了國内軟體外包商們的必然選擇。從這幾起收購來看,他們的确都是在完善自己的薄弱環節,争取成為“大而全”的軟體外包提供商。軟通動力收購聯合創新就是為了把嵌入式軟體這條産品線做強,而最近對那家COBOL服務商的收購更多是為了完善公司技術能力中心的平台支援能力。并購之前的海輝在對日的軟體開發上有很強的實力,天海宏業則在對歐美的軟體測試和本地化上頗具實力,科森則在Oracle的ERP實施上占據國内領先的地位。收購完成之後,新的海輝集團将具備全面的IT服務能力。“如果我們什麼都能做,就能夠吸引更多的客戶。”海輝企劃部進階經理林認為。而在印度,這種“馬太效應”已經形成,以TCS、Infosys為首的四大IT服務公司已經占據了整個印度外包市場的大部分份額。“下一步我們還會考慮開展BPO業務,雖然目前這塊業務的利潤率并不高,但是大客戶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關鍵是要實作服務平台的多元化,這樣才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 林透露。

  當然,另一個不好直接說出來的原因就是擺脫被客戶甩掉的噩夢。去年,由于目前國内最大的發包公司之一的NEC開始整合其外包業務,緻使國内數十家軟體外包公司一夜之間丢掉了客戶,這也使得其他外包公司的老總們有兔死狐悲的感覺,因為很多公司的大部分外包業務其實就是綁定在某個發包方的身上,風險很大。而印度四大軟體公司之是以還能夠保持高速的增長,就是因為他們現在從IT咨詢、架構設計、軟體開發、測試、呼叫中心無所不做,客戶已經沒有辦法離開他們了。

  資本的助力

  “表面上看是國内企業之間的并購,其實背後是海外資本的推動。”東軟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劉積仁認為,投資方的意志不可小視。

  軟通動力的并購就得到了風險投資商的強力支援。值得注意的是,軟通動力收購聯合創新之時,也是AsiaVest和InfoTech兩家VC聯合向其注資1440萬美元之時。“我們給軟通動力錢,就是希望他們去做收購;不然他們本來就是賺錢的,再拿我們的錢豈不沒有意義?”AsiaVest北京代表處總經理謝忠高笑着說,“如果軟通動力有好的并購項目還需要資金的話,我們當然還會支援。當你手風很順的時候,你當然要加碼。”

  這也是國内軟體外包行業第5起金額較大的私募了。在此之前,另外4家獲得注資的外包企業分别是華信、中訊、海輝和文思,他們的背後站着微軟、聯想投資、集富、DCM等“資本家”。在這些投資者的鼎力支援下,中訊和海輝已經開始大規模的收購行動,而華信和文思也一直在積極尋找收購對象。據了解,在被海輝收購之前,天海宏業先後收到了文思和另外一家軟體外包公司的“英雄貼”,希望談談合并的可能性。

  除了企業家們希望将企業做大的遠大抱負之外,投資者們也看到了中國外包業的投資機會所在。投資企業的最終目的還是将來在

資本市場上套現,而軟體外包在國際投資界早就已經是一個完美的資本故事了。目前,印度4大軟體公司中有3家已經在美國紐約 證券交易所或者納斯達克上市,而最大的印度軟體公司TCS也已經在2004年8月在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上市。由于這些印度公司一直保持着穩定的業績增長,是以受到了美國投資者的熱烈追捧。以最早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Infosys為例,近兩年其股價飙升了70%以上,而同期的納斯達克指數僅僅上漲了15%不到,可謂遠遠跑赢了大市。即使以Infosys 2005/2006财年翻番的每股收益計算,其動态市盈率仍然高達40倍;另外兩家在美國上市的印度軟體公司的動态市盈率也都在30倍以上;而他們的全球競争對手埃森哲、CSC的動态市盈率僅在20倍以下。

  這些投資者們正在尋找下一個“印度奇迹”和下一個Infosys,而中國顯然具備這個潛質。在如今的華爾街,一提到外包,首先想到的是印度,下一個想到的就是中國。海外投資者開始蜂擁而入,拷貝“印度奇迹”。

  就連印度公司也來中國尋找奇迹了。幾年前幾大印度軟體公司已經在長三角地區安下了家。去年6月,TCS宣布将與微軟及三家國内企業在北京組建軟體外包公司,初期人員規模就有可能達到5000人。文思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淑甯也遇到過這麼一件事情:2004年文思發展太快資金吃緊的時候,一家印度公司找上門來,希望收購文思。陳淑甯當時不想賣,就開出了一個自認為的天價。來人回到印度後不久就給他來信,說可以談,吓得陳淑甯趕緊說不必了。

  投資者重視之後,企業家們也有了更好的創業環境。在建立軟通動力之前,劉天文是中國最大的企業辦公産品和服務線上供應商“亞商線上”的創始人之一,還在多家美國和歐洲跨國公司的IT服務和咨詢部門工作過。他說2001年自己離開已經很成功的網站事業而投身軟體外包,看重的就是這個機會;是以,即使在2003年SARS肆虐的艱難時期,幾位創始人甯肯自己掏錢發工資也不願意放棄。而現在,一切都改變了,很多投資者揣着大筆的資金找上門來。以前劉天文與投資者溝通的時候經常有雞同鴨講的感覺,而現在他隻要說“我們想做中國的Infosys”,投資者往往就會說“OK,我明白了”,下面就可以談投多少錢的問題了。

  雖然投資者們已經在中國下了注,但是要真正收回投資還需要假以時日,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内的軟體外包公司規模還是太小。“要将一家軟體外包公司運作到納斯達克上市,沒有2000萬美元的年淨利潤是不行的。”謝忠高認為。如果以20%的淨利潤率計算,這可能意味着1億美元的營收;這個數字是國内軟體外包公司望塵莫及的:目前,東軟集團一年的國際外包收入隻有6000多萬美元,中訊軟體更是隻有大約2億多元人民币;而他們已經是國内公司中的領頭羊了,更多的軟體外包公司的年收入僅僅隻有1億元人民币左右。

  是以,對于投資者們來說,企業做大也是他們的當務之急,而且是越快越好;軟通動力收購聯合創新的整個過程投資方均有深度參與。雖然謝忠高認為現在談上市還很遙遠,但是這次成功的收購還是給了他不小的信心;而劉天文的預計則要更加樂觀一些,“我覺得最遲到2007年,搞不好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就會有國内的軟體外包公司到納斯達克上市。”

  也許用不了多久,他的預言就能夠實作。在一系列的并購之後,中國軟體外包企業中也将出現超過5000人,甚至1萬人的“

航空母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