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入推進分類培養,提高專碩教育品質

作者:光明網

作者:王傳毅(清華大學研究所學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專業學位碩士(以下簡稱“專碩”)是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來源,是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自1990年大陸建立第一個專業學位MBA開始,迄今已有30餘年曆史,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規模不斷增長,形成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協調發展的格局。2021年,大陸專碩招生64.90萬人,學碩招生40.17萬人,碩士層次專碩招生規模占比已達到58%。二是類型不斷豐富,2011年大陸共有碩士專業學位類别47個,2022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新版《研究所學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新增氣象、數字經濟、知識産權、應用倫理等20個支撐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業學位,碩士專業學位類别達到67個。三是分類培養模式不斷明晰。2020年,全國研究所學生教育會議召開,會議主檔案《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所學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指出:“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學術學位研究所學生知識創新能力培養;強化産教融合育人機制,加強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對分類培養提出了總體要求。會議配套檔案《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從專業學位發展定位、規模結構、培養方式、品質保障機制等方面提出了發展規劃和指導要求,明确了深化産教融合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培養模式的改革方向。

需要重視的是,專碩發展也面臨着一些問題:從觀念上看,重學術學位輕專業學位的觀念仍需扭轉,基層院系、研究所學生導師對于專業學位和學術學位之間的差別認識不足,特别是在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專業,簡單套用學術學位發展理念、思路、措施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從培養模式上看,專碩與學碩修讀同質化課程的現象時有發生,産業導師深度參與研究所學生招生、培養以及論文撰寫環節、給予實質性投入和指導的力度有待加強,實踐基地的數量和品質還有提升空間,專業實踐育人成效不夠突出。要求專碩發表學術論文的現象時有發生,學位論文仍然是專碩申請學位的創新成果的主要形式,在評閱、抽檢等環節存在簡單套用學碩标準的現象。

深入推進分類培養,切實提高專碩培養品質,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一是深化教育評價體系改革,充分發揮教育評價改革的導向作用,引導專碩解決重大現實問題。培養機關可采用調研報告、案例分析報告、産品設計/作品創作、技術研發以及工程設計等多種類型的研究成果,替代學位論文作為申請專碩學位的基本條件,為不同形式的成果制定相比對的評審标準,在成果評閱和抽檢中引入産業專家,強化專碩的實踐創新導向。以美國卡耐基基金會發起的全美教育博士改革為例,對教育博士不再要求撰寫學術性較強的學位論文,而是探索開展“頂石體驗”,深入院校實踐,聚焦院校運作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運用研究方法和專業知識形成問題解決方案,以解決現實問題的成果作為申請學位的創新成果,以問題解決實效作為成果評價的重要标準。碩士與産業的聯系更為緊密,更應當立足實踐,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開展學習和研究。

二是健全雙導師或導師組制度,充分發揮産業導師的指導作用,形成校内導師、産業導師協同育人的良好局面。産業導師一般是行業資深專家,或擁有重大發明專利,或掌握關鍵技術,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績,或在新興産業發展中主持制定前沿應用技術标準,能夠有效指導專碩将專業所學和實踐所需緊密結合。産業導師應全程參與研究所學生的招生、培養、學位論文選題指導,為選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研究所學生、強化專碩培養的實踐創新導向提供支撐。歐洲大學協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部分歐洲大學在校企協同培養研究所學生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導師互動機制:每月由研究所學生和校内外導師召開網絡組會共同溝通研究進展;每三個月召開一次線下組會,請博士生從産業實踐和學術研究的視角彙報研究工作進展,請校内外導師共同把關、指導。

三是強化課程教學的實踐性,倡導采用案例教學、專業實習、真實情境實踐等多種形式,提升專碩解決行業産業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對于具有職業資格認證的專碩類别,應強化課程設定與專業技術能力考核的銜接性。高品質的課程教學離不開高品質的教材,應當加強行業部門在專碩課程教學和教材建設方面發揮的作用,将真實項目、優秀教學案例等納入專業核心教材。以清華大學為例,該校金融碩士項目力邀中國金融領域具有權威經驗的業界校友作為主講教師,開設全校友課程,研讨金融行業發展的前沿問題。

四是充分發揮科學研究的育人要素,強化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作用。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是研究所學生培養的基本規律,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有助于專碩在真實工作場景中發現新問題、定義新命題、解決大難題。高品質的應用研究往往來源于企事業委托的重大研究課題,是企業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面臨的瓶頸性問題,兼具實踐創新價值和育人價值。高品質的應用研究必須聚焦适切的選題。題目太簡單,學術含量低,學生得到的鍛煉較少;題目太難,學生限于閱曆和經驗難以把控,也無法獲得足夠的學術支援。适切的研究選題必須植根現實問題,具備學術價值,聚焦關鍵領域。高品質的應用研究必須依托于校内導師和産業導師的共同指導:往往由校内導師“頂天”,進行理論探讨和學術讨論;由産業導師“立地”,提供實踐土壤,為技術創新提供保障。

五是按需設計高品質專業實踐。專業實踐是推動教育理念轉變、深化培養模式改革、提高專碩培養品質的重要保證。培養機關應根據不同專碩類别的特點和培養目标定位,建立一批高品質的實踐基地;應當根據培養目标,制訂研究所學生在基地期間的實踐内容與方案,強化産業導師在實踐環節的主導作用,持續提升研究所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特别要依據不同類别專碩的知識基礎和服務面向,綜合設計跟崗、頂崗等實踐環節,讓專碩從做中學、從做中悟,将專業所學通過專業實踐融會貫通。

《光明日報》( 2023年03月21日1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