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桌面電影”聚焦網絡攻防,揭示好萊塢在探究個人隐私上雙面性

作者:海外網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網絡時代的“資訊爆炸”讓許多人深有感觸,而如何保護個人隐私安全,避免被黑客或其他别有用心的人竊取、濫用,是個極具沖突性的話題。今年年初在美國上映的《網絡謎蹤2》就通過獨特的“網絡大電影”形式,展現普通網民如何充分調用網絡資源尋找破案線索,同時也預警黑客的無處不在,甚至隸屬于美國政府,揭示好萊塢在探究個人隐私上的雙面性。

“桌面電影”

在《網絡謎蹤2》中,名叫瓊恩的女孩發現母親和男友去哥倫比亞旅遊後音信全無,身在美國的她向大使館求助無果,隻能利用網絡尋找蛛絲馬迹。然而随着瓊恩的深入調查,更多謎團讓她難以招架:不僅發現母親男友的身份經曆造假,還得知大量母親從未告知的家庭真相,劇情多次反轉,女主角在網絡上既找到線索和善意支援,也遭遇質疑和網絡暴力,這一惡果甚至延伸到現實生活中。

整部影片中,幾乎所有線索全部依靠網絡搜集,無處不在的黑客能夠提供任何服務,例如女孩雇人黑入母親男友的社交媒體賬戶,女孩的生父入侵家用攝像頭等細節,讓觀衆意識到身邊的電子裝置并不安全,個人隐私基本上處于“半暴露”狀态。

美“桌面電影”聚焦網絡攻防,揭示好萊塢在探究個人隐私上雙面性

《網絡謎蹤2》利用獨特的“桌面電影”的表現方式,通過電腦和手機螢幕上的搜尋引擎、社交賬戶、地圖、街景、攝像頭等終端呈現資訊,讓觀衆感覺身臨其境,仿佛是自己在使用這些功能,距離、語言都不是問題。相反,黑客也可以輕易獲得普通網民、公司、機構甚至是警方和軍方的重要資訊,這種“神通廣大”的技術在好萊塢電影中多次出現并被加以渲染。

“Z世代”女兒找母親

《網絡謎蹤2》并非首部通過網絡和螢幕呈現情節的“新概念電影”,影片主創阿尼什·查甘蒂、賽弗·奧哈尼安在2018年《網絡謎蹤》中已熟練使用這一手法,隻不過劇情是身為工程師的父親通過網絡尋找女兒,這一次是常年線上生活的“Z世代”女兒通過網絡找母親,這種設定在情感上保證足夠動機,主角的網絡技能也有說服力。《網絡謎蹤》在中國上映後拿下3049萬元人民币票房,也讓觀衆看到了桌面電影的魅力。

與《網絡謎蹤》系列立意和手法相似的還有2018年的《解除好友2:暗網》,後者更注重渲染網絡神秘性和恐怖感。此外,英劇《9号秘事之萬聖節特别篇》中,也曾使用網絡直播僞造紀錄片風格,法國電影《彈窗驚魂》全程用網絡和攝像頭組成叙事。2015年,《摩登家族》第六季第16集是完全用電腦桌面講述喜劇故事。

《網絡謎蹤》系列主創查甘蒂在接受采訪時透露,他的靈感來源是一則谷歌廣告《巴黎愛情》,通過充分利用網絡搜尋引擎、網頁文字和圖檔揭示人物的目的和狀态——這種手法如今在好萊塢電影中已經廣為應用。

對于這部成本偏低、立意獨特的網絡時代電影,觀衆和媒體都給予不錯評價。《網絡謎蹤2》上映後,北美票房達3245萬美元,全球票房也有4505萬美元,爛番茄網站打出88%的新鮮度(媒體評價)和90%的爆米花指數(觀衆評價),Metacriti主流媒體綜合評分也有67分。

《好萊塢報道者》評論稱,《網絡謎蹤2》保持扣人心弦的節奏感,通過電子郵件、社交媒體等逐漸切入更深的謎團,收集的個人資訊遠超人們的認知。《洛杉矶時報》稱,影片除了劇情發展的速度驚人、過程有趣,更反映如同現實世界一般的真實感,社交媒體和短視訊洩露個人資訊的情況十分普遍。

保護隐私VS資訊洩露

如果說《網絡謎蹤2》中的黑客還隻是女主角和反派用于私人目的的“工具人”,那麼在許多成本更高的好萊塢動作、驚悚和科幻片中,黑客的形象就被刻意渲染、誇大,成為另一種在銀幕固化的角色形象,其中還有不少是美國政府或者軍方人員。

“應用搜尋”網站回顧了好萊塢電影對于黑客的各種塑造手段,其中過于博眼球的俗套橋段已經讓人們對黑客形成“刻闆印象”。比如将黑客描繪成精神不正常的“瘋狂科學家”,《生死時速2》的大反派就被威廉·達福演成精通電腦的瘋子。還有黑客是為了報複政府甚至全人類的恐怖主義者,有着十分狹隘的政治目的。

此外,好萊塢電影還常把黑客描繪成“忍者”一樣的動作高手,穿着高領毛衣,打入系統内部,《劍魚行動》中的休·傑克曼甚至在60秒内入侵美國國防部主機,或者像《007:大破天幕殺機》那樣在入侵時還留下炫耀的痕迹。

在好萊塢動作片《速度與激情7》中,黑客制造的高科技追蹤産品“天眼”能夠通過各種蛛絲馬迹,短時間内定位任何人的位置,而這一裝置最終落入美國政府手中。更早的《諜影重重》系列影片中,美國中情局也能通過銀行賬戶的變動或行程迅速鎖定目标位置,擷取普通人的個人隐私對他們來說似乎毫無難度。

擷取個人隐私的公司和機構會拿這些資料做什麼?2019年的網飛紀錄片《隐私大盜》講述美國大選期間的資料公司如何通過大資料采集分析臉譜化以及定向推送等相關技術,從社交平台上抓取或盜用大量使用者個人隐私,包括使用者的好友清單、點贊内容、關注對象和粉絲,以及發言關鍵詞等,由此判斷使用者的政治傾向,進而精準投放廣告,誘導使用者“定向投票”。

看上去好萊塢對待個人隐私問題存在兩面性,既通過渲染黑客的傳奇性推動劇情、展示美國政府在擷取個人資訊方面的“神通廣大”,又提醒普通人重視個人隐私安全,暗示他們其實“時刻處于被監視的處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