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作者:夏目曆史君

#曆史開講#

序言

秦昭襄王47年,秦趙大戰于長平,此戰秦趙雙方參與人數高達百萬餘人,但最終,秦将白起斬殺趙括率領的45萬軍隊,趙國從此再無力角逐天下......

這一幕堪稱春秋戰國以來的最精彩戰役,其戰鬥之傷亡也創造了曆史之最,白起是以成為戰國殺神,而趙括則被永遠地釘上了曆史的恥辱柱,被指責為“紙上談兵”。

不過,雖然當年的大戰已經結束,但作為現代人,我們接觸到了更多的戰争知識,不由得提出疑問,兵法有雲,隻有“十才能圍之”,為何白起能以60萬vs45萬将對方圍殺?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這明顯不符合邏輯。而且,如果趙括之才如此不堪,那麼憑什麼趙國會在如此危機時刻将全國之力托于其一身!

最重要的是,此戰過後,史書記載,秦國也是“死者過半,國内空。”若打一個弱智的趙括,居然讓白起付出如此大的損失,那麼白起之前數次以少勝多的傳奇又算什麼?

是以,本文将結合現有史料,重新對當年的戰争進行複盤,看看當年趙括為何如此愚蠢受騙,看看武安君白起的神奇戰績到底是怎麼打出來的......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一、剝除偏見,分析還原真實曆史的趙括

首先,我們要來論述趙括是否是“蠢人”。畢竟我們不能簡單的唯結果論。

對于這個論述,學術界早有嘗試,不過多因為史料不全,而出現巨大的分歧。

然而,随着時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料出土,我們有了對那段曆史更好的綜合認知,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進行更好的了解。

接下來我們将會從最簡單的史料到一些值得推敲的史料來論述這個人。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第一,趙括臨死前的表現。

這一點學術界沒有争議。

例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至九月,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複之,不能出。其将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在被圍困46天後,趙軍已經互相殘殺相食,但趙括依舊能夠組織部隊拼死沖殺數次,最終以身中數十箭而亡,士兵這才得投降。

從這一個結局表現來看,趙括絕不應該是一個無能之輩,詳情可參考靖難之役的李景隆,平安等人因其無能,在戰敗後連逃跑都不跟在一起,哪有人會死守到他身邊?

而且趙括以主帥的身份帶頭沖殺,戰鬥到最後一刻,應該說可以展現出一個勇,雖然這個字讓他老爹的那句狹路相逢勇者勝成為最大的笑話。

是以,僅這一段曆史就能解釋,趙括有一定的能耐,不是二百五。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第二,趙括的往事。

别急,這還隻是開始,還有其他的史料。

在史料記載中,趙奢是一個猛人,他以一個收稅官的身份帶頭而出,靠着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氣魄,打赢了一場不可赢的戰争,斬殺秦國8萬人。

此後,趙奢就一直得到重用,一路戰場厮殺成為帝國的柱石。

請注意,趙奢還活着的時候,他的兒子趙括已經成年,而且不少學者認為,趙括在打長平之戰的時候已經不是年輕人了,至少也是個中年人。

那麼問題來了,父親還健在的時候,趙括在幹什麼呢?

一些史料記載了一些零星片段——例如,公元前280年,趙括随父親攻打齊國,通過釋放俘虜往城裡抛糧食的辦法,在一個月内拿下了麥丘城。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城裡有最擅長防守的墨家子弟。

從此處我們可以發現,趙括好像不僅僅隻是我們想的那麼紙上談兵。

緊接着,公元前270年,趙括又向父親獻策,采用挑撥離間的辦法,擊潰了從南韓街道的秦軍。是以,趙括的聰明才智開始聞名。

于是就有了史書中所記載的,每每論及軍事,趙奢都不及其子......

可見,趙括在軍事謀略方面并不差。

那麼問題來了,一個智謀方面非常了得的人,再加上戰鬥方面非常勇敢,這樣的人難道不是“名将胚子”嗎?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第三,趙括的對手。

在趙國臨陣換将後,秦國得知此事,居然換下了白起的助手王龁,改由白起親自出戰,而且下達明确的軍令,軍中敢洩密者,立斬無赦。

王龁比之于趙括如何,現代人肯定覺得,趙括就一廢物,自然遠勝之。

但曆史還有另外一個細節,趙括之前是由廉頗出戰,而廉頗數敗于王龁之手,以至于隻能被迫防守。若趙括是廢物,那他比之廉頗如何?比之王龁又如何?

若事實真是如此,何須武安君親自出面?何須洩密者斬!

是以,秦國方面應該是認為打趙括已經不是王龁所能應付得了的了,是以才換的白起,雖不能直接證明,趙括之才在廉頗之上,但也說明了他不是個草包。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第四,人們對趙括的感觀。

有資料顯示,在高平谷口村有一骷髅廟,廟内有一幅明代壁畫,壁畫内容是:年輕的趙括跪拜唐玄宗,向其陳述冤屈,求其為之平反。

而若趙括真是酒囊飯袋,那麼這幅畫無異于愛國志士為蔣介石平反,豈不讓人笑掉大牙。

是以,結合上述内容來看,趙括或許稱不上名将,但絕不應該是個草包,至少沒有我們想的那麼不堪。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二、長平之戰不是趙括一人之鍋

那麼問題來了,不算是蠢貨的趙括,為何會被白起輕易騙了?

史書記載:“秦軍詳敗而走,張二奇兵以劫之……趙軍分而為二,糧道絕。而秦出輕兵擊之。趙戰不利,因築壁堅守。”

《中國軍事史》對其評價:趙括不查虛實,率大軍窮追,直抵秦壘,被阻于堅壁之下。

這番表現簡直讓人不堪入目,和前文提到的諸多史料相去甚遠,如此沖突的結果,要麼是前文的史料有誤,要麼就是史記記載有誤。

去讨論史料的正确性與否,需要更多的考古資料出土,如此讨論是缺乏必要性的。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那麼有一種可能,兩種史料都對,就是造成了這樣一個沖突的結果呢?

答案還真有可能,那就是戰鬥的罪過并不完全歸咎于趙括本人,還涉及了整個國家層面。

不信我們可以挨個的剖析......

趙孝成王4年,秦國攻打南韓上黨,上黨不能守,于是獻地于趙國。為此趙國朝堂進行了激烈的争論,趙孝成王因為利益而歡欣地接受了趙國獻地,于是引發了秦趙的“長平之戰”。

關于趙王接受土地的這一做法,古代曾有争議,但現在基本上統一了認知,秦國攻打南韓,其目的就在于遏制趙國,是以接受土地是正确的。

然而,趙國最大的問題不是接受了土地,而是接受土地以後沒有做好戰鬥準備。

——史料記載,趙王隻進行了簡單的受地與否的讨論,然後就派廉頗接收上黨。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事實上,趙國并沒有制定一個完整而周密的戰略部署,出兵上黨接下來如何?若戰敗接下來又如何?趙國毫無準備......

結果,上黨位于韓趙魏三國交界,距離趙國本土有太行山橫亘其中,交通不便,尤其是軍糧運輸面臨巨大問題。

曾有學者進行研究,秦國運輸糧食至前線,與趙國運輸糧食到前線,其消耗幾乎相等。這是何等恐怖的現象?秦國勞師遠征,居然不弱于在家門口打仗的趙國,我們不得不為趙國擁有太行山而默哀。

而且,在接下來的戰鬥中,趙國更是因為輕易決策而後悔莫及。

根據史料記載,趙國的改革重點在于軍事,軍事的突出表現就是“胡服騎射”。

在趙武靈王以來,趙國學習胡人的騎士技巧,使得騎兵水準大幅度提升,再加上滅掉中山國以及大量胡人加入隊伍,趙國在騎兵方面遠勝其他國家。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而且新的考古研究證明,趙國的弓弩兵普及率相當高,在當年趙與匈奴的大決戰中,李牧部下的弓弩兵占比超過了50%,這都是趙國強大的重要利器。

然而,趙王倉促選擇的決戰地點,卻将這些優勢全葬送了。

上黨地區地勢頗高,群山環繞,不适合騎兵突擊作戰。

是以,趙國隻能與秦國拼步兵,以往趙國憑借弓弩兵還可以稍占優勢,但秦國的弓弩兵同樣不遜色于趙國,而且頗具标準化,再加上秦國的輕重兵結合,殺傷力更加恐怖。

趙國唯一的優勢就是騎兵搭配弓弩兵進行騷擾和破陣,可惜騎兵已經被踢出局了。

結果自然不用說,秦、趙剛一接觸就遭遇了難以想象的失敗,即使統帥之人是廉頗。

——在數次受挫後,廉頗采取了據險而守的方式,史書記載:“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然而殘酷的是,即使廉頗鑄造了罕見的人類奇觀,但其防線卻依舊挨個被破除。

以至于當初以數千騎兵大破齊國主力的進攻型将領廉頗,居然通過丹水來阻止秦軍方陣,修建罕見的百裡石長城加大縱深。

如此廉頗才穩住陣腳,我們并不太看好的王龁才在一路高歌猛進之際被迫停滞了步伐,隻能和廉頗耗時,時長竟然達到數年。

從此處記載可以看出,王龁與秦軍之猛絕對出人意料,廉頗的表現也堪稱尴尬,也難怪趙王對他不滿。

不過趙王也還算有耐心,硬是支援了廉頗數年之久,即使這個打法完全放棄了趙軍的優勢,而且嚴重挫傷了士兵的銳氣。

當然這也是無可奈何之舉......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三、若拼消耗,秦趙實力對比

但秦軍長時間不退軍,如此一來就變成了拼消耗,那麼秦趙二國的國力對比又如何呢?

——事實更加殘酷。

秦地處于關中地區,“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裡,蓄積饒多。”

不少史書記載,秦國之富有,遠超東方諸國,尤其農業之富,曆史有一處細節,在那恐怖的大消耗年代裡,秦國的糧食居然能夠用來釀酒。

也許現代人不太熟悉這是什麼概念,但中國通史中用來描繪開元盛世,曾經就着重提到,唐開元天寶年間釀酒業發達,憑此可見糧食之富足。

由此可以推論出秦國之富有。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那麼趙國呢?

趙國地處華北平原一帶地薄人衆,雖疆域廣闊,但耕地有限而且多山脈,交通非常貧瘠。

此外,趙國之是以胡服騎射,也讓我們看出了這是農業生産并不發達的國家,否則也不會胡漢雜糅,且曆代君主頗好胡風。

當然《戰國策》中有記載:“趙武靈王以來,趙國多招募胡人士兵,而且大批胡人歸附,秦雖傭兵百萬,隻有騎萬匹,遠遜于趙國。”

是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國國力遠勝于趙國,但趙國的軍事實力并不遜色于秦國,而經濟卻一塌糊塗,頗有今俄羅斯之感。

若打閃電戰和迅捷戰,趙國約等于秦國,可若要打持久戰,趙國的表現可就太差了......

曆史證明了這一點,秦朝相持數年,趙國為供養大批軍隊,國内無人種糧,前方軍需消耗盛大。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關于趙國前線到底有多少人,學者有過統計:南韓上黨原有軍隊5萬人,廉頗率軍20萬鎮守長平,随後趙括帶兵20萬出趙國。

也就是說,僅算趙國本土士兵就有45萬之衆。如此恐怖的消耗,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十分恐怖的,更何況是原本農業貧瘠的趙國。

而且,不少史料記載,秦趙雙方都遭遇了地震和旱災,百姓多有餓死。但秦國可掉巴蜀之糧,而趙國隻能硬着頭皮死挺。

當然,趙國也曾難得的啟動了後手,早期趙王曾與齊楚二國進行溝通,兩國都曾答應援助。但到戰鬥爆發的關鍵時刻,兩國都害怕趙國戰勝秦國危及自身,都紛紛違背諾言拒絕出資。

如此一來,趙國陷入絕地......

在這一背景下,趙王又做出了更離譜的舉動,前方交戰正酣,趙王聽從丞相的建議聯絡六國會盟,再創合縱攻秦的壯舉。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但正如前文所說,其他各國都害怕趙國獲勝,是以進展緩慢。趙王為之恐慌,于是又趕緊派人和秦國談判,還美其名曰,戰與和皆握于己之手,趙國萬無一失。

結果是十分殘酷的,秦趙要和談的消息被範睢傳播各處,不僅合縱各國更加不相信趙國,就連前線的士兵也是軍心動蕩,戰鬥意志越加缺失,若非廉頗統陣,戰鬥早已結束。

經過這麼一折騰,趙國所有的舉動全部失衡,于是範雎這才有了通過賄賂趙國高層,慫恿他們派趙括出戰。

方寸大亂的趙王毫不猶豫地聽取了這一建議,把廉頗給換了下來,把全國最後的精銳交給趙括,曆史回到了那個最關鍵的時刻......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四、趙國的隐患與秦國的針對

聊到此處,我們暫停戰争的步伐,來複盤一下趙國國内的諸多問題。

應該說,在應對這場戰争是趙王的表現,簡直不堪入目,先是丢失了後勤的優勢,後來又丢掉了騎兵的優勢,然後又通過各種反應慢半拍的外交政策,把自己的buff加到極緻。

再加上臨陣換将,趙國士兵的戰鬥意志更是被降到了最低。

在這種情況下,有誰能夠改變去結局?個人以為誰去都有可能是送死,是不是趙括其實已經沒有太大意義了。

了解了這一切後,我們再來看趙括的表現。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趙括一上來,就直接置換了廉頗的老部下,對外宣稱,要重新樹立軍心。這一做法符合趙王的要求,因為他需要從防禦思維轉向進攻思維,急切的需要畢其功于一役。

但是,趙括不太了解前線的狀況,而廉頗的幾員老将可是深知前線戰況的,趙括此舉無疑自斷一臂。可趙括有選擇嗎?沒有。

緊接着,趙括第一次試探就打退了秦軍,于是他不做偵查,直接全線出擊,真的畢其功于一役,于是就有了那場慘敗。

可是這裡也有值得說道的,因為趙括一直以為自己的對手是王龁。

複盤被忽略的細節:一文看懂趙括45萬大軍跳進秦軍包圍背後的隐情

王龁是什麼人?前文已經提到了,他是個比廉頗還喜歡打沖鋒戰的猛人,而且此人不喜歡玩計謀,從後來的表現就能看出。

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趙奢給趙國人的信念,也是趙括此時唯一能夠相信的信念,是以他追下去了,想要抓住這稍縱即逝的戰機。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秦趙大戰結束了......

兜了這麼大的一個圈子,結合這麼多的史料,我們回看這場戰争,還能夠指責這是一場罪責全在統帥身上的戰役嗎?恐怕不能吧。

趙括之是以受騙,是因為受國内因素的影響,正如廉頗之敗,敗于趙王的倉促決策。

而趙括之敗,則敗于君王的慌張以及國力的無奈,還有嚴重的資訊差,最後才是他本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