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作者:于青

當你提到張瑞芳時,人們就會聯想到電影《李雙》。這部電影的成功使她聲名鵲起,赢得了最佳女主角獎,并成為當時的"四大"之一。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李雙》話劇

在影片中,她的角色溫暖人心的喜劇形象深深紮根于人心,但在現實世界中卻是她情感扭曲的。

世人都知道,她經曆了三段婚姻,都沒能變老,也從未忘記初戀,讓她牢牢地活在了70年的心中。

關于張瑞芳的初戀——鄭曾玄,她很少向外人提起,或許曾經白色的月光逐漸成為朱三的心。直到她快要死了,她才公開了她年輕的愛情。

1935年,17歲的張瑞芳進入北足民族藝術專業學習西洋畫,她希望延續父親未竟的事業,用自己的畫作喚醒中國人民的覺悟,為民族的獨立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她的父親張琦是陸軍大學的炮兵教官,曾擔任北伐軍的炮兵指揮官。張瑞芳十歲時,張琦因為指揮戰役失敗而英勇無畏。

父親的死,像一團火,深深地埋在她的心裡。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和父母

1935年,當她看到報紙上那些血腥的圖檔時,她的同胞們正躺在血泊中,她的眼淚在眼裡翻滾,她緊咬着牙,仿佛要打破它們。走進工作室,把敵人的動作畫進畫中,也把她的仇恨畫進了畫裡,就在她思緒湧動的時候,樓下傳來了敲門聲,打擾着她無法專心創作。

她沖到樓下的教室,正當她準備追究那個男人的責任時,卻發現一個穿着白襯衫的男孩在一塊木頭上打着汗水。

這個男孩就是鄭增軒。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

鄭曾玄注意到站在門外的女人,走了過來:"那不是我叫你來的,我真的很尴尬。"

面對對方的提問,張瑞芳居然臉紅了,回過神她急忙道:"不不,我隻是不經意間應該聽到聲音,過來看看吧。"

男孩笑了。

"你好,我叫鄭增軒,雕塑部。

"你好,我叫張瑞芳,來自西洋繪畫系,我的工作室在樓上。

從此兩人開始成熟,每次吃飯,張瑞芳都會用高跟鞋在地上幾次。收到提示的鄭曾玄會放下雙手,和在走廊裡等他的張瑞芳一起去餐廳。

他們分享自己的創作靈感,談論夢想,兩個對藝術的熱愛正在慢慢接近。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不久,北平國家藝術學院掀起了一股學習浪潮,為了推翻老校長,同學們選舉張瑞芳和鄭增軒為代表,與學校洽談。

鄭增軒的講話讓張瑞芳更加确信自己是志同道合的夥伴。

每天放學後,鄭曾軒都會先送他回家,然後轉身回去。兩人也經常一起出去。

張瑞芳的母親也開玩笑說:"隻要等你畢業結婚就行了。"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将永遠記住那輕松快樂的一天。

後來,張瑞芳被朋友介紹加入"艾美劇團",開始演愛國話劇。

面對日本人無情的愛殺,她加入了"民族先鋒",按照上級的安排被調到重慶。

臨走前,她和鄭增軒相遇:"我馬上就要去重慶,投入抗日救援運動,完成我們共同的理想,你,你想和我一起去嗎?""

鄭曾軒肯定點了點頭。

大約三天後,他們在碼頭見面,并在适當的時候乘船前往重慶。

為了迎接時間,船塢的張瑞芳怎麼等不及他,隻好獨自一人去重慶。

後來鄭增軒寫道:"親愛的瑞芳,我已經決定和你一起去重慶,一起完成我們的理想,但那天不想離開,我被父母發現,強行鎖在家裡。我不能再和你在一起了。"

19歲的張瑞芳與鄭增軒分居,一個在重慶緻力于反日愛國宣傳,一個在北平繼續學習。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的戲劇

起初兩人一直保持着通信往來,但随着時間的推移,鄭增軒在父母的安排下到美國留學,兩人從此斷絕了聯系。

1939年,21歲的張瑞芳随中國劇團搬到北平的一所私立女子高中排練話劇《心病》,并遇到了她的第一任丈夫、導演于克軒。

早在1937年重慶,于克軒就創立了咆哮劇團,并執導了愛國話劇《保衛盧溝橋》,這是一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号,喚醒了仍然沉溺于舒适生活的中國人。

排練時,俞炳經常單獨與張瑞芳單獨交談。她被他的創作天賦所吸引,随着電視劇《心病》的成功,兩人的關系逐漸升溫,走在一起。

陰陽錯了,鄭曾玄學着再次回家看初戀的心意,她已經嫁得像個女人一樣。兩年後,在父母的壓力下,他嫁給了别人。

《歲月相愛——張瑞芳的回憶錄》提到:"我從未見過他的妻子,但從朋友的耳朵裡看,她看起來有點像我。"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金山

婚後,張瑞芳和于克軒兩人一起進入愛國劇宣傳,他們是志同道合的伴侶,但畢竟是無法陪伴對方的戀人。

晚年,張瑞芳回憶起自己與于克軒的婚姻,說:"他把所有的熱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劇的創作中,當我和他讨論這部劇的時候,他就像一團火,無比火辣,但除了戲外我們幾乎沒有交流,生活他就像一塊冰, 怎麼蓋也不熱。"

在婚姻中遇見牆的張瑞芳,迎來了事業的新發展。

她受郭沫若邀請出演曆史劇《曲原》。遇見羅曼蒂克式的"戲劇皇帝"金山。

這時,金山剛剛和王英分手,正處于無愛期。情感豐富細膩的金山很快就落入了屈原的角色,無可救藥地愛上了張瑞芳,他毫不掩飾地向張瑞芳示意。

作為丈夫的妻子,張瑞芳刻意疏遠金山,想要擺脫這一點,這種情感中不應該存在。

就在張瑞芳的姐姐懷孕了,住在家裡,忙着表演完美無暇的妹妹時,臨近分娩的時候,他告訴丈夫:"一定要好好照顧妹妹。"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和他的家人

有一天,她正在家排練,發現妹妹不見了,她問丈夫為什麼。俞敏洪告訴她:"姐姐感覺不舒服,她叫了一輛車去醫院。

你怎麼能讓妹一個人去醫院?她驚呼道。她随時可能生孩子。

她匆匆趕到醫院,果然,姐姐生不了,讓司機及時救出孩子。

因為姐姐的外遇,她心裡一直有對丈夫的抱怨,但出于身份原因,兩人一直保持着婚姻關系。

直到她看到母親的一封信,她才寫道:"弟弟死于瘧疾。"當她聽到這個消息時,她淚流滿面,她的丈夫問并說'哦。

冰冷的話語粉碎了她心中最後一絲希望。也許她從未真正進入他的心。

1945年,張瑞芳和于克軒提出離婚。

也許命運喜歡取笑人。她再次單身,但他是丈夫和父親。

金山得知張瑞芳離婚的消息後,對張瑞芳的追求更加熱情。

她喜歡看電影,是以他邀請她在舞廳跳舞,并向她介紹他的朋友。但這些都被張瑞芳拒絕了。她想過離開,想擺脫現在的處境和心态,在别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雖然她能感覺到,但這個男人正試圖融入她的生活。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金山

沒想到,金山發現鄭增玉是說客:"金山是一個情感溫暖的人,他和你一樣受到情感上的傷害。他的性愛一旦被困在愛情中就會獻身于它,如果你對他也有自己的感情,最好成為一個充滿彼此的。"

這時,張瑞芳眼中充滿了淚水。他都倒下了,我什麼都放不下。

在鄭曾玄的勸說下,她不再躲藏在金山。

在一天的排練結束時,金山攔住她,說:"我們找個安靜的地方說話吧。"

兩人來到走廊盡頭的樓梯間。

"那天晚上見到你,我喜歡你,不僅因為我對你着迷的感覺,還因為我們有着共同的信念。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聽到這個消息很震驚,早在1938年她就加入了中國共産黨,作為杜月璇的弟子,自然是自己的同志。

兩人在兩人的見證下結婚了。鄭曾軒看到張瑞芳有一個愛她的人,就去台灣工作。

婚後,金山給了張瑞芳的愛。

逛街時看到好看的飾品,會細心地幫她試穿,還會大聲表揚她。每次旅行時都帶上她的禮物。

在金山的呵護和陪伴下,她心中的傷口漸漸愈合。

都說了七年之癢,随着時間的流逝,兩人的感情逐漸回歸平淡,但金山卻是一個需要情感澆水的人,他生來就是為了浪漫。

勝利後,她與金山一起在北京的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工作。他還演了由剛從蘇聯回來的女學生孫偉詩執導的戲劇《保羅·科察金》。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孫偉石

随着抗日戰争的勝利,一系列愛國抗日戰争劇開始準備。

1951年,《南北之戰》的導演找到了張瑞芳,希望她能扮演女遊擊隊司令員趙玉敏的角色。當她拿到劇本時,她驚喜地發現這不是我想成為的樣子。然後他欣然同意了這個邀請。

為了能夠塑造這個角色,她背着後口袋來到農村,住了八個月。每天和村裡的農婦們一起學習做草鞋、鞋子,連主任都說:"這不是我們的女遊擊隊指揮官嗎?"

這八個月,成就了她事業,也給了那些有心去利用的人。

當她從小組回來時,她發現她的丈夫和孫偉石關系密切,而且異常親密。面對金山出軌,張瑞芳選擇退出,兩人辦理了離婚手續。

1956年,張瑞芳出演了巴金的電視劇《家》,飾演顧欣的新婚妻子,梅說了一句"我願意做你們所有人"這句話,她似乎突然明白了金山和孫偉詩的感受。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家"

有過兩次失敗婚姻的張瑞芳離開北京前往上海,遇到了他的第三任丈夫嚴立。

第一次來到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張瑞芳,對很多事情都不舒服,忙于工作時也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

剛好有一對夫婦住在離工廠不遠的地方,因為照顧小孩子,他們特意請了一位阿姨來做飯,工廠裡有很多"光棍"都在那裡打包食物。漸漸地,張瑞芳和嚴麗成為長期食客。

經過深入了解,她發現闫麗雖然不好看,但也很有才華。

他一直當過編劇,對演戲有自己的看法,喜歡畫畫,也寫得不錯,人脈也很親和,更重要的是,他和鄭曾玄看起來有點相似。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張瑞芳、闫麗

她的朋友秦毅曾經勸告她:"總是這樣的人不能,你不會照顧好自己,或者找知己。"

朋友建議大家可以考慮一下閻麗。

此時,張瑞芳并不想追求什麼熾熱的愛情,隻想過一個平凡而腳踏實地的生活,扮演每一個角色。

李彥是上海電影制作廠的廠長,一個誠實厚重的中年男人。他不像于可軒那麼冷酷,不像金山那麼多的愛,是一個适合活下去的人。

在一位朋友的憧憬下,兩人決定在十月革命日結婚。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照片張瑞芳和他在上海工作室的朋友

婚禮當天,張瑞芳收到了中蘇友好黨的邀請。經過協商,兩人決定先去參加派對,回來後再結婚。

這邊的中蘇聯誼會隆重舉行,人們唱歌跳舞,另一邊嚴格安排婚禮事宜。

在聚會中途,張瑞芳提議提前離開,朋友攔住了她:"你不能去,有很多外賓排隊等你跳舞?"

"忍不住走了,我今天要結婚了。

"啊!你結婚了,是以你走了。

這對夫婦的婚禮以一場俏皮的婚禮結束。

1987年,鄭曾玄從台灣回國探親,回國後他第一次找到金山詢問張瑞芳的消息,卻聽說金山同情他們離婚的消息。他是對金山的斥責。

經過多次詢問,在上海找到了張瑞芳。

他看着眼前的女人,她的心又生氣又痛。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有一天,鄭增軒作為客人來到張瑞芳家,他一進門就興奮地握着燕麗的手:"謝謝你照顧她,給她幸福。"

燕麗笑道:"瑞芳是我的妻子,我自然要好好照顧。"

鄭曾玄意識到自己的失言,急忙拉回了手。

兩個70歲的早年老人一見鐘情。

對于鄭增軒來說,張瑞芳從白色的月光走進了他的朱砂,現在他隻希望她能過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他們都沒有想到這次會議會是最後一次。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晚年,張瑞芳

從那以後的每個春節,鄭曾軒都會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她,詢問她的生活和身體狀況。

每隔一段時間就給她和燕麗送幾件台灣新衣服,令人驚訝的是,寄來的衣服出奇地合身。

突然有一個春節,張瑞芳像往常一樣接到鄭曾軒的電話,但電話的結尾隻傳來了一聲哭聲,心裡咯咯地叫了起來。

問了一遍,我就知道鄭曾玄因為中風再也說不出話來了,再也聽不到他的話:"你在上海沒事吧?"

張瑞芳淚流滿面。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1999年,丈夫燕力病逝世。面對丈夫和密友的接連離,張瑞芳悲痛欲絕。

退休後,她用全部積蓄建了一家名為"愛夜亭"的養老院,經常拿出自己和鄭曾軒合影,看看那是一個下午。

這張照片是在北平國家藝術學校同學聚會上拍攝的,是兩人中唯一的一張。

2012年張瑞芳在上海去世時,隻有他的養子嚴佳在身邊。

張瑞芳:19歲與初戀分開,一生三婚卻始終沒有他,兩人相思七十載

在她去世之際,她緊緊地握住養子的手,嘴裡喃喃自語:"曾,曾。"

也許世上最凄美的愛情不是生死,而是你是否屬于我,你都在那裡,隻要你能從遠處看你的幸福,就足夠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