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好劇連連。先是刑偵懸疑劇《他是誰》捷足先登,收割了一波收視率。緊接着,都市情感劇《歸路》又播,又收割了一波收視率。當然直到刑偵懸疑劇《回響》的開播,才發現,馮小剛導演的這部作品,才最有看頭。
01.《他是誰》和《回響》的精彩共性
這兩部劇最大的共性就是都是刑偵懸疑劇,都把鏡頭聚焦在了“到底誰是殺人兇手”的問題上,給整部劇制造了很大的懸疑拓展空間,給人無盡的猜測和想象。也是以進一步吸引了大家對劇情的關注。
第二個共性就是,兩部劇的開篇,都給人一種非常震撼和驚悚的感覺。《他是誰》一開始就把鏡頭放在了被一刀割喉的受害女性身上,非常恐怖。而随着劇情的發展,立馬就出現了聶小雨在雨中被人性侵的畫面。是以從這幾個鏡頭中,一下子就把大家的眼球吸引過去了。
同樣,在《回響》中也是如此。電視劇一開播,就出現了綁架女性的畫面,緊接着,就是冉咚咚(宋佳飾演)上前一槍對準歹徒斃命。如此震撼的畫面,也是少有的。之前看過類似的刑偵劇,但在警察跟劫匪距離這麼近、警察還敢出其不意而開槍的,是鮮有的。是以,這樣一個畫面出來後,直接給了大家一種非常深刻的印象。
02.從叙事風格中看兩部劇的差距
雖說《他是誰》和《回響》都是刑偵懸疑劇,但兩部劇的叙事風格卻各不相同,也能從中看出兩部劇的差距。
在《他是誰》當中,導演的思路是先把犯罪嫌疑人固定住,然後再把更多的鏡頭,放在了如何查找、補充犯罪嫌疑人的證據上。特别是在這過程中,更加突出了刑警三隊隊長衛國平(張譯飾演)的個人能力。比如在案件的調查方向上,衛國平堅持從查找碎屍源着手,結果發現他的方向是對的;在調查過程中,多次都是因為衛國平從調查細節中發現端倪後,才鎖定了更多的證據。
而在《回響》中,警察從一開始發現江邊的女屍後,冉咚咚就帶隊開始走訪,圍繞受害人各種親密關系,進行了逐一調查,從調查過程中,慢慢理清頭緒,掌握證據。而且在叙事過程中,《回響》采用的更多的是回憶式的手法,通過不斷地讓相關人回憶跟受害人接觸的點點滴滴,拼接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
事實上,從兩部劇的叙事風格來看,我認為《回響》給外界的印象會顯得更真實。
為什麼這麼說。首先,在《他是誰》當中,碎屍案的犯罪嫌疑人薛家健,他其實事先就知道警察找到學校來了,是以才用消毒水拖的地。既然如此,那麼他堅持要去上課,就足以說明他的内心很強大,能夠假裝什麼事都沒發生。否則,他也不會去上課了。
然而,當薛家健朝樓下看了一眼、發現有警察後,卻轉身突然跑了。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過去的。即使再心虛,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也不會出現突然就跑的情況。這不是自己找死麼?因為畢竟警察還沒有徹底懷疑到他。
是以從這點來看,《他是誰》這部劇在劇情設定上,顯得不夠真實。
再回過頭來看《回響》。在江邊發現女屍後,警察最先調查的就是受害人的父母,然後才是她周邊的關系。這在破案中也是最正常用的一種手段。而且也隻有這樣,才更容易調查出真相。劇情也顯得更真實。
03.從叙事的側重點看出兩部劇之間的差距
《他是誰》這部劇,雖然有懸疑的分量在裡面,但總體上給人的印象,透過鏡頭表揚警察的痕迹太過明顯。
在這部劇中,有多個鏡頭都把側重點放在了警察在調查案件過程中的辛苦勞作上。比如,衛國平帶隊去垃圾中轉站一袋垃圾一袋垃圾地翻。突出刻畫了警察不怕髒、苦、累的崇高形象。然而事實上,在那個年代,相信也有警犬了。用警犬不一下子就識别出了麼?還用費這麼大的勁用人工去找碎屍?
這是一處表現不好的地方。
第二、刻意宣揚衛國平智慧且不怕髒和臭。比如衛國平到下水道裡摸碎屍。不是說不可以用這樣的鏡頭。但對于案件的調查來看,這些鏡頭總給人一種刻意宣揚主角愛勞動的感覺。意義不大。
而在《回響》中,類似這樣的鏡頭就沒有。
第三、同樣是下屬面對上級,衛國平竟然敢當着全局高層管理人員的面,當衆給吳教授和顧局長難堪。而且還是兩次一言不合就走人。這也太狂妄了吧。這是一個警察的作風麼?你就是再牛逼,在警察這樣的特殊集體中,首先是服從指令。難道當上了刑警中隊長的衛國平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嗎?
反觀《回響》中的冉咚咚,上級每次在組織召開案件排程會時, 都直接指方向、提要求,然後要求冉咚咚趕緊抓好工作落實。而每一次,冉咚咚都是回答得非常幹脆和堅決。
是以說,拿《他是誰》和《回響》一進行對比,兩部劇的差距就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