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磅整理!)世界地理知識點總結

作者:賈魯河張sir

25、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

東亞島國, 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

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過一億的國家

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境内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季風氣候顯著,海洋性強:冬暖夏涼,降水較多

礦産資源貧乏,森林水力豐富

(2)發達的經濟

世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與美國、歐共體并列成為工業最發達的三極。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發展海上航運,進口原料,出口工業産品,開拓國際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發展速度最快

工業部門齊全:主要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工業部門

對外貿易廣泛:最大貿易對象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工業:主要人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戶内海沿岸的狹小地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業區

首都東京,是人口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

人多地少,側重于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産高。平原地區産稻米,并能自給,丘陵地區栽培果樹和蔬菜,但仍需大量進口

日本的經濟特征與發展條件:

日本的經濟特征:①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程度高②經濟結構以工業為主,部門齊全③工業主要分布在臨海,對外依賴性強④農業單産高,漁業發達

有利條件:海岸線曲折,多良港,人口稠密,勞動力素質高

經濟發展條件 不利條件:國内資源貧乏,市場狹小

石油:西亞、中國、東南亞

原、燃料主要來源 煤炭:中國、澳洲

鐵礦石:巴西、印度、澳洲

棉花:中國、美國

26、中南半島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下遊河段兩側形成沖積平原,湄公河平原本區最大平原

馬來群島地形:山嶺衆多,地形崎岖,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27、東南亞主要農産和礦産

農産: 世界最大天然橡膠,油棕(馬來西亞最多),椰子、蕉麻産地(菲律賓最多)。稻米是主要的食糧是世界主要的稻米産區(泰國出口最多)

礦産:世界最大錫礦帶,馬來西亞最多, 印尼、文萊主要石油出口國

28、西亞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兩洋、三洲、五海之地

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聯系亞歐非三大洲,位于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裡海(湖)之間,

蘇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峽控制着海上交通要道

(2)高原為主的地形

大部分是高原,平原面積狹小,主要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和三角洲及兩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世界陸地表面最低處死海(-400米)

(3)炎熱幹燥的氣候

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幹燥,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區屬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幹燥的地中海氣候

(4)撒哈拉沙漠: 世界面積最大的沙漠。地表植被稀少,地下石油豐富

29、西亞石油輸出路線

A油田油管 地中海、紅海沿岸

路線 B波斯灣 好望角 西歐、北美(運輸量最大)

蘇伊士運河

C波斯灣 馬六甲海峽 日本

30、埃及

(1)位置和領土:位于非洲東北部,東、北分别臨紅海和地中海,亞洲境内的西奈半島(在蘇伊士運河以東),也是埃及領土

(2)河流

尼羅河:世界第一長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區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人口和城市集中

蘇伊士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連接配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3)主要城市:

開羅:埃及的首都,是阿拉伯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

亞曆山大:埃及地中海邊的重要海港

(4)經濟:傳統出口商品是長絨棉,現在的經濟支柱是石油、運河、僑彙、旅遊收入

31、歐洲西部

(1)海岸線曲折

世界上最曲折的一洲,多半島、島嶼和海灣。主要半島北部有斯堪的納維亞、南部有巴爾幹、亞平甯、伊比利亞,主要島嶼有不列颠群島和冰島,主要内海有北部的波羅的海、南面的地中海、東南面的黑海,邊緣海有北海,比斯開灣是著名的海灣

(2)地形

特點:以平原、山地為主,是世界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分布 平原: 北海、波羅的海沿岸, 萊茵河以東為波德平原、以西為西歐平原

山地: 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南部阿爾卑斯山脈,勃郎峰本區最高

深受冰川影響: 多湖泊、峽灣海岸,部分平原呈波狀起伏

(3)深受大西洋影響的氣候

特征: 海洋性特征顯著

氣候 :成因

緯度位置 大部分地區位于北緯35°~60°之間,屬溫帶氣候

海陸分布 西臨大西洋,大陸輪廓曲折,使海洋影響深入内陸

地 形 中部為平原,山脈分布在南北且東西走向有利于海洋濕潤氣流深入内陸

洋 流 北大西洋暖流經過,對沿岸地區起到增溫增濕作用

分布 東西差異: 西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東部為溫帶大陸性氣候

南北差異:北部是極地氣候,南部是地中海氣候

(4)河湖

河流特征及成因:河網較密,水量充沛,長河較少

主要河流: 多瑙河是世界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萊茵河是世界航運最繁忙的河流之一

湖泊: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阿爾卑斯山脈南北兩側(多為冰川作用形成)

(5)發達的旅遊業

發展條件: 自然條件多種多樣、文化燦爛、獨特的風土人情

主要旅遊地 :希臘雅典的巴台農神廟,羅馬的古鬥獸場,水城威尼斯,西班牙地中海沿岸沙灘風

光、鬥牛比賽,音樂之都維也納,多瑙河風光,挪威峽灣風光(冰川地形)、午夜太陽(極晝、

極光),荷蘭風車、花卉、圍 海造田工程,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凱旋門、時裝節,倫敦的白金

漢宮、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大英博物館、馬克思墓地,瑞士日内瓦的湖光山色、 阿爾卑斯

山的登山滑雪、手表作坊

32、德國

(1)位置:歐洲大陸上“十字路口”,本區鄰國(有九個)最多的國家

(2)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異: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北部是北德平原,地勢低平;中部谷地寬廣的

山地,宜于農耕和放牧;南部為巴伐利亞高原和阿爾卑斯山脈,廣布森林和草地

(3)發達的工業`

現代化工業高度發達,歐洲經濟實力最強,貿易額居世界前列

發展 有利條件:豐富的煤炭資源、便利的水陸運輸條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條件 不利條件:石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需進口,産品約一半依賴國際市場

分布特點:分布較為均衡,工業由北向南發展

分布 萊茵—魯爾區:埃森、杜伊斯堡是主要工業中心(傳統工業區)

南部慕尼黑周圍發展宇航、飛機、微電子(新興工業區)

(4)主要城市

柏林:德國首都,位于東部,是全國最大城市

漢堡:位于易北河下遊,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

法蘭克福:德國最大航空港,鐵路樞紐和化學工業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33、俄羅斯

(1)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 地跨歐亞兩洲,歐洲部分面積較小但一直是其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區

(2)較為平坦的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東歐平原,以東依次為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3)氣候:冬季漫長而寒冷,各地氣候差異很大。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東部為溫帶季風氣候

(4)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水能豐富,是最主要的内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5)資源: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産地有庫爾斯克鐵礦、秋明油田、庫茲巴斯煤礦等

(6)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聖彼得堡(列甯格勒)為中心的工業區、烏拉爾和新西伯利亞工業區,工業由歐洲部分向亞洲部分發展

(7)農業:不穩定,谷物需大量進口。東歐平原和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地帶,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

(8)交通和城市

交通:以鐵路交通為主

莫斯科: 首都,全國最大城市、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全國最重要的交通樞紐

主要城市 聖彼得堡: 波羅的海沿岸海港,全國第二大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

摩爾曼斯克: 北冰洋沿岸不凍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

俄羅斯主要地形區及河流

俄羅斯的地形分為兩部分:葉尼塞河以西以平原為主,以東是高原和山地。西部的平原又以烏拉爾山脈為界,以東是西西伯利亞平原,以西是東歐平原;葉尼塞河以東地區又以勒拿河為界,以東為東西伯利亞山地,以西為中西伯利亞高原。學習這部分内容時,一定要對照俄羅斯的地形圖,以加深記憶。

俄羅斯主要工業區

主要工業區 工業部門 工業中心 發展條件

莫斯科、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 機械、化學、多種輕工業 莫斯科、聖彼得堡 原料、燃料缺乏,主要從外地運進

烏拉爾工業區 鋼鐵、機械工業 葉卡捷琳堡 有色金屬、煤、鐵、石油等豐富

新西伯利亞工業區 重工業、軍事工業 新西伯利亞 煤、有色金屬等豐富

34、北美

(1)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

西部高山區:山脈(落基山等)、高原、盆地相間分布,山脈是美洲闆塊與太平洋闆塊相撞而成

東部高原山地區: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

中部平原區:中央大平原(南部為密西西比平原、西部為地勢較高的大平原)

(2)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

五大湖冰川作用形成,蘇必利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除密歇根湖外均為美、加兩國共有

(3)溫帶大陸性為主的氣候:無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大部分在北溫帶)

(4)地形對氣候影響大

由于西部高山的阻擋,溫帶海洋性、地中海氣候僅分布在沿海,高原山區降水少;東部山地比較低緩,阻擋作用不顯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陸逐漸減少;中部地形平坦,冬季冷空氣可長驅南下,夏季暖濕氣流也可自由北上

(5) 外來移民的大彙集:英裔和法裔較多,英語為主 。原有居民印第安人和因紐特人是黃種人

35、美國

(1)國土組成:除本土48個州,1個特區外,還有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兩個海外州

(2)自然條件特點

本土都在溫帶(南部為亞熱帶),阿拉斯加在高緯度,屬于寒帶和亞寒帶,夏威夷在熱帶

本土三面瀕臨海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

平原面積占全國面積一半以上,耕地約占世界的10%

密西西河和五大湖為灌溉、航運和發電提供良好條件,密西西河是世界第四長河

礦産、森林、草原等自然資源豐富,但由于高消費和浪費等原因仍需大量進口,是進口石油最多的國家

(3)多民族國家和種族間的不平等

人口2.7億,白種人占80%以上,有色人種主要是黑人。舊金山、洛杉矶、、紐約有華人聚居,人口

分布在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區域,東北部人口稠密,西部高原人口稀疏。近幾十年來,人口由東北部向南部、西部“陽光地帶“遷移

(4)農業的現代化和專業化

農業大國:農産品輸出最多的國家,但熱帶農産品需要進口,農業高度機械化

地區生産專門化:分為棉花帶、玉米帶、小麥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帶,便于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大規模使用農業機械,提高農業生産技術

(5)發達的工業和主要城市

現代化程度高,是輸出工農業産品數量最多、産值最大的國家。本國消費量大,是世界進口小汽車、

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并且進口大于出口,由于西歐、日本的興起,地位在下降

地區 東北部地區 南部地區 西部地區

發展條件 開發最早,煤鐵資源豐富,運輸便利,平原土壤肥沃 墨西哥灣沿岸石油資源豐富 礦産資源豐富

工業部門 鋼鐵、汽車、化學 石油、宇航、

飛機、電子 宇航、飛機、電子

工業中心 紐約(美國最大工商業中心和港口,聯合國總部所在地)

芝加哥(中部地區最大城市) 休斯敦(石油化工、宇航中心) 舊金山(美國華人最多城市,東南面的矽谷是微電子工業中心)

洛杉矶(西部最大城市,附近有好萊塢影城)

36、拉丁美洲

(1)島嶼:北部西印度群島,古巴是其中最大的島國;南端最大火地島與南美大陸之間是麥哲倫海峽

(2)地形

北部:墨西哥高原

西部:安第斯山脈,是世界最長的山脈,多火山地震

東部:高原、平原相間排列 ,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面積均為世界之最

(3)氣候

特征: 濕熱為主,有世界最大熱帶雨林氣候區,也有廣大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幹旱區面積較小,沒有寒帶氣候,溫帶氣候區也較狹窄

成因 大部分地區位于赤道兩側,受海洋影響大

地形影響顯著:熱帶平原地區濕熱,高原地區溫和,高山地區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安第斯山南段西側迎風山坡多雨,東側背風地區幹燥少雨

(4)河流

巴拿馬運河:中美地峽最窄處。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亞馬孫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居世界第二

(5)自然資源

礦産: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區的石油、墨西哥的銀、巴西的鐵,智利、秘魯的銅

水力: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資源(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世界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

水産:秘魯附近的漁場

植物:熱帶雨林,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量世界第一)

動物:獨特的哺乳動物樹懶、大食蟻獸、卷尾猴,鳥類中的蜂鳥

(6)人口

分布 稀少區: 熱帶雨林區、内陸高原和沙漠區

稠密區: 西印度群島、巴西東南部、阿根廷沿海等地

增長概況: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氣候比較溫和的高原地區,自然增長率僅次于非洲、城市人口增長快。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巴西的聖保羅和裡約熱内盧人口多在1000萬以上

(7)發展中的民族經濟

工業: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業、巴西的鋼鐵、汽車、飛機, 阿根廷的肉類加工和機械制造工業

礦業:智利的銅和硝石,委内瑞拉的石油

農業 熱帶經濟作物 :巴西的咖啡、古巴的蔗糖和中美國家的香蕉

糧食作物: 玉米為主 ,許多國家糧食還不能自給

37、北美的三大地形區及其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地形區 主要特征 對天氣和氣候的影響

西部高山區 山脈南北走向、平等排列,多高峰 阻擋了來自太平洋上的西風濕潤氣流,使西部沿海地帶降水較為豐富,而向内陸山區則急劇減少

中部平原區 地勢低緩 對大西洋濕潤氣流阻擋不顯著,降水由沿海向内陸逐漸減少

東部高原、山地區 縱貫南北

地形平坦 冬季極地冷空氣長驅南下,氣溫急速下降;夏季暖濕氣流可自由北上,形成了典型的冬冷夏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38、美國經濟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39、澳洲

(1)大洋洲最大的國家:領土包括澳洲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及一些附近島嶼,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地廣人稀、居民以英裔為主,講英語

(2)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東部:大分水嶺,全國最大河流墨累河發源在其西側,注入印度洋

西部:低矮高原, 占全國面積一半

中部:平原,有大自流盆地和地勢最低處—北艾爾湖

(3)特有動物

種類:具有古老性和獨特性, 如袋鼠、鸸鹋、鴨嘴獸

原因:位置孤立,自然條件單一,動物演化緩慢

(4)人口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人口城市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和西部内陸地區人口少,東南沿海氣候溫和濕潤、宜人,交通便利,開發早工農業發達; 内陸和西部氣候幹燥,東北部濕熱,有大堡礁不利建設港口

(5)經濟

有現代化的農牧業和工礦業,羊毛、小麥著名世界,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煤和鐵礦石出口

多,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目前,服務業大大超過農牧業和工礦業成為經濟支柱

(6)城市:首都堪培拉,最大城市和港口悉尼

40、澳洲中、西部氣候幹燥的原因

澳洲雖然四面臨海,但其中、部地區卻氣候幹燥,分布着大面積的沙漠,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南回歸線穿過澳洲中部,大部分地區處在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下,降水稀少②東部縱貫南北的大分水嶺阻擋了太平洋濕潤氣流的深入③西部沿海的西澳洲寒流對沿岸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進一步加劇了其幹燥程度。

41、南極洲豐富的自然資源

(1)淡水資源:南極大陸的冰川,其體積有2400萬立方千米,占世界冰川總體積的90%以上。

(2)礦産資源:南極洲已發現有煤、鐵、鎳等300多種礦藏,其中以煤(維多利亞地)和鐵(印度洋沿岸)為最豐富。

(3)海洋生物資源:南極洲的動物種類少,但是數量多,經濟價值大。常見的有企鵝、鲸、磷蝦、海獅、海豹、海豚等,其中以企鵝最突出。

42、地球最冷的地方南北半球各不同

  一般說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在高山之巅和極地區域。但在南北半球和不同地區也不盡相同。

  亞洲最冷的地方,既不在北極點,也不在北極圈内,而是在西伯利亞東部的奧伊米亞康,位于北緯63°16.2′。這裡,在1885年2月以-67.7℃的正式記錄獲得北半球“冷極”的稱号,1964年1月又以-71℃的低溫打破了原有的記錄。北半球的“冷極”為何不在極點上,而在其南側約27個緯度的地方呢?這是因為奧伊米亞康是西伯利亞冷高壓長期盤踞的地方,周圍的地形又屬盆地,促進了冷空氣的聚積和輻射冷卻。而北極圈内為北冰洋,盡管它上面有海冰覆寫,但仍有熱量從冰下傳向冰上的低層空氣,緻使氣溫反倒比不上奧伊米亞康低。

  在北美洲,由于陸地面積不如歐亞大陸,加上山脈呈南北走向,是以那裡的冷高壓不如亞洲強盛,并且它可以無阻擋地向南伸展,緻使北美冬天的寒冷程度稍輕于亞洲。同時,由于北冰洋對氣候的調節作用,最冷的地方也像亞洲一樣,不在緯度更高的北冰洋沿岸,而在稍南的内陸冷空氣易堆積的谷地。例如,育空谷地的極端最低氣溫為-63℃。

  在歐洲最冷的地方自然是格陵蘭島。這裡緯度高,地勢高,地面為冰原覆寫,氣候終年嚴寒,其中埃斯密特地區,極端最低氣溫達-65℃。

  從全球來看,最冷的地方并不是在北半球,而是在南半球的南極洲。這裡終年被厚厚的冰雪覆寫着,其平均積雪厚度為1700米,太陽射來的能量3/4被反射回空中,地面的溫度很低,1960年8月24日測得的氣溫為-88.3℃。可見,地球上的“冷極”應在南極大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