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作者:方待夜半聽君語

壹 何為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又稱上座部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巴利語佛教等等,不過,相較于這幾個名詞,國内朋友們可能對這一佛教流派的另一個名稱“小乘佛教”更為熟悉。實際上,這幾個名稱互相通用,但“小乘佛教”在一些南傳佛教信衆看來含有一種來自大乘佛教的蔑視意味,是以本着尊重當地習俗的觀念,我們稱其為“南傳佛教”或“南傳上座部佛教”最為合适。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在這裡,為什麼要特别強調“南傳”呢?這就涉及到了上座部佛教發展史的問題。一般認為,在佛陀入滅後一百多年,原始佛教的僧團舉行了第二次集結,在這次集結中,對于原始佛教的“十條戒律”産生了争執,一部分僧侶認為“十事非法”,一部分認為“十事合法”,是以産生了巨大分歧,原始佛教由此分裂為了“大衆部”(後來有部分演化為大乘佛教)與“上座部”兩部分。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佛教散播示意圖

而如今廣泛流傳于東南亞的南傳佛教,則自诩為上座部佛教的正統,并認為自身的佛教教義更加接近于原始佛教。但實際上,南傳佛教隻是上座部佛教向南傳播并發展的一支(從曆史沿革上考察,斯裡蘭卡的大寺派,是出于上座部分别說系傳到斯裡蘭卡的銅牒部,亦有說是屬于上座部系的法藏部南派),并不能代表上座部佛教的全貌,是以稱之為“南傳上座部佛教”或“南傳佛教”最為合适。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根據南傳佛教經典的記載,在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期,阿育王派遣王子摩哂陀長老經由南印度前往斯裡蘭卡弘傳佛法,與當時統治斯國的天愛帝須王相見。他的第一次說法即得到國王的皈信,使上座部佛教在斯國弘揚,并在首都建造大寺(Mahavihara)供養僧團,在東南亞佛教史上影響至深的“大寺派”由此創立。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斯裡蘭卡佛塔

與今日的南傳佛教國家幾乎舉國信仰一種宗教不同,早期的南傳佛教國家,并不純粹流行上座部佛教,相容并蓄各種佛教流派乃至其他宗教是更為常見的存在模式。如作為南傳佛教發祥地的斯裡蘭卡在早期也存在着大衆部的無畏山寺住派。也就是說,在政治較少介入的情況下,早期南傳上座部佛教與大衆部(大乘佛教)處于一個相對和平共處的狀态;直到後期政治強勢介入,并使之成為國教來支援王權統治時,這些南傳佛教國家的流派才變得單一起來。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雖然南傳佛教在公元前三世紀的阿育王時代就已傳入斯裡蘭卡,但很長一段時間内并沒有得到細緻的梳理,直到公元五世紀前後,覺音長老重新整理、注釋與翻譯了流傳下來的南傳佛教典籍之後,斯裡蘭卡的南傳佛教才得到了最終完善,此後一千多年間在東南亞産生重大影響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在此時定型。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在公元後的頭一千年内,南傳佛教在東南亞與南亞的狀态可以用不溫不火來形容。除去傳承有序的斯裡蘭卡大寺派,東南亞與南亞隻有一部分小國(如堕羅缽底、緬甸的孟人王國)信奉過南傳佛教,然而在1044年,南傳佛教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章。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蒲甘古城

在這一年,東南亞曆史上第一次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統一王國将南傳佛教尊為國教的情況。阿奴律陀于1044年建立了蒲甘王國(這是緬甸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王國,地位約等于秦漢之于中國)之後,遂迎入南部孟人王國的南傳佛教,并将其定為國教,取締了在骠國時期盛行的大乘佛教。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塔銮,寮國國家的象征,傳說埋藏有佛陀真身舍利

有了緬甸的先例之後,東南亞在11~14世紀建立的一系列重要王國,如素可泰、蘭納、瀾滄王國等,都開始尊南傳佛教為國教,并且開始傳入雲南的版納、德宏地區。到了14世紀末期,一個占據了中南半島絕大多數地區的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圈正式形成,并深刻影響了中南半島此後将近一千年的曆史。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16世紀的中南半島

貳 南傳佛寺——超越民族與地域的認同

中南半島自古以來都是世界上民族最為複雜的地區之一,來自南亞、東亞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民族在此碰撞交融,成為了世界上文化最為多元的地區之一。在小乘佛教流行之前,中南半島上曾流行過婆羅門教、印度教以及大乘佛教,可謂你方唱罷我方登場,在長期的演變中才最終統一為南傳佛教。複雜的宗教與民族狀況造就了該地區建築呈現出極為多元的面貌,但在建造南傳佛教寺廟上,由于受到固定範式的影響,各個地方有着較高程度的一緻性。

(1)寺院配置

任何一座南傳佛寺都要有的建築是佛殿與僧房,即宗教區與生活區中各自最為基本的建築,這一點與我們熟悉的漢傳佛寺是别無二緻的,即使最簡陋的漢傳寺廟,也會有佛殿與僧寮。在這基礎之上,各個地方的南傳佛寺配置開始有了不同的方式。比如景谷地區規模較大的佛寺一般會有佛殿、僧房和戒堂;西雙版納的佛寺在這基礎之上還會有鼓房;德宏州的佛寺中較為特别的是“潑水亭”的設定。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讓我們把視線轉移到雲南以南的寮國與泰國,這裡的寺院配置又有所不同。在寮國琅勃拉邦,有一定規模的寺廟往往會有佛殿、法堂、僧房、鼓房、藏經樓,在佛殿的後方一般建有小型佛塔。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寺院一周的圍牆附近則擺滿了供養信衆骨灰的供養塔。一些臨河的寺廟還會為擺放每年龍舟比賽時使用的龍舟,專門挑一塊地方搭建簡易船篷。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泰國作為中南半島曆史上最為強盛的南傳佛教國家之二(另一個是緬甸),寺廟規模更大,建築種類更多。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在泰國寺廟中佛塔的地位尤為突出,一般位于寺廟中央,佛塔的四周建有佛堂、布道佛堂(相當于法堂)、冥想廳、藏經閣、僧舍、教室等建築,寺廟的規劃方式也是東南亞南傳佛寺建築中最為嚴謹的。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2)寺院規劃方式

寺院規劃方式指的是在一座寺院中如何安排每一座建築的位置,以及控制整體的空間形态。以我們熟悉的漢傳佛寺為例,漢傳佛寺往往采用中軸對稱、層層遞進的空間規劃方式,如明清時期的寺院常用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祖師堂)作為最基本的軸線。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而在南傳佛教建築中,除了泰國、緬甸一些規模規模龐大、建築繁多的寺廟,往往沒有比較清晰的軸線規劃。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南傳佛寺在規劃時,最為在意的是佛殿與佛塔的互相關系。如在寮國的寺廟中,佛塔一般位居佛殿之後,偶爾會見到佛殿前後均有佛塔的情況。泰國素可泰王朝與大城王朝的大型寺廟,一般有着較為明晰的中軸線規劃,進入廟門之後,一般會有佛堂,佛堂之後連接配接回廊,回廊中央是寺廟的核心建築物——佛塔,其後是戒堂或者次一等級的佛堂,從中可以看出泰國南傳佛寺對于佛塔的推崇。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泰國典型佛寺布局

雖然因為發展水準的差異,東南亞地區的南傳佛寺有些布局較為松散,有些有着較為明确的中軸線和中心。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但總體而言,相對于漢傳佛寺更加自由,從這一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南傳佛教的巨大“活力”。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3)建築特色

雖然雲南漢傳佛教分布區域與南傳佛教分布區域是無縫銜接的,甚至二者在一部份地區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态,但是雲南漢傳佛寺與境内南傳佛寺在建築風格上的差别,要比雲南與東北的漢傳佛寺間的差距大得多,甚至比漢傳佛寺與傳動清真寺之間的差異還要大。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我們進入一座南傳佛寺時,能感受到的與我們内地寺廟的最直覺的差别就是佛殿了。南傳佛教的佛殿基本都采用面闊小于進深的縱長平面,歇山/懸山屋頂的山面向外,正對參觀者,進殿時從長方形平面的短邊進入,建築學上稱之為“山入”。而我們在國内見到的大多數宗教建築(不僅限于佛教),其大殿采用面闊大于進深的橫長平面,歇山/懸山屋頂的兩坡正對參觀者,進殿時從長邊進入,建築學上稱之為“平入”。即使是進深大于面闊也很少會見到山面正對參觀者的做法。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南傳佛寺佛殿(山入)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漢傳佛寺佛殿(平入)

南傳佛寺佛殿進深大于面闊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就是其禮拜的對象。南傳佛寺隻尊釋迦牟尼佛為佛主,是以在一座佛典中,不論有多少尊大小形态各異的佛像,都是釋迦牟尼佛(在國内有些地區的南傳佛寺也會供奉漢傳佛教佛像,是近些年來與其他民族文化的妥協),而最大的佛像隻會有一尊。這樣就使得南傳佛寺佛殿不需要像漢傳一樣,采用橫長平面以容納多尊大小相等的大型佛像。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琅勃拉邦維遜寺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昆明圓通寺

在南傳佛寺中,别具特色的建築屋頂同樣令人矚目。我們可以發現,在這些寺廟中,往往使用多層疊落的屋頂,屋頂疊落層數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寺廟等級的高低。

在東南亞大型建築中,一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歇山頂(指的是包含山面梁架的歇山頂),那些看起來像歇山頂的建築,實際上可以拆分成懸山(上檐)與四坡(下檐)這兩部分,上下疊落形成近似歇山頂的造型。不過,在東南亞更加常見的還是不連續、層層疊落的懸山屋頂。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在一些方形建築中,有時也能見到十字歇山頂與攢尖頂。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在建築裝飾上,南傳佛寺最有特色的部分當屬金水漏印彩畫與各種娜迦了。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金水”傣語稱為“滴夯”,是刻版漏印而成的一種裝飾繪畫。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圖案描在硬紙上,然後用刀把畫面實的部分刻空,形成一個紙模本,并根據所需裝飾部位的大小,先刷黑色底漆,幹後再刷紅漆,制成一一種深沉的暗紅底面。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然後把依圖案形式镂空的紙闆複壓上去,用闆刷沾滿略幹的金漆,将圖形和紋樣層層拍印出來。或是将圖案貼底面用刻闆漏印的方法印上,然後在镂空部份貼上金泊或刷上金粉,晾幹後揭去紙闆即得圖案。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也可把金粉或銀粉将圖形刷到預先制好的不同色彩底子的牆壁上。這種方法類似民間藍印花布的漏版印刷法,可以以幾種摹本為單元,使二方連續、四方連續重複地出現在壁面上。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金水彩畫的題材十分自由,從各種佛教題材,到地方神靈,再到普通人們的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種花鳥魚蟲,還有幾何圖案,均可入畫,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雖然東南亞的氣候對于彩畫儲存極為不利,但是金水彩畫的摹本可以儲存很長時間,在日後重繪時可以按照摹本一模一樣地複刻,我們見到的金水畫地樣式可能會早于現存建築本身的年代。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南傳佛寺佛殿的内部較為昏暗,如果采用其他顔色的彩畫勢必會看不清楚,而金水畫則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即使在昏暗的光線下,黑底或紅底之上的金水畫仍然清晰可見,有光線直射其上時更是熠熠生輝,很好地烘托出了佛殿莊嚴神聖的氛圍。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那伽,是起源于印度神話中的一種蛇神。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七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在東南亞,那伽有各種變體,比如在泰國那伽被認為是湄公河的守護神,形象也在長期流傳中産生了各種演變。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我們在東南亞地區的南傳佛寺中,可以見到那伽的造型變化十分頻繁,有的造型接近于魚化龍,有的會在身上帶有魚翅,還有的非常近似于中國龍。實際上,确實有一些中國的古代典籍(包括當代的一些)将那伽直接翻譯為龍,若是探究最初的起源,世界上所有類似于龍的動物,也都是同源的。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4)禮儀與禁忌

在參觀南傳佛寺時,我們也應該入鄉随俗,尊重當地的禮儀與禁忌。一般來說,隻要尊重禮儀,南傳佛寺都不會将遊客拒之門外,即使是舉行法事活動時,佛殿一般也允許遊客入内。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在進入南傳佛寺之前,首先應當注重着裝,一般不允許穿着太暴露的服裝進入寺内,一些佛寺門口專門挂有注重穿着的告示牌警示國外遊客。在進入佛殿時,一定要先脫鞋才能入内,穿鞋進入佛殿可能是對于南傳佛寺來說最大的冒犯。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一些規矩較為嚴格的佛教聖地,如仰光大金塔,甚至要求在進入大金塔廣場之前把鞋子襪子全部脫掉,方可入内。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南傳佛教寺廟(除非個别用作博物館的或者極為神聖的寺廟)一般都允許遊客在佛殿内拍照,甚至僧侶也樂于與遊客合影,但禁忌是不能觸摸佛像。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這可能與東南亞宗教裡面遺存的萬物有靈論有關。從迷信的層面來說,東南亞人認為觸摸佛像可能會通靈,或者說可能會沾染上一些不好的東西;從文物保護的層面來說,即使佛像沒有被圍欄或者玻璃罩擋住,長期觸摸也是一種破壞,更關乎文明素質。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南傳佛寺一般沒有食堂,是以布施就成為了南傳佛教文化圈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習俗。在琅勃拉邦,黎明時分天還未亮或者蒙蒙亮時,寺院的鐘聲準時響起,這時披着金色的僧侶隊伍緩緩走來,接受居民布施的晨飯。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一般來說,布施給僧侶的食物是吃不完的,是以他們會轉而分發給在路邊等待的,吃不起飯的窮苦小孩,實際上這是一種由民間主導的生活物資再配置設定。也正因為南傳佛教樂于布施的傳統,我們在寮國的城市中幾乎見不到乞丐的存在。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在傍晚時分,南傳佛寺一般會舉行晚課,即吟誦佛經作為一天的修行之中,在這之後,佛殿就會關閉,僧侶也各自回到各自的僧舍當中。即使聽不懂任何當地語言,在神聖的佛殿中聽一次誦經,也是對心靈的一次洗滌,白天因遊玩而感到疲憊地身心在此刻得到了放松。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景谷南傳佛寺戒堂的法陣

在一些特定的佛教節日(如潑水節),僧侶們會在佛殿或法堂中講經說法。在雲南和泰國的南傳佛寺中常見的戒堂,一般也會在節日時啟用,僧侶們在此誦經,一般不允許普通人靠近或入内。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南傳佛教的供養佛像方式也與我們有所差别。在進入南傳佛寺參觀時,我們能可以發現這裡的人們很少在寺廟中燒香,更沒有以燒香來祈福的傳統,取而代之的是以鮮花供佛。鮮花的選擇與擺放也頗有講究,如寮國會将芭蕉葉做成塔的形狀,在頂端插有萬壽菊,做成小巧精美的“花塔”;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更大一些的,會将鮮花、芭蕉葉、蠟條、水果等堆砌成一個奢華版花塔,用于供佛。相比于燃香,這樣的供佛方式顯然對于環境更加友好。

如何正确參觀一座南傳佛教寺院?

總而言之,隻要在參觀是尊重當地習俗,南傳佛教寺廟基本都是對遊客十分友好的。筆者希望這篇指南能夠幫助大家跨越文化隔閡,為大家日後參觀南傳佛寺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

作者:鴻慈永祜,來源:追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