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常情況下的移動權重平均算法
什麼叫移動權重平均法?
百度上的解釋:移動權重平均法是指以每次進貨的成本加上原有庫存存貨的成本,除以每次進貨數量與原有庫存存貨的數量之和,
據以計算權重平均機關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這隻能說是正常使用情況下的(或者說書面上理想情況下的)移動權重平均算法。
這種算法是建立在先進貨(有了庫存成本),後銷售的條件上才能計算。
什麼叫非正常情況?
因為有“先賣後進”的現象存在。商品沒有進貨,就要銷售。這時,商品資料不完善(商品隻有售價,沒有進價,沒有庫存數量),商品就要售賣。
商品每銷售一個就減少一個庫存數量,因為沒有進貨,是以商品的庫存數量會出現“負庫存”。
銷售的時候不知道銷售成本價。
非正常情況下如何計算商品的移動權重平均價(以下簡稱平均價)?
要分3種情況:
1)當商品的原平均價=0,商品的平均價=本次進貨成本價
2)當商品的原平均價為NULL(商品未初始化過,故平均價為NULL),商品的平均價=本次進貨成本價
3)當商品的原平均價>0,(原平均價*庫存數量+本次進貨成本)/(庫存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庫存數量=原庫存數量+本次進貨數量
庫存成本=平均價*庫存數量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hnxxcxg/p/800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