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閱讀技巧和學術道德規範
Note:學術規範和寫作3000字小論文
1、摘要
當我們成為研究所學生時,這就意味着我們已經踏入學術圈,自己既是讀者也是作者。但是對于初出茅廬的我們來說,要想寫出一篇屬于自己的文章,真正地在學術圈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應該具備一些文獻閱讀技巧,一定的學術寫作規範,以及遵循學術圈内道德規則。接下來本文将以文獻閱讀和學術道德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而其中對于學術寫作這一子產品,我會穿插在文獻閱讀中來講。
2、引言
文獻閱讀對于進階研究者來說,那可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他們可以通過閱讀摘要,前言和結論給一篇文章打個總體印象分,接着根據自己的印象分去論文中尋找能夠支援自己主觀判斷的依據,決定這篇文章是否有接着看下去的必要,但是對于我們這些剛進入這個領域的小牛犢來說,往往不具備那麼熟練的判斷力。一開始為了避坑,我們隻能通過篩選高影響因子的論文進行閱讀,但是這會出現論文發表和論文下載下傳的時間差問題,如果要想比别人更快找到最新優質論文,單看這個名額顯然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文獻快速閱讀和文獻篩選的能力,這個方面我會在第三部分着重分析。
文獻閱讀是學術寫作前期必備工作,如果沒有一定量的文獻積累,就不能寫出高品質的論文。是以要想學會學術寫作,就得學會如何看文獻,學會看别人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寫出具有自己獨到觀點的文章的,這樣我們才能照葫蘆畫瓢,找到現有研究的突破口,寫出屬于自己的文章,這也是我為什麼把學術寫作放在文獻閱讀這一塊的原因。
第四部分我會着重分析近幾年國内屢見不鮮的學術不端,學術腐敗背後産生的主客觀原因,以及其産生的危害,并列舉國内近年出現的學術不端事件,希望能給想要在學術上非法走捷徑的學者敲個警鐘,也希望國家制定嚴格的學術管理制度,獎懲分明,加大力度嚴懲學術不端者,為國内營造一個良性的學術競争氛圍。
3、文獻閱讀
對于一篇論文的篇章結構,主要分為題目、摘要、前言、文獻綜述(相關工作)、正文、實驗結果和結論五個部分。對于每個部分,我們并非用同樣的注意力,毫無取舍地去關注它們,因為對于一篇論文,它的核心内容不外乎就是作者的研究内容,研究結果和結論,當我們讀完一篇文獻,最終能把它作為自己論文引用的一部分的,不外乎就是文獻中作者給出的結論,至于如何在結論上進行再加工,我們會在這一章節做出介紹。文獻的作者為了恰到好處地論證自己研究内容的合理性,他會在除正文和結論之外的部分充分給出自己的理論依據,友善讓我們讀者信服他的研究思路和結論,是以對于論文的各個部分,我們應該有各自的閱讀要求。接下來我會借助《會讀才會寫-導向論文寫作的文獻閱讀技巧》這本書,按四個部分進行分析。
3.1 一些術語的使用
接下來我會列舉出幾個常用的閱讀密碼(見表1)和閱讀政策(見表2),一方面友善我接下來的分析,另一方面友善我們之後在閱讀文獻時,時刻提醒自己要帶着問題去讀某些章節,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不是在茫茫文字中忘記了自己的閱讀目的。
表1:閱讀密碼
密碼在文中的位置 | 密碼縮寫 | 名稱 |
---|---|---|
前言 | WTD | 他們要做什麼 (What They Do) |
文獻綜述 | SPL | 現有文獻綜述 ( Summary of Previous Literature) |
文獻綜述 | CPL | 現有文獻批評 ( Critique of Previous Literature) |
文獻綜述 | GAP | 空白 (Gap) |
文獻綜述 | RAT | 理論依據 (Rationale) |
研究結果/ 讨論 | ROF | 研究結果 ( Results of Findings) |
結論 | WTDL | 他們做了什麼 (What They Did) |
結論 | RFW | 對 未 來 研 究 的 建 議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Works) |
表1:閱讀政策
密碼縮寫 | 名稱 |
---|---|
POC | 批評點(Point of Critique) |
MOP | 明顯的遺漏點( Missed Obvious Point) |
RPP | 待探讨的相關問題 ( Relevant Point to Pursue) |
WIL | 能否 (Will) |
3.2文獻的篩選
我們一般可以通過摘要,前言和結論來粗略判斷我們是否有必要繼續讀這篇文章。
摘要作為論文的開頭,它的格局決定了文章的深度。我們可以通過摘要判斷文章與自己所研究課題的相關性。一個完整的摘要需要涉及這些内容:1)研究背景;2)現有文獻綜述;3)現有文獻批評,即存在的研究空白;4)作者做了些什麼;5)得出什麼結論;6)給我們什麼啟示。
對于一篇論文,如果假設文獻綜述,資料方法,研究結果是一道大餐的話,那麼前言是一道開胃菜,為作者要在文章中介紹自己所做的工作設計一個合理的邏輯行進路線。前言少則兩段,多則四段。前言一般的分析思路如下:1)總結現有文獻綜述(SPL);2)批評現有文獻綜述(CPL);3)找到空白(GAP);4)給出自己理論依據(RAT);5)引出作者幹了些什麼(WTD) 。而前言的最基本要素就是”作者幹了什麼”。
在結論部分,作者給出了自己的研究發現(ROF),我們可以通過結論判斷是否能将該結論應用在自己的論文中。
通常在一篇論文中,作者會在摘要,前言,結論反複強調自己幹了些什麼(WTD),在摘要,研究結果,結論部分反複強調自己的研究發現(ROF)。
3.3資料方法和文獻綜述的閱讀
資料方法部分在論文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展現了作者在實驗研究過程中的嚴謹性。
工科類的研究是定量的研究,要以圖表資料作為支撐,這樣才有說服力,是以在度量名額上,注意以下原則:自變量和因變量是如何度量的;這些度量名額是否準确反映了想要度量的概念。如果在資料分析研究中,作者隻用了一個資料集作為支撐,或者隻用了一個名額資料,或者沒有控制變量,我們就可以對作者的度量名額提出自己的質疑。
文獻綜述的行文邏輯因學科不同各有差異,在計算機領域,文獻綜述一般歸于前言那一塊,而單純的,不加批判的文獻綜述被歸納于相關工作中,目的是為了銜接論文的後續工作。但是在有些時候,帶批判的文獻綜述也可以成為獨立的一塊,目的是為了批判現有文獻綜述的缺陷,凸顯知識空白,并給出自己3~5條理論依據,證明自己接下來所做的研究工作是有一定意義的。在閱讀時一定要抓住轉折詞後面的内容,那是作者對現有文獻的批判。
在文獻綜述中,我們可以将引用了解為學術圈中無形的貨币,是對别人論文的一種肯定,
但是我們最忌違的是單純用時間方式羅列前人的文獻,一是沒有對前人文獻進行提煉濃縮,二是羅列的各個文獻之間缺乏邏輯性,缺乏一定的歸類。
如果我們對摘要,前言,結論有一定的把握,對資料方法和文獻綜述有一定的了解之後,我們就可以去了解作者究竟幹了些什麼了。
在這裡有個小建議,我們可以發揮自己批判性思維,利用批判性閱讀技巧,分析論文中是否存在批評點(POC),是否存在遺漏點(MOC),待探讨的問題(RPP)有哪些,這樣子我們的閱讀才會有收獲。
3.4 文獻整理
在文獻整理過程中,我們要學會如何将别人的ROF轉化成自己的SPL。對于我們所看的論文,他們的研究已成為過去時,我們可以直接在論文中引用他們的結論,避免重新造輪子,在開源世界裡,這種現象不僅在學術圈裡很普遍,在應用圈裡也是這麼一回事,不要認為是丢人的事情。
接着,我們要學會總結(SPL),批評(CPL),辨識缺陷(GAP),和培育批評點(POC),積極主動對文本進行批判,對文獻做出自己獨有的貢獻。
假設我們手頭上有30篇論文,我們需要對每篇論文的哪些内容進行整理和濃縮呢?以下是論文整理的四個步驟:
1,閱讀30篇文章的ROF,發現共同點(比如用一兩個詞歸納段落主題),并将其作為自己論文的SPL
2,批評的切入點:閱讀30篇文章的GAP,總結這些GAP有哪些模式,提出自己的POC,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來培育和精煉。
3,仔細閱讀30篇文章的CPL,總結将SPL轉化成CPL有什麼共同之處。
4,看30篇論文的未來建議。
4、學術不端
根據百度百科,學術不端行為是指違反學術規範、學術道德的行為,國際上一般用來指捏造資料、篡改資料和剽竊三種行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學術成果、僞造學術履曆等行為也可包括進去。
學術不端的主觀原因分析:1)為了科研經費,急功近利;2)實驗出不來結果的焦慮情緒;3)來自同行的競争,科研壓力大。
學術不端的客觀原因分析:1)高校包庇這種學術不端行為; 2)國家制度打擊學術不端的力度不夠; 3)國内學術圈内卷嚴重,圈内的學者互相競争。
根據百度百科,學術不端的危害如下:
1)學術不端行為敗壞科學界的聲譽,阻礙科學進步。學術的意義是求真,探求真理本來應該是每個學者的崇高職責,誠實也應該是治學的最基本的态度。人類的活動很難找出還有哪一種像學術這樣強調真實,學者也因之受到公衆的敬仰,甚至被視為社會的良心。如果科學界的聲譽由于學術不端行為的頻發而受到嚴重損害,敗壞了科學研究在公衆心目中的形象,那麼必然會阻礙科學的進步,因為做科學研究是需要全社會的支援的,需要有科研資金的提供,需要有一個比較好的科研環境的。沒有了這些因素,科學就很難發展。
2)學術不端行為也直接損害了公共利益。科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在使用國家資金,學術造假就是在浪費納稅人的錢。有的學術造假是和經濟腐敗相勾結的,是為了推銷假藥、假産品的,那麼就是在騙消費者的錢,危害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3)學術不端行為違反學術規範,在科研資源、學術地位方面造成不正當競争。如果靠剽竊、捏造資料、捏造學術履曆就能制造出學術成果、獲得學術聲譽、占據比較高的學術地位,那麼腳踏實地認認真真搞科研的人,是競争不過造假者的。而且學術造假還對同行造成了誤導。如果有人相信了虛假的學術成果,試圖在其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研究,必然是浪費了時間、資金和精力,甚至影響到學位的獲得和職務的升遷。受造假者最直接危害的往往是同一實驗室、同一研究領域的人。
最近國内出現了幾起科研作假的事件,竟然把臉丢到了國外。在2020.5.20日, Elisabeth Bik博士所質疑的8篇國内論文中存在資料造假問題。這8篇論文的作者分别來自不同的醫院,論文中采用的癌症總類,蛋白表達均不相同,但最終的資料分析圖表結果卻幾乎完全相同。這8篇論文涉及國内多家知名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蘇州醫院、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漳州醫院、中國醫科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國醫科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醫院、齊魯醫院、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國内出現的集體造假事件,無疑在國際上給中國科研抹黑,敗壞了我國科研的聲譽。
5、結束語
對于初入學術圈的我們,我們不僅要掌握必要的文獻閱讀能力和學術寫作能力,把文獻閱讀和寫作作為自己研究所學生生活的家常便飯,還要樹立學術道德規範,嚴于律己,摒棄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堅決不做捏造資料、篡改資料和剽竊他人成果的不道德行為,為營造我國良好學術氛圍盡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