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中新課标教材:四省營銷 端倪初露

高中新課标教材:四省營銷 端倪初露

2004-09-28 16:41:05 記者:王東

2004年暑期,高中新課标教材的首次推廣工作在山東、廣東、甯夏、海南四省區的實驗區展開。經過推廣,四省區的120萬名高中一年級學生開始使用新課标教材,而他們的老師也開始将新課标的教育理念展現在新的教學方法當中。

   高中階段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而高中段的學生隻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1/3,是以很多适用于國小和國中新課标教材的管理辦法就不适用于高中新課标教材的推廣。而今年的四省新課标教材選用工作,也展現着不同于以往的特色:國家教育部明文規定禁止出版社與地市級教委直接接觸,改由各省區教育廳統一組織新課标教材推薦會。具體到各省區情況又有所不同,山東省教育廳按照學科組織教材推薦會,讓教材的主編來講解教材的體例和使用,由省内專家打分;甯夏和海南由于高中段學生人數較少,而由相關教育管理部門為每個科目選出兩個版本,向實驗區學校推薦;廣東省則沒有開推薦會,直接要求出版社将教材寄過去,在標明之後再要求出版社對相關地區教師進行教育訓練。

   各出版社基本上配合國家教育部門的規定,并且按照自己以往的經驗和具體情況有重點地做了教材展示和教師教育訓練工作。江蘇教育出版社今年有5種高中教材通過了國家審定,據該社副總編王瑞書介紹,社内的主要上司和教材編輯從6月份開始到四省實驗區進行相關工作,除了要進行新教材的展示之外,還要負責對使用蘇教版教材地區的老師進行教學教育訓練,講解新課标;同時,他們也承擔着對當地義務教育教材使用的回訪工作,由于有以前義務教育教材的推廣經驗,高中新課标教材的推廣相對簡單很多。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通過審定的是《數學》和《英語》的必修部分,作為主科教材的出版社,他們對此次教材推廣工作還是比較重視的,派出出版社市場營銷部和教材編寫組的主編、副主編,到廣東、山東和甯夏進行了教師教育訓練和教材展示,其中還特意對學生人數比較多的山東濰坊地區單獨進行了一次展示。國文出版社雖然隻有一種《國文》教材,但由于是主要科目,是以也組織了出版社教材主編、編輯、專家在山東、廣東和甯夏進行了教材展示和教育訓練。

   相對來說,副科教材由于版本比較少,競争不激烈,是以出版高中副科新課标教材的出版社在這方面的投入較少。通過審定的《音樂》教材有三個版本(人民音樂版、湖南出版集團版和廣東花城版),人民音樂社教育編輯室主任郭秀芬認為,該社高中《音樂》教材占有絕對優勢,是以他們并沒有派人去實驗區展示教材,而隻是将教材寄過去由當地專家和教師自行選擇,從選用的結果來看,四個省的絕大部分地區都采用了該社的教材。據了解,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新課标《體育》和《資訊技術》教材,在山東的用量大約是40多萬,廣東有10萬,在甯夏和海南也有1萬左右,而他們所采取的方式是通過地區的代理确定教材使用數字,然後直接向選用地區派教材主編和編輯,對老師進行教育訓練。

   據相關人士介紹,此次進入高中新課标教材四省推廣的新教材有54個版本,但是從推廣結果來看,每個省所使用的教材版本都沒有超過20個,而且多版本主要展現在一些副科上,在國文、數學、外語等主要科目上出現了人教版等少數幾家教材占主導地位的局面,那些在義務教育階段成為主流教材的新課标教材繼續在高中階段擔當着主流的角色;與此同時,那些有自己地方版新課标教材的地區,地方版教材在某些科目中同人教版教材平分秋色。

   在四個省區中,廣東省高中新課标教材的主發機關是省新華書店和廣東教育書店,其中前者承擔了10個主要科目中4個科目教材的發行工作,據其教材發行中心經理張幕詩介紹,總的來說,人教版教材的使用比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廣東地方版教材。海南省新華書店教材發行中心經理李士蘭則說,今年該省使用了13個科目的新教材,在國文、數學、化學、生物等科目中,人教版都占了很大的份額,在教材征訂目錄上一般都有兩個版本供學校選用,使用情況也大體持平,據介紹這是省教育廳為促進各種版本的使用而采取的一種做法。同樣的,在使用了14家出版社高中新課标教材的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教版教材同樣占到60%以上,而北師大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等的教材也都有一定的用量。

   此次高中新課标教材推廣工作的重點是學生人數最多的廣東省和山東省,在這兩個省的主要科目當中,基本上是地方版和人教版平分天下、而且地方版的份額還要更大。廣東省有21個地市,有17個地市選用廣東教育出版社的《國文》和《實體》教材,占84%,人教版《國文》在3個地市使用;山東省有17個地市,有9個地市選用了山東人民社的《國文》,15個地市選用了山東科技社的《化學》。再看高中《數學》,由于地方出版社沒有數學教材,廣東省目前所使用的3個版本中,人教版《數學A》的使用數量占總數量的約2/3,然後主要是北師大版和蘇教版。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業内人士認為其背後的原因是複雜的,并不能将其簡單地歸結為地方保護主義。我們應該看到高中的新課程改革由于牽涉到聯考,是以受到的阻力是比在義務教育階段要來得巨大的,而為了盡量減少課改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學校會傾向于選擇老牌社的教材;此外,從2001年開始一批出版社先後開始投入到義務教育階段新課标教材的編寫與出版工作中來,而經過4年時間的積累,有的教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比如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實體》、嶽麓書社的《曆史》、中國地圖出版社的《地理》等教材逐漸從衆多版本中脫穎而出,在廣大師生中享有很高的美譽度,是以這些版本在高中也順理成章地得到了學校的接納。

   筆者還從多家出版社那裡了解到,在進行新教材教師教育訓練的過程中,老師們最大的疑問并不是教材該怎麼用,而是在三年以後的聯考中如何展現新課改的精神,而這也成為制約新課标教材在高中進一步推廣使用的最大障礙。

   北師大社在進行《數學》教材教師教育訓練中,發現雖然選修部分的增加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組織教學會議等形式,都能将這些問題一 一克 服,而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數學》教材中的選修部分和注重探索、研究的教學結果如何能夠通過聯考得到很好的檢測。而國文社在教育訓練過程中也遇到了相同的問題:怎樣在一張試卷上展現出那麼多的選修課?傳統國文教育所受诟病最多,是以新課智語文教材的編寫大多都并沒有按照現行聯考的思路來做,而是進行了比較大膽的改革——新的教材分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必修部分有5個子產品,學生在高一和高二的前1/4個學期即可修完必修部分,而剩下的高二3/4學期和整個高三則都用來進行選修部分的學習。這樣的改變必然要求聯考中能夠展現出學生選修課的成果,而由于目前《國文》教材版本衆多,命題機關要在一張卷子上展現出那麼多的想法,顯然難度很大,不解決這個問題,高中的新國文教育就始終不能得到很好的實施。

   《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中有對于學生技術教育的要求,而這種要求主要展現在《資訊技術》和《通用技術》兩門課的設立上,其中《通用技術》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在四省區新教材中占據15%左右份額的蘇教社,也推出了自己的《通用技術》新課标教材,王瑞書認為該社的這本教材在各種版本中是有很大優勢的。而山東省實驗區的一位教學研究員介紹,這門課在山東高中一年級的開沒情況卻不太理想,但并非師資力量的問題。在他看來,山東省的大部分高中教師無論是學曆還是綜合素質都很高,要從中挑選合格的《通用技術》課教師并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出自兩個方面:第一是政策配合不夠,主要是聯考政策。由于《通用技術》目前還無法展現在聯考試卷上,很多高中便對這門課的開設采取觀望态度,希望等聯考政策明朗化之後才有行動,是以拖延了這門課的開展。第二是地方教育和學校主管部門的重視不足。這門課的開設需要比較大的投入,同時需要從骨幹教師中抽調一部分力量來從事該方面教學,如果主管部門不能将其重視起來,課程的配套工作就如同紙上談兵。并有可能對以後新課改的進一步開展産生消極影響。(注:文中資料由受訪書店和出版社提供。)

摘自:《中國圖書商報》2004-09-24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