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神宗-趙顼

作者:雲舒1971
北宋神宗-趙顼

宋神宗趙顼畫像

趙顼,原名趙仲針,為北宋王朝第六任皇帝,是北宋英宗趙曙的長子,生母為宣仁聖烈高皇後。

北宋仁宗慶曆八年(戊子,1048年)四月初十,趙顼于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出生。

同年八月,北宋仁宗趙祯為之賜名趙仲針,不久授為率府副率,曆3次升遷至右千牛衛将軍。幼時的趙顼便知‘祖宗志吞幽,薊、靈武,而數敗兵’,立志‘雪數世之恥’;長至10餘歲,就有‘慨然興大有為之志,思欲問西北二境罪’。

北宋仁宗嘉佑八年(癸卯,1063年),趙顼與父親趙曙一同入居慶甯宮。其間,曾夢一神人捧着他登天。

同年三月,北宋仁宗趙祯駕崩,其父趙曙繼位,是為北宋英宗,趙顼授為安州觀察使,封光國公。

五月,趙顼受經于東宮。史書記載,趙顼相貌不凡,舉止皆與常人不一,天性好學,每每請教學問都會直至日落,忘記進膳,其父見之,常遣内侍阻止。趙顼對待衣冠、禮節十分注重,即使炎熱時節亦不曾用扇。侍講王陶進入宮内,趙顼率弟趙颢向之參拜,可見其對師傅的敬重。

九月,18歲的趙顼加封忠武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晉封淮陽郡王,更名趙顼。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年),進封颍王。

北宋神宗-趙顼

北宋英宗治平三年(丙午,1066年)三月,納故相向敏中的孫女為夫人。

同年十月,其父宋英宗趙曙病重,趙顼按照仁宗時期舊制,請求兩日一至迩英閣講讀,以安朝廷百官之心。

十二月,趙顼被立為皇太子。其在東宮讀書之時,十分崇尚法家學說,尤喜韓非子,于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其理财治國思想非常贊賞。

北宋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067年)正月,北宋英宗趙曙駕崩,20歲的趙顼繼承皇位,是為北宋神宗,并于次年改元‘熙甯’,大赦天下,遣馮行己向遼告哀,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皇後高氏為皇太後,以宰相韓琦為山陵使。

同年,北宋殿中侍禦史蔣之奇、禦史中丞彭思家,氣惱‘濮議’之敗,誣陷攻擊歐陽修與其甥女通奸。

十二月,21歲的西夏毅宗李諒祚薨,其7歲的兒子李秉常嗣位,是為西夏惠宗。李諒祚的皇後梁氏被尊為皇太後,并且攝政,以弟梁乙埋為國相。時值,梁氏家族為了争取黨項貴族的支援,一改李諒祚時期的漢禮,恢複蕃禮,以此籠絡。

這一年,西夏将嵬名山率部降宋,北宋知青澗城(今陝西清澗)種谔以兵迎之,築綏州(今陝西綏德)城。西夏大怒,誘殺北宋保安軍(今陝西志丹)知軍楊定報複。

北宋神宗熙甯元年、遼道宗鹹雍四年、西夏惠宗乾道元年(戊申,1068年),北宋朝廷貶種谔,安置(湖北)随州。

同年四月,王安石入京受命,宋神宗趙顼召之進宮,聽取有關政治軍事、财政經濟上的改革謀略,深感此人是能與自己成就大業之人。

北宋神宗熙甯二年、遼道宗鹹雍五年、西夏惠宗乾道二年(己酉,1069年)二月,宋神宗趙顼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要負責變法,同時調整人事安排,組成新的執政班子。變法措施大概分三個部分: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取士之法。然而,新法一出台,即招朝野指責謾罵,不僅從内容效益上對新法進行非難,且在思想道德上大肆指責,宣稱王安石‘變祖宗法度’,‘以富國強兵之術,啟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舊學’,‘尚法令則稱商鞅,言财利則背孟轲,鄙老成為因循,棄公論為流俗’。面對朝議紛紛,王安石不為所動,提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口号。宋神宗趙顼對變法表示支援,主張道德功名并重,反對守舊派空言道德,卻在政治上無所作為。兩派争議當中,宋神宗趙顼先後罷退一批對變法持否定意見的官員,

同年七月,西夏梁太後假借惠宗李秉常之名義,上表北宋朝廷,請求恢複西夏蕃儀,得到準許。

北宋神宗熙甯三年、遼道宗鹹雍六年、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元年(庚戌,1070年),宋神宗趙顼擢王安石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于是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均輸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等新法先後得以頒行,由是變法進入高潮。

時值,為了及時有效地制定推行新法,宋神宗趙顼特命設定三司條例司(戶部、度支、鹽鐵)的專門機構,由王安石、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在此機構之中,宋神宗聽從王安石舉薦,起用呂惠卿、章惇、蔡确、曾布、呂嘉問、沈括、薛向等一批新人。但是,新法雖然得到皇帝鼎力支援,實施起來舉步維艱。由于新法多方面觸犯享有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改革從一開始就遭到強烈反對。這股反對力量得到太皇太後、皇太後、神宗皇後的支援。加之新法本身存在很多缺陷,以緻一些正直大臣亦站出反對,就連蘇轍、韓琦、司馬光亦在反對之列。

同年八月,西夏梁太後親自點集30萬兵馬,攜帶百日幹糧,掠奪北宋沿邊,大舉進攻大順城。時值,其後軍屯駐榆林,距離北宋慶州(今甘肅慶陽)40餘裡,并用修築鬧訛堡;北宋慶州知州李複圭遣将出擊,結果大敗而還。後因吐蕃首領董氈乘虛率兵攻入西夏西境,迫使梁乙埋匆忙撤軍。

北宋神宗-趙顼

北宋神宗熙甯四年、遼道宗鹹雍七年、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二年(辛亥,1071年),北宋朝廷續頒貢舉法,罷詩賦、明經諸科,以經義論策試進士。時值,山陰(今浙江紹興)知縣陳舜俞拒發青苗錢,(河南)長葛知縣樂京、湖陽(今河南唐河)知縣劉蒙,拒行免役法,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知縣姜潛榜青苗法于衙門,無人敢至。

同年,監官告院蘇轼、開封知府韓維、禦史中丞楊繪,因為上書攻擊新法,均貶為地方官。

這一年,西夏攻陷北宋撫甯城(今陝西米脂西)。

北宋神宗熙甯五年、遼道宗鹹雍八年、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三年(壬子,1072年)三月,北宋朝廷續頒市易法、保馬法。司天監靈台郎尤瑛、判汝州富弼、監察禦史張商英,因為上書攻擊新法,均貶為地方官。

北宋神宗熙甯六年、遼道宗鹹雍九年、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四年(癸醜,1073年),北宋樞密使文彥博因為攻擊新法,亦貶為地方官。

同年,北宋洮河路安撫使王韶擊吐蕃,築武勝城,定名熙州(今甘肅臨洮)。

北宋神宗-趙顼

北宋神宗熙甯七年、遼道宗鹹雍十年、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五年(甲寅,1074年),吐蕃酋長木征攻陷北宋河州(今甘肅臨夏),王韶時方入朝,遂還擊之,木征敗走,由是岷(今甘肅岷縣)、宕(今甘肅宕縣)、洮(今甘肅臨潭)、疊(今青海選部)4州皆降于宋,招撫羌蕃30餘萬,辟地2000餘裡,皆200年來淪喪之地。

同年四月,苟且自私之土盤結甚固,時謂‘舊黨’,複蠱惑太皇太後曹氏、皇太後高氏,屢告宋神宗趙顼:“祖宗法度不可輕改,王安石亂天下。”王安石心不自安,乞請罷相。宋神宗趙顼不得已,貶其為江甯(今江蘇南京)知府。

這一年,北宋久旱,監安上門鄭俠進‘流民圖’。

北宋神宗-趙顼

耶律洪基與蕭觀音畫像

北宋神宗熙甯八年、遼道宗太康元年、西夏惠宗大安元年(乙卯,1075年)二月,宋神宗趙顼複以王安石為觀文殿大學士、同平章事。于是,王安石撰寫《三經新義》,頒布學官。然而,宋神宗趙顼已不似早先那般言聽計從,有時甚至不重視其意見,王安石慨歎:“天下事像煮湯,下一把火,接着又潑一勺水,哪會有燒開的時候?”力不從心之下,加之身體患疾,屢屢請求去職。

同年,交趾(今越南河内)攻北宋,陷欽(今廣西欽州)、廉(今廣西合浦)二州。

這一年,遼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擅政,深惡懿德皇後蕭觀音,誣其與伶人趙惟一通奸。于是,趙惟一下獄,加釘灼諸酷刑,被迫誣服,蕭觀音缢死,史稱‘十香詞’冤案。

北宋神宗-趙顼

北宋神宗熙甯九年、遼道宗太康二年、西夏惠宗大安二年(丙辰,1076年)正月,西夏惠宗李秉常16歲,開始親自理政,實權仍然掌控在梁太後與梁乙埋手中。時值,李秉常喜好漢族儒家文化,在與北宋作戰中俘虜不少漢人文士,常向他們請教宋朝禮儀。

同年六月,王安石的愛子王雱壯年而卒,悲痛欲絕之下,精神受到刺激,無法集中精力過問政事。

十月,宋神宗趙顼免去王安石的相位,出判江甯府。王安石兩次為相,前後共計6年,變法圖強,有功于國,舊黨恨之入骨。

這一年,交趾攻陷北宋邕州(今廣西南甯),屠城,殺58000人。北宋宣徽南院使郭逵擊之,戰于富良江,斬殺交趾太子李洪真,交趾王李乾德遣人奉表赴軍門降,自是與中國不再有争戰。

北宋神宗熙甯十年、遼道宗太康三年、西夏惠宗大安三年(丁巳,1077年),遼耶律乙辛又誣太子耶律濬與北院宣徽使耶律撻不也等謀反,遼道宗耶律洪基親自過問,耶律撻不也等身荷重械,繩系其頸,不能出氣,不堪其酷,惟求速死,悉誣服,遂廢耶律濬為平民,囚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同年,耶律乙辛遣人暗殺太子,謊稱太子病亡。耶律洪基召見太子之妻,耶律乙辛又将之滅口。時值,一位李姓婦女進獻‘挾谷歌’,耶律洪基聽之有感,遂将太子的子女接入宮中。

北宋神宗元豐元年、遼道宗太康四年、西夏惠宗大安四年(戊午,1078年),宋神宗趙顼封王安石為舒國公。時值,宋神宗自幕後走至前台,親自主持變法,然變法依舊伴随着反對之聲。失去王安石這個左膀右臂,獨自面臨巨大壓力的宋神宗十分惱火,決定實行更為強硬的手段,以推新法。

北宋神宗-趙顼

北宋神宗元豐二年、遼道宗太康五年、西夏惠宗大安五年(己未,1079年),北宋禦史中丞李定,誣(浙江)湖州知州蘇轼作詩诽謗朝廷、诋讪君父,以蘇轼所寫詩句,斷章取義彈駭之:“陛下發錢以濟貧民,則曰:‘嬴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課試群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知無術。’陛下興修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陛下慎謹鹽禁,則曰:‘豈是聞诏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應口所言,無一不作為底謗為主。”蘇轼于是下獄,尋釋之,貶為(湖北)黃州團練副使。

同年七月,遼耶律乙辛又欲謀害皇孫耶律延禧,遼道宗耶律洪基接納大臣提議,命皇孫随同自己前往秋獵,以緻圖謀落空。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遼道宗太康六年、西夏惠宗大安六年(庚申,1080年)正月,西夏惠宗李秉常下诏恢複漢禮。

同年,宋神宗趙顼改封王安石為荊國公。

北宋神宗元豐四年、遼道宗太康七年、西夏惠宗大安七年(辛酉,1081年)四月,西夏将軍李清聲稱惠宗李秉常以河南地歸北宋,梁太後聞知,斬殺李清,囚禁惠宗李秉常于距興慶府宮(今甯夏銀川)5裡之地的木砦,并遣梁乙埋、罔萌訛等聚集兵馬,控制河梁要道,斷絕都城與外界的聯系。然而,西夏惠宗李秉常被囚消息還是傳出,西夏上下震驚,皇族親黨、各地部族首領紛紛擁兵固守所屬城池堡寨,與梁氏母黨進行對抗,梁乙埋多次派遣親信手持銀牌招谕,無人聽命。

同年五月,西夏保泰監軍司統軍吐蕃族禹藏花麻,一向就對諸梁專權不滿,遂以西夏國主失位為由,向北宋熙州發文照會,聲稱‘西夏皇帝和太後母子不和,太後殺死皇帝重臣,以緻舉國洶洶,如果此時發兵來讨,西夏定會舉國響應。’

時值,針對西夏内亂,北宋朝廷有主戰與反戰兩派:主戰派以鄜延路總管種谔為代表,他在上疏中稱:“西夏發生内亂,我們應當興師問罪,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反戰派則以知樞密院孫固、知谏院滕元發等為代表,所持理由是‘興兵讨伐容易,解決問題困難,得倡對西夏采取從政治上分裂其疆土的政策。’最終,反戰派的主張遭到宋神宗趙顼拒絕。

六月,宋神宗趙顼部署近50萬大軍,兵分五路攻伐西夏,卻無統帥。宦官泾河經制李憲出(甘肅)蘭州,鄜延經略副使種谔出綏州(今陝西綏德),環慶經略使高遵裕出慶州(今甘肅慶陽),泾原經略副使劉昌祚出泾州(今甘肅泾川),宦官王中正出麟州(今陝西神木)。諸道勢如破竹,圍困西夏靈州(今甯夏靈武),既無攻城器械,李憲又不至。時值,西夏堅壁清野,決黃河灌宋營;宋軍大潰,死20餘萬,舉國震動。當時随軍出征的一位官員寫下《西征詩》,真實的記錄了靈州城下慘狀:青崗峽裡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白骨似沙沙似雪,憑君莫上望鄉台。

靈州之役敗報傳來,宋神宗正值就寝,起床之後,繞着床榻疾走,整夜沒有睡卧,以緻患上疾病。

這一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察覺耶律乙辛之前所做所為,廢黜其官職以及黨羽。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遼道宗太康八年、西夏惠宗大安八年(壬戌,1082年),北宋改官制、正官名,中書省取旨,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悉仿唐法。

同年七月,宋神宗采納給事中徐禧提議,于故銀州(今陝西榆林南)西25裡處的橫山要沖築永樂城,欲以此處為根據地,進逼西夏興慶府。

九月,永樂城剛剛建好,西夏傾國而至,永樂城陷,北宋士卒役夫20餘萬全沒,西夏躍兵(陝西)米脂城下而還,計去年靈州之役,北宋軍士以及熟羌、義保(民兵),死者達60萬。戰報傳至汴京,宋神宗趙顼臨朝恸哭,為之不食,方知兵力不可信倚。

北宋神宗元豐六年、遼道宗太康九年、西夏惠宗大安九年(癸亥,1083年),西夏攻宋(甘肅)蘭州,不能克,引兵而去。

同年六月,西夏梁太後與梁乙埋等在衆議之下,雖讓西夏惠宗李秉常複位,依舊掌控大權。他們以惠宗名義遣使至北宋,上表稱臣納貢,以求重新得到北宋的‘歲賜’;同時又以索回西夏舊有疆土為由,繼續對北宋邊境進行騷擾、攻掠。

十月,遼道宗耶律洪基追封故太子耶律濬為昭懷太子,并以天子之禮将其改葬。不久,耶律乙辛企圖帶着私藏武器前往北宋避難,事洩被誅。

北宋神宗元豐七年、遼道宗太康十年、西夏惠宗大安十年(甲子,1084年),北宋端明殿學士司馬光編撰《資治通鑒》成,曆時19年。

同年,西夏再攻蘭、延(今陝西延安)二州,均不克。

北宋神宗元豐八年、遼道宗大安元年、西夏惠宗大安十一年(乙醜,1085年)正月,北宋神宗趙顼由于西夏戰事慘敗,精神受到打擊,王珪等奏請早日立儲。時值,宋神宗亦有不祥預感,遂将10歲的第6子趙傭,改名趙煦,立為皇太子,國家大事皆由皇太後高氏暫為處理。

同年二月,西夏國相梁乙埋卒,梁太後遂立梁乙埋之子梁乙逋為國相,梁氏姑侄繼續把持朝政。

三月,在位19年的北宋神宗趙顼駕崩,時年38歲,廟号神宗,谥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于永裕陵。

北宋神宗-趙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