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0餘載奉獻、巾帼不讓須眉……五位文博領域一線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

作者:央廣網

北京9月24日電(記者林夢曦)24日,中外中宣部召開會議,中外記者、五名文物博物館代表在現場圍繞"紮根文博遺産文明第一線"主題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回應社會關注。

40餘載奉獻、巾帼不讓須眉……五位文博領域一線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

會議現場圖(央視記者林夢曦)

"紅船"守護者——袁靜

40餘載奉獻、巾帼不讓須眉……五位文博領域一線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

袁靜,南湖革命紀念館副館長(攝影:林夢熙,中央電視台記者)

浙江省嘉興市,一個以小船聞名的城市,被稱為"黨母船"。南湖革命紀念館副館長袁靜,就是要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觀衆講述紅船的故事,傳播紅船的精神。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做過一個統計,在南湖的小片地區,行進3000多公裡,為群衆講述了黨的曆史1000多次,也為10萬多名黨員幹部诠釋了紅船的精神。袁靜用一組資料總結了他的工作。每天重複一個故事,袁靜從來不覺得無聊,反而覺得在這樣一個神聖光榮的崗位上,工作無比自豪。在今年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她向世界講述了"一場大派對,一艘船"的故事。

袁靜的故事讓全國各地的觀衆真正感受到了偉大的黨建精神、紅船精神、初心和使命的感受。同時,讓廣大年輕人了解愛黨的曆史,了解愛國主義的曆史,堅定不移地傾聽黨,追随黨。

逆行防疫文物守護者——方勤

40餘載奉獻、巾帼不讓須眉……五位文博領域一線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琴(攝影:央視記者林夢曦)

"在2020年武漢疫情期間,我作為策展人,和75位同僚,在館區呆了80多天,確定文物安全,并于當年6月14日重新向公衆開放。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琴說。在這80天裡,包括方琴在内的76人就餐并留在博物館内,24小時確定展館内文物的安全。

作為土生土長的武漢人,方勤對考古學的興趣始于家鄉盤龍城遺址,他果斷選擇了大學的考古專業。自畢業以來,他一直在遺産博物館領域工作,今年是第30個年頭。

在這30年裡,方欽先後主持了濮陽國家寺增國公墓、景山蘇家岚遺址等考古發掘工程,并依托新的考古成果,出版了《曾國史文化——從"左右文武"到"左右楚王",打造了一部"未知"的曾史。

40多年文物檢驗工作領軍人物——楊洪剛

40餘載奉獻、巾帼不讓須眉……五位文博領域一線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

楊洪剛,原陝西省西安市文物稽查隊隊長,西安市文物犯罪聯合執法辦公室副主任(央視記者林夢曦)

今年6月,時任陝西省西安市文物稽查組組長、西安市文物犯罪聯合執法辦公室副主任楊洪剛正式退休。"公平地說,我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保護文物。他用這樣一句話總結了自己40多年的工作,并得出了圓滿的結論。

40年來,楊洪剛查處文物行政違法案件510餘起,協助偵破文物刑事案件56件,追回文物19930件(群組),并配合有關部門在文物保護範圍内拆除了5萬多平方米的違章建築。

西安作為"十三代古都",是文物的主要省份。作為西安文物檢查組組長,楊洪剛建立了文物與公安聯合執法機制,實作了文物犯罪"無縫對接"。同時,還推進了秦金宇文物執法合作區聯合營運,加大了文物行政執法工作,特别是反文物犯罪工作的合作交流力度,随着文物發展工作拓展新思路。

西安擁有許多遺址,僅主城區就已達到200多平方公裡的保護區。野外文物的安全是楊洪剛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安大型遺址的特點是點數長,僅靠數量有限的在職人員,無法承擔如此繁重的文物保護任務。文物保護雖然是政府行為,但主體應該是全民的參與。是以,楊洪剛也率領班子,積極動員群衆參與文物保護工作,組建了内戰衛士隊伍。目前,西安擁有文物保護人員860餘人,在西安市各文物保護領域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圍巾不允許眉毛考古學家 - 雅尼

40餘載奉獻、巾帼不讓須眉……五位文博領域一線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

重慶文物考古研究所女子考古隊項目負責人嚴妮(圖檔來源:央視記者林夢曦)

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女子考古隊成立于2012年,是一支以女性專業實力為主體,涵蓋男性技術人員和保安人員的綜合性團隊。重慶文物考古研究所女子考古隊項目負責人倪倪自2012年以來一直站在野外的前線,用腳測量土地的山水。

雅尼與考古學的關系源于著名考古學家、科幻作家童恩正先生的一部小說《古峽霧》。當時,還在上高中的雅妮決定,她将來要做考古相關的工作。當天晚些時候,大專申請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後來到重慶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

"當我真正進入考古前線時,才發現考古并沒有想象到其中的浪漫和興奮,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去探索中華文明的輝煌過去,豐富中華文明的内涵。雅尼說。她的個人成長不僅是重慶大力保護文化遺産的縮影,也是中國文化自信逐漸釋放的見證。

在談到"為什麼要成立女性考古隊"的話題時,雅尼表示,從國際國内形勢來看,女性從事考古工作并不少見,而且能發揮女性一絲不苟、情感四射的特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僅從重慶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業結構來看,除了一線的女性考古學家數量外,在文物修複、科技考古、保護規劃設計等方面,才有一大批優秀的女性,正好能夠形成這樣一支互補、系統的團隊。

九年來,雅尼帶領球隊走向了一條又一條戰線。無論環境多麼艱難,他們總能樂觀地面對。這個團隊通過越來越多的實踐證明,女性也可以上司項目現場,成為項目的主體。他們并沒有迷失在男人的工作能力上。

王元林,國際文物交流實踐者

40餘載奉獻、巾帼不讓須眉……五位文博領域一線代表講述他們的故事

王元林,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圖檔來源:林夢曦,中央電視台記者)

中國文化遺産研究所國際合作中心研究員王元林,常年在考古文物保護一線工作,主要從事絲綢之路考古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并參與了肯亞和高棉的考古文物保護工作, 并負責烏茲别克斯坦和尼泊爾文物和古迹的保護和修複,以及部分管理。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近4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20多個國家開展了50多項考古工程,在蒙古、高棉、烏茲别克斯坦等國開展了10多項大型文物保護工程。王元林說,通過國外第一線具體工作,可以真正體會到文物工作在國際交流中是生動而具體的。不僅可以拉近距離,還可以與專家和當地人民加深友誼,進行專業技術交流,這是文物工作中交流的微妙、無聲的簡單力量。

談到下一個計劃,王元林表示,他将繼續從事東南亞文化考古學方面的工作,他已經為此工作了很多年。同時,要積極承載和培養青年才俊,繼續為人文交流和行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專業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