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曆:一看到有人辛苦幹着體力活,爸媽就會語重心長地說: “ 你要好好學習啊,不然長大了就和他們一樣。 ”

好像一直以來,我們就被灌輸了一個概念,坐辦公室的白領才是人上人,如果不幸從事體力工作,那就廢了,擡不起頭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最近,在年輕人中悄然興起了一股熱潮,越來越多的人逃離辦公室,幹起了體力活。

比如我最近在小紅書上刷到一個網友,他直接辭去媒體營運工作,當了一家咖啡廳的服務生,平時就是負責收收銀,端咖啡和收拾桌椅。

幹了一個月,他後悔了,後悔沒早點辭職。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還有一個女孩從視覺設計崗位離職,轉頭去寵物店做了一名洗護師,從早到晚就是給狗狗洗澡和護理。

洗完了就下班,每天撸狗撸到爽。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也有個網友在步入職場 10 年後發現,上班做的很多事都沒有意義,于是離開人們趨之若鹜的大廠,跑到瑞幸門店做起了咖啡。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在豆瓣,有一個叫輕體力活探索聯盟的小組,幾月内聚集了 2 萬多個正在做和準備做體力活的網友。

有人跑去電影院檢票,也有人離開國企去烘焙蛋糕店做起了學徒,還有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麼體力活,在組裡發帖詢問。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說起來,這些人之前的工作并不差,是什麼讓他們放棄這些 “ 體面工作 ” ,選擇了那些看似不那麼體面的體力活。

答案其實不難找,在他們身上,都有着我們的影子。

前幾天,有個女生發了一條離職後兼職洗車的視訊,獲得了 100 多萬網友的點贊。

内容很簡單,講她從 7 點開始洗車到現在,日薪 480 塊當場就付,比之前的工作還高點。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這段視訊之是以能火,是因為她在體驗洗車後發表的感想,引發了大家共鳴。

她說腦力工作和體力工作的累,是兩種不同的累。雖然洗一天車腰酸背痛的,但它很快會消失,也就是睡一覺的事。

但腦力活是心累,它會一直積存着,很難散出去。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确實啊,在某某公司上班,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身上總有做不完的工作,心裡總有擔心不完的問題。

績效達成了麼,方案要怎麼提,總結該怎麼寫呢?這些東西雖然摸不着,但卻重重得壓在身上,讓人喘不過氣。

很多時候,就算下班了,也不意味着你就能暫時放下一切。

總有那麼一些突如其來的工作,要你時刻準備跟進。就算沒有消息發來,焦慮也會常伴着我們,心裡總惦記着待會有沒有新的事情。

朋友飯吃一半開始加班了 ▼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誰也不喜歡這樣,但誰也沒辦法,想想工作的來之不易,想想頭上的 KPI 。

而體力活相比這些在寫字樓裡的工作,它看上去雖沒那麼光鮮亮麗,但起碼你做的事情沒那麼虛無缥缈,它是可被量化的。

所有的任務你都能看到頭,而一旦完成了它,你就能獲得成就感,這種即時回報可以為你提供動力。

一份活的完成周期越短,它在我們心裡留下的糟粕也許就越少。

有個北京網友就說自己平時下班了會去跑閃送,雖然很累,但獲得的滿足感,可以撫平上班時心理上的創傷。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體力活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有下班後的時間。

從設計轉成寵物護理的女生就說,自己每天結束訂單,送走小狗,打掃完衛生後就可以回家,不用操心工作上的事情。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甚至有人裸辭後擺攤賣三明治後身體都好起來了,沒有壓力的她現在吃得香睡得香,每天早睡早起,精神飽滿。

時間都屬于自己的,再也沒有報複性熬夜。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這些體力活,不僅讓他們有時間去擁抱生活,也讓大家不再像個螺絲釘一樣生活。

一位在山姆做苦力的網友,上午配貨下午打包,每天日均 2 萬步,盡管穩定 996 ,但他反而覺得世界不再是黑白色,開始變得有滋有味。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縱觀這些轉去體力活的人們,畢業院校不乏有 985 、 211 的,這也許在幾年前都很少見。

但最近在孔乙己文化火了之後,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決定掙脫履歷的桎梏,放下身段尋找體力活。

他們稱之為:脫掉孔乙己長衫。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 ,在魯迅筆下,孔乙己盡管生活窘迫,但仍穿着象征讀書人的長衫,不願放下身段去謀生,不屑做個短衣幫。

誰也沒想到,當代年輕人在孔乙己身上看到了自己。

因為寒窗苦讀來的學曆,不僅沒有為他們尋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反而束縛着他們,難以跳下高台,不情願不甘心去做那些體力活。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但也許,脫下孔乙己長衫,是一段必然會發生的現象。

這些年,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供給需求在悄悄發生變化。

一直以來,大家都覺得腦力工作體面,錢也掙得多,都跑去做,行業自然卷了起來,不斷内耗,反倒體力活沒了競争。

另一方面,腦力活相比體力活,更容易産生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早在 1974 年就被人提出,講的是人們在工作重壓下會身心俱疲,缺乏動力,變得沮喪。

當然對現代人來說,産生職業倦怠,也是因為對工作的投入和努力,沒得到相應的回報。

比如每天做了太多 “ 狗屁工作 ” 。

在大衛格雷伯編寫的《 Bullshit Jobs :A Theory 》裡,提到了一個資料,美國辦公者實際工作時間從 2015 年的 46% 下降至 2016 年的 39 % 。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這就意味着,很多人都把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了毫無意義的活上,而這個情況,還在變得更糟。

盡管書裡有些判斷主觀成分極大,但不可否認的是,現在很多轉去做體力活的網友,就是不想再重複那些毫無意義的事情。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這些直接或間接的原因,促使了越來越多人決定脫去長衫,轉向“ 短衣幫 ”。

不過看到這,各位差友也别急着就辭職跑去打工,因為說白了,現階段,體力活就

是一座圍城。

這件事上表弟很有發言權。因為容易焦慮,他幾年前辭去工作,嘗試幹一些體力活,從剪線頭到做奶茶。

那些日子,不管是早班還是下午班,他都有大把時間去街上逛一逛,看看久違的四五點鐘的大馬路和太陽,心情美到風吹來都會用臉去接住。

奶茶店下班後,表弟在夕陽下拍的照片 ▼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但,體力活也并非那麼美好。

表弟說上班累是真的,每天在制作間裡配茶,加糖,打奶蓋,忙到沒空刷手機,一天下來還有 90% 電量。

有時小腿實在酸得不行,就會在抽煙的功夫趕緊蹲一蹲,晚上回去再使勁按按,但酸疼還沒來及褪去,第二天的工作又開始了。

有網友家裡開了洗車廠,爸媽忙的時候一天隻能吃上一頓飯,因為工作原因,媽媽長年腿疼,一到冬天手上全是口子。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有人曾在炸雞店做兼職,他說做過一次就不想再做第二次,每天站得累,活動日也會被顧客催到心累。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有程式員送外賣後确實沒那麼焦慮了,但他心裡清楚,這活沒前途,隻是跑一段時間,讓自己緩緩。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總之,每個人對工作的感受都不同,他人能接受的你或許不能,有些事并沒有想象那麼美好。

尤其在目前就業形勢下,我建議大家不要丢失判斷力,慎重考慮。

有人幹了 2 份體力活後,開始珍惜腦力工作 ▼

“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像寫字樓裡的年輕人。”

當然毋庸置疑,整件事最值得關注的,還是現象本身。

不知何時開始,上下班時間成了擺設,工作霸占着生活,穿插在每時每刻。我們連在休息時間不被工作困擾,都成了一種奢望。

而年輕人紛紛脫下長衫,奔赴體力工作,隻是他們對有掌控自己生活的權利、對 “ work life balance ” 的一種向往和呐喊。

他們也需要看到每日的夕陽,去感受四季變化,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揮霍時間。

工作,從來隻是生存的手段,大家本不該被它如此束縛。

願你我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