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陪伴廣州街坊66年,今日“榮休”!滿滿全是回憶……

作者:光明網

"今晚13路的最後一班公共汽車真的變成了最後一班公共汽車,之前國小一整天都靠着13路,隻是在北京南站等公共汽車,現在人們長大了,很多事情都會成為回憶。作為公衆中的一員,張先生對這輛13路公共汽車的停飛印象深刻。從8月28日開始,13輛已經營運了66年的公共汽車停運,成為許多廣州人的記憶。

現場:

車站和線路卡已被撤回

13号線現在是海珠客運站、文德路客運站的主要車站。8月27日22時20分,13路最後一班公共汽車從文德站出發,這也是13路公共汽車的最後一班,該車自1955年開始營運,在廣州營運了60多年。許多公共汽車迷和市民趕到現場,拍照留念,哀歎這座城市還有一段記憶。

陪伴廣州街坊66年,今日“榮休”!滿滿全是回憶……

27日晚、13号站點,不少街區特意來到現場拍照。

28日中午,記者來到文德路總站看,站台上貼着廣州一汽客車有限公司溫馨提示:

上級告知,自2021年8月28日起,首班公交13路暫停營運,旅客可乘坐其他公交路線或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出行。再見!

陪伴廣州街坊66年,今日“榮休”!滿滿全是回憶……

資訊時報教育訓練生記者王思宇

付款将于2021年8月23日進行。據車站從業人員介紹,28日清晨,13個公共汽車站的路标、路線标志都被拆除了。

28日是13路的第一天停靠站,記者發現有乘客到站台等車廂,在注意了溫馨提示後,他們拍了幾張照片然後離開了。

住在Wynd Road終點站附近的一位鄰居說,他住在他旁邊,曾經在13号公路上下班。

"13路可以說是陪伴我半輩子,聽說13路停了下來,我特意來看。我仍然覺得很感慨,覺得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

解釋:

為了優化網絡的整合,提高公共交通的效率

往返海珠客運站和文德路客運站的公交線路共13條,共19個車站,系列越秀和海珠兩個區域,途經石溪、長港、二宮、江南西、海珠廣場、北京路等地鐵站,并經過北京路、江南西兩大商圈,一端與另一側的客運站連接配接老城區。

為什麼13号巴士停止服務?4月,部分公交線路一體化公告提出,為了優化公交網絡整合,提高公交營運效率,市公交集團計劃整合公交13、180,暫停公交13的營運。8月6日,廣州市交通廳宣布,自2021年8月28日起暫停公交13号線的營運。

記者了解到,從2021年8月28日起,13條線路暫停營運,是為了提高線路營運效率,優化公交網絡,減少老城區交通擁堵,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準。據介紹,13條線路經過南洲路、工業大道、江南大道、海珠大橋、北京路等城市路段,由于線路站有完善的公交網絡覆寫,且與部分公交線路重疊高,線路暫停運作後,市民可以選擇地鐵、其他公交線路。原有13條路線的營運車輛和人員将豐富到其他公交線路,服務大衆出行。

記者梳理發現,相比13路,公交線路180條更長,起點為利奇(珠江皇家灣)終點站和解放北路(應元路口)終點站,共計29個車站。

在穿過海珠橋之前,兩條線路高度重合,有15個站點相同,經過海珠大橋、13條線路的海珠客運碼頭和文德路總站方向的車輛,東行停靠太康路站,北京汽車南站終于到達文德路終點站。180 Leaching(珠江皇家灣)碼頭至解放北路(英源路口)碼頭的車輛繼續向北行駛,最終到達解放北路。

一汽表示将繼續積極參與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為公衆提供優質、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務,滿足市民對公共交通出行的多樣化需求,期待與13條路線再次相遇。

微水:

開創了"前門上車,後門關"

"二十五年前,有時爸爸晚上不自由,我媽媽晚飯後在奶奶家坐13路公共汽車回家;15年前放學後,有時專門步行一兩公裡到文德路總站走13路,因為随時都有睡覺的地方;而到了五年前的通勤,兩趟都是按13路安排的。直到現在,我下班開車回家,有時經過文德路總站。我和13号所有祖先,出乎意料的突然變成了記憶。"

有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撰文稱13路公共汽車停運

還有人說,每次在北京路附近回家,都要去13号公交總站,因為"一定要有座位"。後來在附近開了一家小吃店,多次到總站買小吃,然後去北京路再走回搭便車回家。

陪伴廣州街坊66年,今日“榮休”!滿滿全是回憶……

在社交媒體上,十年前的一張照片讓這個社群感覺很多。2011年,文德路文明路交界處,"八爪魚"立交橋開通,這毗鄰北京路,因為獨特的氣勢,像"八爪魚",是很多廣州人的童年記憶。天橋開通時,不少市民到現場捕捉"八爪魚"立交橋的最後時刻,一輛13路車剛從橋下經過,映入鏡。十年後,13路公共汽車也迎來了它的最後一夜,成為告别大衆的對象。從此,"八爪魚"立交橋的照片,13輛車才被人們記住。

在懷舊的同時,你知道嗎,在乘坐公共汽車的時候,市民在前門排隊上車,從後門一個接一個地下車到車站,這早已成為習慣的出行方式,29年前的1992年,正在廣州公交13路試行, 這是該國第一次。從那以後,乘坐公共汽車的順序得到了顯着改善。同樣在13号公路上,接觸式IC卡自動充電系統于1994年首次試行。

他們說:

我們每天還可以"看到"13條道路

"13号公路已經陪伴了我近31年,對我來說,13号公路不僅僅是日常的旅行方式,而是一種情感上的支援!"13号線汽車前地面站站長超柴和記者回憶起他們與13号線的故事,非常感人。

在他記憶中,他很小的時候,因為父母都是雙工,是以媽媽每天都要送他去江南大道老奶奶家照顧,後來還在江南大道沿線讀書,有十幾年了,他每天坐13路公共汽車來來往往。

大學畢業後,因為全家搬到了天河區,很少坐13路公共汽車。但每當不高興的時候,他都會刻意去走13路,遊河,心情很快就會好起來。從小被老奶奶撫養長大,他非常喜歡老,奶奶幾天後去世了,他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是以每天都要去13路旅行,"每當經過老奶奶的門,我總是希望能堵住,這樣我就能多記住他們......"

"昨天是13路告别的日子,一個場景是過去的經曆,場景一個接一個,當一個乘客跟我談起13路通車時,有時候真的忍不住哭了。他說,家裡有13條路線的模型,"即使第13條路線已經停止服務,我每天都能看到'看到'13号路線。"

超派表示,13條路線也是廣州公交類型更新的見證,"在過去的6年裡,每一輛新車,13路都有一份份額,從之前的手動塊非空調柴油車,到空調液化石油氣車,到LNG車,到電動混合動力車,再到純電動汽車,都已經用過了。"

- 13路車前地面站主任超派

李玉寅曾是13路的女司機,現在在家退休,說了13路,她的話都對13路充滿了美好的祝願,"看了昨晚13路最後一班車離開的視訊,有一種失落感,希望13條路線像它的和諧,在新的地方'重生'!"

- 13路車司機李玉店

溫/廣州日報 新華城記者 盧夢倩記者 李新英

照片/廣州日報 新華社 記者 高和濤

來源:資訊時報

來源:廣州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