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作者:曆史真相檔案

清王朝作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态轉變經曆了極大的撕扯與割裂。

那時的歐洲工業革命已然興起,西方國家正在熱火朝天地制造長槍短炮。

同時期的晚清的統治者們還在享受着前人積累下來财富與智慧,卻再沒了“開眼看世界“的精神。

在中國曆史上鼎鼎有名的乾隆帝,在國家治理方面做出的貢獻不可謂不多,親政初期他重視百姓的生活,對農業的發展非常重視。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正因為人們賴以生存的農業發展得好,清王朝當時整體經濟發展蒸蒸日上,百姓越來越富足,各種出自中國傳統技術的精美手工藝品流傳各國,享有盛譽。

國内欣欣向榮的景象讓乾隆認為:隻要守好國門,抵禦住外來國家的入侵,那麼國家的富足與和平就一定能守住。

畢竟彼時的中國曆經了自隋至清好幾次“萬國來朝”的盛景,這種深入骨髓的自信給了乾隆極大的錯覺,進而失去了危機意識。

是以,在面對請求通商的英國使臣時,他不僅盲目地拒絕了使臣的所有請求,并且讓使臣帶回了一封給英國國王的回信。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正是從這封信上,我們隐隐窺見了乾隆帝始料未及的、清王朝走向下坡路的縮影。

生日宴上的大誤會

1793年的夏天,天津的海岸邊停靠了一支人數衆多的船隊,他們是來自英國的使團。

首領馬嘎尼爾身為正使,此行有兩大目的:

一是給已經八十二歲高齡的乾隆賀壽;二來呢,則是想趁機打開兩國口岸通商的途徑。

當時,中國給世界的印象是:思想上有諸多不同的學術流派;物質上有勤勤懇懇的手工藝器。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加之曆朝曆代的能征善戰,使得人人都認為這是個古老而又強大的東方強國,實力深不可測。

是以,産自中國的瓷器、旗袍、茶葉等,在國外成了貴族們熱衷追捧的奢侈物件。

作為有多年商隊經驗的馬嘎尼爾,自然沒有放過這個巨大的商機,打起了通商的主意。

18世紀的英國是一個剛剛誕生不久的資本主義強國。馬嘎尼爾為表誠意,光禮物就帶了幾百件。上到吃穿玩樂,下到飾品擺件,統統都準備了一遍。

甚至連軍火武器,例如大炮這些,都在送禮的名單裡。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馬嘎尼爾團隊自信滿滿地靠岸了,沒想到見乾隆的第一面就遇到了困難。

當時正值六月,乾隆在避暑山莊的行宮遊玩,接待他們的,是乾隆的寵臣和珅。

不論是乾隆還是和珅,在他們的意識裡都沒有英國是來進行“邦交”的概念,而是認為英國是像從前那些别的小國一樣,是來朝拜附庸的。

畢竟英國嘛,他們既沒聽說過,也不知道在哪裡,能有多厲害呢?是以,和珅自然而然地認為,馬嘎尼爾他們要面見乾隆,自當行三拜九叩之禮。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可馬嘎尼爾不這麼想。他跟和珅說,自己代表的是整個英國,效忠的是自己的君主。怎麼能夠對他國帝王行如此大禮呢?

這話傳到乾隆耳朵裡,這個統治清朝五十餘年的皇帝勃然大怒。要不是保留着一些體面,估計乾隆當時就想把使團趕走的。

沒想到乾隆的态度如此沒有緩和的餘地,馬嘎尼爾等人覺得,既是帶着使命來的,總不能連面都沒見到就無功而返吧?幾番周旋之下,雙方堪堪同意了英國使臣單膝下跪觐見的做法。

乾隆對這種做法當然不滿意,他下意識地對英國産生了産生了“無禮小國”的偏見,态度上更加輕視了。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在馬嘎尼爾獻上珍寶後,挑了幾樣珍貴的為乾隆做介紹,從精美的西洋鐘表到領先世界的蒸汽機、織布機,以及和英國最新研發的軍艦模型,他都給乾隆展示了一遍。

這番舉動無疑是告訴乾隆及在場的諸位大臣:我們英國有能力也有實力,此番是抱着友好的态度來的,可也不會任人欺負。

可乾隆他并沒有仔細思考這些禮物的價值和背後的含義,隻是單純地以為這是英王室對他上貢品的“誠意”。

大臣們也隻以為那是些在當時來說極其先進實用的工具不起眼的小玩意,和街頭擺攤賣藝的魔術道具大同小異。沒有一個人聯想到背後巨大的工業價值。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于是乾隆擺出一副寬容慈悲的架勢,誇獎了使團的誠心,賞賜了一些珠寶,然後就讓他們回去了。

大秀“肌肉”反露破綻

馬嘎尼爾怎麼也沒想到,前前後後忙了這麼半天居然是這樣。于是他連忙向乾隆表明了此行的另一目的:通商。

乾隆一聽,這火氣就又上來了,他認為這是英國企圖侵略分化清朝政權的做法,想都沒想就一口回絕了。

不僅如此,乾隆還讓馬嘎尼爾帶回去一封給英國使臣的信,信中令人啼笑皆非的用語被後來人認為是也是挑起争端的導火索之一。不過這是後話了。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先看眼前,乾隆送使團回國時,自作聰明地沒有安排他們走正常的水路,而是讓大臣帶着他們從北京一路南下到廣州。

此舉本是為了讓使團一覽大清風采,明白自己的弱小。卻沒想到,這一路上,暴露了許多清王朝自身的弊病。

晚年的乾隆熱愛遊山玩水,他曾六下江南。

為了迎接皇帝,他所到之處都要靈修行宮,加上吃穿用度什麼的,據後來的學者估算,乾隆光是這幾次下江南的費用加起來,就花費了白銀兩千餘萬兩。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這其中還不包括随行人員的A錢和花銷。

再充實的國庫也經不起這麼折騰,何況當時乾隆極其寵信和珅,和珅作為“名留青史”的貪官,作惡多端。在他的帶領下吏治嚴苛腐敗,搜刮的民脂民膏不盡其數。

偏他在乾隆又是一副清官良民的樣子,使得百姓苦不堪言。

雖然乾隆被蒙在鼓裡,可英國使團沒有啊。一路上百姓生産力低下的勞作方式他們都看在眼裡。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至于大臣們特意安排的軍隊表演,更是讓英國使團看清了,清朝的武裝實力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很久了。

眼前的一幕幕讓他們明白了,這座被世人傳頌忌憚的老牌強國,好像“不行了”。

本來馬嘎尼爾還以為大臣們對他們那些先進技術不感興趣是因為清朝自己也有,或者說是一眼能看出是什麼原理,是以不屑一顧。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現在看來,是沒有一個人真正看懂了英國的發展和實力。

就這樣,在乾隆自以為這一行一定能令使臣心悅誠服的時候,清朝華麗皮囊下的破敗,已經被人一覽無餘了。

一路所見所感都被馬嘎尼爾真實地記錄在了寫給英王彙報裡:清朝的生産方式十分落後,武器也大不如我們,就這麼看的話,這座王朝已經開始走向遲暮了。

而乾隆給英王的那封回信也被他帶回了英國。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前文說到,乾隆一直以為英國是來朝拜歸順大清的,是以開頭他就寫到:“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

意思是:你們國家雖然遠在海的那頭,但這麼誠心誠意地來為我祝壽,可見你們國王對我恭敬順從的誠意,我很滿意。

有了這極度輕蔑的開頭還不夠,信中具體寫了為何拒絕通商後,乾隆還驕傲地寫到:“爾是偏僻荒遠之國”、“天朝撫有四海,奇珍異寶,并不貴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其洋洋自得之意,可見一斑。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還以上位者的口吻訓斥了英王:“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

不知道乾隆要是知道,後來鴉片戰争時清王朝被打得節節敗退,而這封信又被大英博物館儲存至今,會作何感想。

但是不通商,就隻有英國的錢流向中國的份,是以英王并沒有放棄。不知是出于試探還是怎樣的心理,1816年,英國再次派出使團前往清朝請求通商。

這次的使團裡,有一個叫托馬斯·斯當東的人。二十三年前,還是個小孩子的他就曾跟随馬嘎尼爾來到中國,當時因為他會說中文,乾隆還頗為高興地獎賞了他一隻荷包。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現在他已經長大成人了,第二次來到中國,沒想到清王朝還是一如既往地固步自封。工業發展幾乎可以說是沒有進展。

這次的英使團,因為再次拒絕了對皇帝行三拜九叩之禮,而被直接驅逐出境。

兩次來訪讓讓托馬斯知道了,清朝的國力也就如此了,這個國家的統治階層隻知享樂,絲毫不知進取。面對這種情況,既然通商行不通了,那不如用武力占據中國。

鴉片戰争,永遠的痛

托馬斯的話給了英王室極大的信心。畢竟當年的馬嘎尼爾在回國後就曾向英王彙報:大清帝國現如今隻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艦、英國要擊敗它并不困難。看來這是真的了。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畢竟,可能就連英王室也沒想到,二十多年過去了,清朝還是如此落後。

再想起當年乾隆那封看不起人的信件,英王室幾經思考之後,發動了載入史冊的“鴉片戰争”。

戰争帶來的教訓總是血淋淋的。

1840年的一聲炮響,清王朝數年積弊在這一場戰争中暴露無遺。清政府屢戰屢敗,面對英國先進強力的武器,他們毫無還手之力。

而誰又能想到,這些武器的前身曾被英國親自作為禮物獻上,最後的結局竟隻是放在圓明園裡當擺設呢?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雖然當時的清朝還是不缺忠心勇烈的士兵為保衛國家積極作戰,奈何武器實力的差距實在太過懸殊了。肉體凡胎能擋住多少真槍實彈呢?

斷斷續續抵抗了兩三年,清政府妥協了。1842年,中英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的規定極大地侵害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我們被迫割讓了香港島,還要向侵略者賠償白銀兩千一百萬。更别提其他的諸多條例就是直接讓英國人在中國的地盤上做主了。

自此,中國人民開始了痛苦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活,人們逐漸開始産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思考。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話說到這,可能有的人會想,如果當年答應了通商,結局會不會不一樣?

事實上,雖然史實既定,但我們推測一下,估計也并非如此。

要知道英國之是以被稱為“日不落帝國”,根本原因就是,在19世紀的世界格局裡,英國的擴張方式就是殖民統治。

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他們的殖民地。英國人自诩在他們的管轄範圍内總能看見太陽,這個殖民地的太陽落下了,還有另一片殖民地上的太陽正當空,是以别名“日不落帝國”。

是以,當時即使同意了英國通商的請求,那麼隻要被發現清朝武力落後這一不争的事實,那麼英王室早晚會生出侵略占領的想法。

縱使馬嘎尼爾當年态度虔誠,可他在看到清朝民情時,腦子裡冒出的想法不也是“這麼看,這個國家很好打敗”嗎?

由此可見,打鐵還需自身硬。雖然乾隆給英王的回信确實盲目自大了,可彼時的英王室也并非什麼好心人。真正想要不被外敵侵略,有用的隻有強大自身這一條。

清政府最大的錯誤就是一味閉關鎖國,統治階層隻看得到眼前的繁榮,既看不到百姓民不聊生,也看不到其他國家的飛速發展。殊不知在年複一年的蹉跎裡,不知不覺間已經落後于世界上的很多國家了。

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全文976字盡顯愚昧,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館

都說弱國無外交。這句自新中國成立就被國人所銘記的話語,正是我們的祖祖輩輩經曆了數次磨難才得到的經驗總結。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有幸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要時刻牢記曆史的教訓,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自身。

要知道,隻有每個人的生活得越來越好,國家才會更好。同理,隻有國家強盛,我們才能得到庇佑。成長是伴随我們終身的,隻有不斷進取,才能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不被時代所淘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