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作者:白兔君漫遊宇宙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引言

清末皇族内争是清朝滅亡後,清室和中華民國政府之間以及清室内部的權力鬥争。這場内争的背景是辛亥革命,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它推翻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王朝。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革命蔓延全國,清政府不得不在1912年1月1日宣布退位,同意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成立。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取得了勝利。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但是,這場革命并沒有徹底解決中國的社會沖突和民族問題,清室仍然試圖恢複帝制,中華民國政府也面臨着軍閥混戰和外敵入侵的困境。在這樣的曆史環境下,清末皇族内争就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而複雜的話題。

一、清末皇族内争的起因和過程

清朝晚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在這一時期,清朝面臨着來自内外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導緻皇族之間的沖突和分歧日益加劇,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慘烈的内争。

1.清朝晚期的政治危機和社會動蕩,導緻皇族之間的沖突和分歧

清朝晚期,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讓領土,開放通商口岸,賠款賠物,允許傳教,侵犯中國的主權和利益。同時,國内也爆發了多次反清起義和民族運動,如太平天國運動、撚軍起義、義和團運動等,嚴重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在這種情況下,皇族之間出現了不同的政治傾向和利益訴求,有的主張頑固抵抗外來侵略,有的主張變法自強應對外患,有的主張與外國合作求得安穩。這些不同的政治立場,導緻了皇族内部的派系鬥争和權力争奪。

2.宣統帝登基後,慈禧太後和載沣親王等保守派與隆裕太後和溥儀等改革派展開了激烈的鬥争

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後相繼駕崩,由溥儀繼承大統,是為宣統帝。隆裕太後擔任攝政,并任命載澤、載洵、載漪三王為顧命大臣。隆裕太後和三王都是改革派,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新政,如憲政、教育、軍事、财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

然而,這些改革遭到了慈禧太後生前任命的另外四位顧命大臣——載沣、端華、蔭昌、紹英等保守派的反對和阻撓。保守派認為新政是對清朝傳統制度的破壞和妥協,是向外國屈服和效仿。他們利用自己在朝中的勢力和影響,暗中破壞新政的實施,并策劃了一場針對改革派的政變。

1911年9月4日,保守派發動了“九四政變”,逼迫隆裕太後下诏廢除新政,并将改革派三王全部撤職。同時,保守派也試圖拉攏外國勢力,以求維持清朝的統治。然而,他們的政變并沒有挽救清朝的危機,反而激化了人民的反抗情緒,為辛亥革命的爆發創造了條件。

3.辛亥革命爆發後,皇族内部出現了不同的态度和選擇,有的支援共和,有的主張複辟,有的妥協退位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标志着辛亥革命的開始。辛亥革命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它是中國近代史上以推翻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建立民主共和國為目的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在全國迅速發展,各省相繼宣布脫離清朝,響應中華民國。清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在這種情況下,皇族内部出現了不同的态度和選擇。

一部分皇族支援共和,如溥傑、溥偉、溥儒等。他們認識到清朝已經無法挽回,隻有與革命黨合作,才能保住自己的利益和安全。他們積極參與了南北議和和南京臨時政府的組建,并在中華民國成立後擔任了一些要職。

另一部分皇族主張複辟,如載沣、端華、蔭昌、紹英等。他們堅持清朝的合法性和神聖性,不願意放棄自己的特權和地位。他們利用自己在北方軍隊和外國勢力中的影響力,策動了多次反革命活動,如二次革命、護國戰争、張勳複辟等。然而,他們的複辟企圖都以失敗告終。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還有一部分皇族妥協退位,如隆裕太後、溥儀等。他們在革命形勢下感到無力抵抗,隻能接受革命黨提出的條件,簽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清帝退位诏書》,宣布清朝正式結束。他們希望通過退位換取優厚待遇和尊嚴保障。

清末皇族内争是清朝晚期政治危機和社會動蕩的結果,也是中國近代化程序中不可避免的一幕。它反映了皇族之間在面對外來侵略和内部變革時的不同态度和選擇,也影響了辛亥革命的程序和結果。

二、袁世凱複出的原因和影響

袁世凱是清末新政期間的重要人物,掌握了北洋軍隊和地方實力,對辛亥革命起了關鍵作用。袁世凱在辛亥革命後成為中華民國的首任大總統,但是他并不滿足于共和制度,渴望恢複帝制。袁世凱利用皇族内部的分裂和外部的壓力,策劃了洪憲帝制運動,試圖建立中華帝國,但是遭到了廣泛的反對和抵制。

袁世凱複出的原因

1. 袁世凱有着強烈的個人野心和權力欲。他在清末新政期間就曾經參與過廢立皇帝的陰謀,試圖控制朝政。在辛亥革命後,他利用自己的軍事和政治影響力,迫使清廷退位,并接受了南方革命黨人推薦的大總統職務。但是他并不認同共和制度,認為中國人不适合民主,而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君主來統治。他曾經說過:“民主乃是一種理想,而非現實。中國人民素來習慣于君主專制,而不習慣于民主自由。”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1. 袁世凱受到了外部勢力的誘惑和威脅。當時的國際形勢十分複雜,各大列強都在争奪中國的利益和勢力範圍。袁世凱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權威,不得不與外國進行交涉和妥協。

他曾經接受過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要求,割讓了中國在山東、東北、内蒙等地的權益。同時,他也受到了一些外國政府和商人的支援和鼓勵,認為他能夠維護中國的穩定和秩序,保護外國在華利益。有些外國人甚至向他提供了貸款和軍火,幫助他實作帝制夢想。

  1. 袁世凱得到了一部分皇族和舊臣的擁護和贊同。清朝滅亡後,一些皇族和舊臣仍然懷念舊日的榮光和特權,不願意接受共和制度。他們認為袁世凱是一個有能力、有經驗、有威望的人物,能夠恢複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統一。

其中最重要的是清室内務府大臣載沣(愛新覺世昌之子)和清室監國攝政王載洵(愛新覺羅·溥儀之叔)。他們在1915年12月11日向袁世凱上表,請求他接受皇帝之位,成為中華帝國的元首。他們認為這樣做是“順應天意,合乎民心,光複祖業,振興中華”的必要之舉。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袁世凱複出的影響

  1. 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反抗和憤怒。他的帝制運動遭到了南方革命黨人、北方軍閥、學生團體、新聞界、民間社會等各界的強烈反對和抵制。他們認為袁世凱是一個背叛共和、破壞民主、專橫暴虐、賣國求榮的暴君,必須推翻他的統治,恢複共和制度。

他們發動了護國運動,組織了護國軍,與袁世凱的北洋軍進行了多次戰鬥。他們還發起了罷工、罷課、罷市、罷銀等各種形式的抗議活動,造成了社會的動蕩和混亂。

  1. 加速了中華民國的分裂和衰落。他的帝制運動導緻了中華民國政府的崩潰和解體。他原本控制的北洋軍閥也出現了分裂和叛變,一些将領如張勳、段祺瑞、馮國璋等紛紛與他對立,或者保持中立,不再聽從他的指令。他也失去了外國的支援和信任,一些外國政府和商人撤回了對他的貸款和軍火,甚至與他斷絕了外交關系。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在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為病重而去世,結束了他短暫而悲慘的帝制生涯。他死後,中華民國陷入了更深的危機和混亂,各地軍閥割據,内戰不斷,民不聊生。

3. 促進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和變革。他的帝制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是也激發了中國人民對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和覺醒。他讓中國人民看清了封建專制制度的落後和腐敗,也讓中國人民認識到了共和制度的優越和必要。他為中國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五四運動、北伐戰争、抗日戰争等提供了背景和條件。他也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和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和契機。

三、袁世凱對中國近代史的意義

袁世凱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重要而有争議的人物,他既有功于國家和民族,又有罪于共和和民主。他是清末民初那個動蕩變革的時代的産物,也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反映了中國社會在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壓迫時,所表現出的複雜和沖突的心态和态度。

展現了中國人民在追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時,所經曆的艱難和曲折的曆程和過程。他展示了中國政治在實作共和和民主時,所遭遇的挑戰和困難的現實和問題。

袁世凱對中國近代史的意義,不應該被簡單地一概而論,而應該被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他既不能被完全否定,也不能被盲目贊揚。他既有值得肯定和學習的一面,也有值得批判和警惕的一面。他既是中國曆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有啟示的人物。

清末皇族内争與袁世凱複出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也顯示了中國人民對民主共和的追求和堅持。這些事件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打擊了封建勢力,推動了社會進步,為後來的曆史發展奠定了基礎。

持久惡果源頭,皇族内鬥成就袁世凱帝業,沒條件創造條件飛黃騰達

然而,這些事件也激發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反抗,他們不願意再忍受舊制度的壓迫和束縛,他們渴望實作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他們堅持維護共和制度和民主原則。

清末皇族内争與袁世凱複出為中國曆史留下了重要的教訓和經驗,也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從這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社會變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也可以看到中國社會變革的困難性和曲折性。

總之,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中國人民對民主共和的追求和堅持,也應該學習和借鑒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我們應該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也應該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應該努力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參考

《清實錄》

《袁世凱全集》

《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

《複慶親王奕劻函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