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青年研究人員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傳播青年,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此,學院黨委宣傳部(科研成果傳播辦公室)、學院人事部、學院科研室(創新辦公室)專門聯合盤點。
今天啟動了"尚石新聲"年度盤點第二期——青年科研人員評選成果的"晨光計劃"。"晨光計劃"是上海市高校青年科研骨幹教育訓練項目,由上海市教育發展基金會發起并資助。
張申,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人,1987年出生。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碩士,博士,目前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經濟思想轉型和中外經濟思想比較。
"晨光項目"主題的名稱和介紹
題目:當代中國産業發展路徑選擇:經濟思想與曆史經驗的雙向分析
導讀:本研究重點綜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産業發展在經濟思想和經濟體系層面形成的路徑選擇,探讨了這些思想體系的背景、原因、邏輯關系、效應和回報,最後對我國工業發展路徑選擇的發展機制和發展演變進行了歸納和分析。本研究将新中國以來産業發展道路選擇的經濟思想分為1949年至1978年的經濟自主時期、1979年至2003年的經濟外向時期和2004年至2019年的自主創新時期,指出選擇道路的内在邏輯在于形成從塑造競争優勢到發揮比較優勢再到塑造競争優勢。本研究希望從新的視角,經濟史與經濟思想的雙向結合,加深對中國工業發展的探索與實踐的了解,進而為我國工業發展的未來道路提供參考,為世界各國如何實作以工業發展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
胡英傑,女,1988年生于四川美山。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他于2010年獲得北京大學城市規劃學士學位,并于2015年獲得北京大學人文地理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城市和區域規劃、城市更新和土地政策。
題目:交易成本視角下中國工業用地退出機制研究
導讀: 針對工業用地供過于求和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本專題從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我國工業用地存量的退出機制,闡釋工業用地退出的困境,評價各類工業用地退出政策的實施情況,彌補了現有研究忽視交易成本的不足, 并提出改進政策的建議。
吳澤林,助理研究員。2017年畢業于複旦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考入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主修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與實踐。
題目: 互聯世界中中國的全球互聯互通
總結: 全球互聯互通是一個國家與全球市場建立緊密聯系的能力,高科技、原材料,其能力越強,國際競争優勢越強。全球互聯互通能力包括規劃合作能力、建設能力、産業布局能力、能源資源開發能力、資本供應能力,其中,規劃合作能力增強全球連通性起主導作用,建設能力、産業布局能力和能源資源擴充能力是增強全球互聯互通的關鍵内容,資本供應能力是增強全球持續保護的能力。 互 連。就中國而言,中國已經具備規劃對接、基礎設施建設、生産性叢集布局、能源資源市場對接、資金支援等基本能力,應進一步增強規劃輔助、裝備标準國際化、創新叢集布局、能源資源多元化進口、資金調動等核心能力。今天,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全球互聯互通的改善,推出了一系列互聯互通舉措。如果這些舉措都服務于連通性并促進各國融入全球供應鍊、産業鍊和價值鍊,那麼它們将是有益的。如果傳統的地緣政治思維繼續存在,這将是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障礙。
徐昂,男,1988年生,複旦大學曆史學學士,博士後,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代金融史、上海經濟史。
題目:現代上海銀行業金融風險的構成、特征與治理(1911-1937)
導讀:深入了解金融中心風險的曆史特點,以便更好地防範其前。上海在城市曆史方面的經驗在了解和管理金融風險方面尤為重要,但缺乏系統的研究。銀行業的發展取決于風險的存在,城市金融的功能越發達,風險就越複雜多變。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與風險的挑戰始終同時存在,反映了金融風險問題的兩面性。現代上海金融市場的風險和危機,對現代中國金融發展程序具有重要影響和典型性。通過分類研究,旨在分析現代上海金融風險的發生、内容、結構和特征,從曆史事實中重構現代上海金融市場的風險機制和特征,進而深刻認識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市場風險的曆史特征,總結曆史經驗。
馬爽,1990年出生,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題目:上海未來産業發展路徑的選擇與優化研究
導言: 經濟全球化的深化和技術變革的加速,迫使本地區調整發展戰略,獲得競争優勢。然而,面對技術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很少有地區能夠找到最佳的前進方向。本項目基于技術相關性的視角,明确了上海工業的發展脈絡和演進機制,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優化政策,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建議。同時,探索區域産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為區域科學理論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