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專家到 “磚家”(中) 專家應有的品質

3 “磚家”産生

有人心細,他們探究了“磚家”産生的六個管道。

(1)專家為假 電視節目中的專家,絕大多數是假的,尤其是養生專家、房産專家、薦股專家、美容專家等節目中的專家。說白了,這些都是廣告,而廣告内容本來就不真實。是以,電視節目中的專家, 除非現實中的專家走上螢幕,基本都是假的。

(2)專家“出軌” 把某個方面的專家當成了無所不通、無所不專的專家,結果說了太多的外行話。由于超出了自己的專業範圍,當衆出醜在所難免。

(3)專家空談 一些專家在理論研究上确有一套但是難接地氣,對現實具體問題說不到點子上,與公衆很難在一個頻道對話。

(4)專家逐利 一些人修養不足,利欲熏心,貪得無厭。在利益誘惑之下,做出違背本心的事情,比如鑒寶節目就出現過騙寶的事情。

從專家到 “磚家”(中) 專家應有的品質

(5)專家駭俗 某專家說,自行車不是一種綠色交通方式,對環境的污染最大。其推理過程:因為自行車太多,導緻道路的使用率不高,機動車運作緩慢:機動車運作緩慢,導緻尾氣排放量增加;尾氣排放量增加,導緻城市空氣污染加劇。是以,自行車是空氣污染的源頭,它比汽車污染更嚴重。

(6)媒體制造 在新聞裡,專家滿天飛,動不動就是專家說,這幾乎成了一句套話。一些人明明不是專家,也被戴上專家大帽。這就成了“說你是專家就是專家,不是專家也是專家。”

4 社會期望

或者說專家的社會形象。那麼在普通人眼中,專家形象是什麼樣的?五點:正直,能幹,一貫,忠實,開放。

●正直 專家應該是誠實的。他們忠實于真相,不會為私利出賣自己。

●能力 專家應該是權威的。他們在本領域發表的觀點,其準确性高于本領域的一般人,更是遠遠高于普通人。是以,普通人可以以專家的觀點指導自己工作生活學習。

社會期望是合理的。在他們看來,專家好比智能機器人。與常人比,他的專業資訊存儲量大,運算速度快。而存儲量大和運算速度快,是建立在多年的學習研究基礎上。以存儲為例,認知科學家認為從新手到專家大約需要5萬個組塊(chunks 記憶單元)的積累。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是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他将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

從專家到 “磚家”(中) 專家應有的品質

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1.1415525年),按比例計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這就是一萬小時定律。

上世紀9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就和埃裡克森一起建立了“十年法則”。他們指出:要在任何領域成為大師,一般需要約10年的艱苦努力。

這一點是專家差別于普通人的主要一點。專家的能力非一日之功。

●一貫。因為專家的觀點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而科學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是以,專家的觀點不會輕易改變。隻有在明确的事實面前,專家才會本着實事求是精神,承認錯誤,改變觀點。

如果專家的觀點朝令夕改,那麼就違背了一貫的原則。或者說,專家不是真專家,而是江湖騙子,

●忠實 專家都有達人濟世的情懷,有着利他的社會行為,他們願意維護他人也尊重他人。2023年2月27日,著名經濟學家厲以甯先生逝世。厲以甯是中國最著名、最能影響決策的經濟學家之一。此外,他還是李克強總理的博士生導師。

1986年9月,厲以甯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大陸所有制改革的設想》一文。1997年9月,股份制正式寫入十五大報告。這是中央在正式檔案中第一次對傳統所有制理論作出重大修正。從此,石油、電力、電信、民航、銀行等領域的國有企業紛紛轉變成股份制企業。

從專家到 “磚家”(中) 專家應有的品質

厲以甯一生坎坷。抗日戰争時期,他經曆了逃難、轟炸;新中國成立後,他經曆了各種運動,特别是在‘文革’時勞動改造了很多年;1979年以後仍然有些波動。雖然如此,厲以甯不改初心。他說“回首過去,無論什麼境遇下,我都堅持自己的觀點。可以不說話,但不要說假話。”

●開放 專家秉持“科學無國界”信念,是以願意與他人分享觀點和資訊,也願意傾聽了解他人觀點和資訊。

普通人的社會期望中,隻有符合這五個标準的人,才能稱得上專家。那麼,當他們用這五個标準去衡量時,如果被衡量的專家一項或幾項都不達标,那麼被衡量的專家就被他們冠以“磚家”——一個貶損的字眼。

這樣的期望是合理的。(楊雪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