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作者:冷賦憶史

宋真宗即位以後,宋初以來緩和階級沖突、恢複和發展生産的一系列措施的積極作用充分顯現出來,統治秩序相對安定,生産發展,社會經濟呈現繁榮局面。

與此同時,宋初以來固有的社會沖突也不斷加劇,北宋的統治危機正在醞釀之中。由于北宋開國以來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至太宗時期土地兼并就已經相當嚴重,“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至仁宗時,更是"勢官富姓,占田無限,兼并冒僞,習以成俗,重禁莫能止焉。"宋英宗時,全國土地的三分之二已經集中在官戶、形勢戶和僧侶地主的手中,使主戶中的廣大下戶紛紛失去土地而破産淪為各類地主的佃戶,遭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

為了争取生存的權力,他們不得已铤而走險,至仁宗慶曆(1041一1048)初年,農民階級的反抗鬥争已是此起彼伏,并表現出從統治薄弱的邊遠地區向官府重兵鎮守的“腹心”地區發展和與嘩變士兵的鬥争相結合的新特點。

“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費的惡性膨脹,使朝廷的财政負擔日益沉重,其中尤其以軍費支出浩大,使國家财政不堪重負。真宗末年,朝廷财政收支尚略有節餘,仁宗皇祐(1049——1054)年間僅能做到收支平衡,至英宗治平(1064——1067)年間已經是寅吃卯糧,僅治平二年(1065)的财政赤字就多達1570餘萬貫。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寶元元年(1038),西北黨項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因北宋拒絕冊封而接連出兵發起強大攻勢。北宋在與西夏的戰争中一敗再敗,雖然李元昊迫于形勢與北宋議和,但是北宋西北的邊防緊張形勢仍然未得緩解。

随着北宋中葉統治危機的不斷加深,以範仲淹為代表的一部分有遠見的官僚就當時的吏治、邊防、财政等問題提出改革主張。

宋仁宗迫于形勢,決心實行改革,任命範仲淹為參知政事,責成他籌劃改革事宜。慶曆三年(1043),範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條陳十事》,提出了他的改革綱領,内容包括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改革科舉、發展經濟、減輕剝削、加強邊防等方面,其中大部分内容由仁宗頒诏全國實行,這就是“慶曆新政”。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範仲淹等改革派官僚的目标是以整頓吏治為中心,通過提高官僚隊伍的素質,達到克服統治危機,穩定統治秩序的目的。然而這卻與特權階層的既得利益格格不入,招緻他們的強烈反對。他們羅織罪名,攻擊範仲淹等人結成朋黨,危害皇帝,使仁宗不能容忍改革派官員的作為。

範仲淹、富弼等人先後或被調離、或被罷免,"新政"天折,北宋的統治危機進一步加深,形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但是,為了擺脫危機,一場新的由王安石倡導的更大規模的改革——熙甯變法正在醞釀之中。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他長期在地方上任職,政績頗佳。嘉祐四年(1059),在《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中系統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張,雖然沒有引起宋仁宗的注意,卻使王安石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宋神宗即位後,慕王安石之名召其入朝任職。王安石的"變風俗,立法度"主張得到宋神宗的首肯,任命他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并以制置三司條例司作為上司變法的機構。在王安石的主持下,陸續制定和頒布了一系列新法,包括理财、整軍、科舉和學校三個方面。

(一)理财諸法

1.均輸法。下令為皇室、官府采購物資的淮南等六路發運使在了解京城皇室、官府需求和物資庫存的基礎上,按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則,統一收購和運輸,既可以保證京城的物資供應,又能夠節省購價、運價,以打擊商人囤積居奇、操縱物價的行為。

2.青苗法。規定在每年的二月、五月青黃不接時按戶等向農民貸款、貸糧,半年加息二分,随繳納夏稅、秋糧時本息還官,幫助農民度過生産、生活難關,抑制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官府也從中得到利息收入。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3.農田水利法。規定農田水利工程由受益民戶出力出料修建,民力不足,可按"青苗法"向官府借貸,一州一縣不能勝任的,可以數州數縣聯合興建,提倡和獎勵私人修建水利工程。

4.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原來由主戶按戶等輪流充當的差役改由官府雇人承擔,所需費用由應役民戶按戶等繳納,稱免役錢,原來被允許免役的官戶、未成丁戶也要減半繳納,稱助役錢,每年又在正額之外加征二分,以備災歉,稱免役寬剩錢。

5.市易法。繼均輸法之後,在開封、杭州、揚州等城市先後設立市易務,收購市場上滞銷的貨物,當市場脫銷時再賒銷給商人,還款時加息二分,以打擊商人壟斷行市操縱物價的行為。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6.方田均稅法。為制止官戶、形勢戶地主的隐田漏稅行為,下令全國清丈土地,核實土地的所有者和面積,按土質分為五等,作為征收田賦的依據。

(二)整軍諸法

1.保甲法。鄉村中的主客戶以10家為保,50家為大保,10大保為都保,各置保長、大保長、都保長。民戶家有兩丁以上抽一丁為保丁,農閑集中;接受軍事訓練,平時負責維持保内治安,戰時與禁軍相參為用,以節省養兵經費。

2.保馬法。變國家牧馬監養馬為保甲民戶養馬,由官府給馬或給錢自買,養馬戶免征折變和沿納,節省了牧馬監養馬占地和費用。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3.将兵法。又稱置将法,在淘汰軍中老弱的基礎上,于戰略要地置将92,每将有兵3000人左右,使禁軍的駐地相對固定,選派有經驗的将領統率和訓練,以提高禁軍的戰鬥力。

4.設立軍器監。由軍器監取代三司胄案,統領東、西作坊和各州都作院,管理軍器生産,設計軍器制作法式,提高軍器制作的品質。

(三)科舉和學校諸法

熙甯四年(1071),制定"貢舉新制",科舉考試中保留進士科,罷明經諸科,新增明法科。進士科考試中不再考詩賦、貼經、墨義,而以經義、論、時務策為考試内容。

王安石主持訓釋《詩經》、《尚書》、《周禮》,編成《三經新義》,作為經義考試的依據和太學中的基本教材。擴大太學的規模,增加學額。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在太學中實行“三舍法”,将學生分為外舍、内舍、上舍三個等級,初入學為外舍生,學額不限,經春、秋兩次考試合格者升為内舍生,學額200人,卒業經考試升為上舍生,學額100人,上舍生中的學行優異者可以不經科舉考試直接授官。後來還在京城設立武學、律學、醫學等,培養各類專門人才。

在宋神宗和王安石的主持下,變法持續了近20年時間,使北宋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危機,達到了富國強兵的預期目标,朝廷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官戶地主、高利貸者、大商人等兼并勢力受到抑制,農業生産的條件得到改善,軍隊戰鬥力增強。

宋神宗去世後,宋哲宗即位時年僅10歲,由反對變法的代表人物高太後臨朝聽政,她召司馬光入朝為宰相,變法派官員相繼被貶逐出朝,在數月之間,新法被廢除殆盡,史稱"元祐更化"。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高太後去世後,宋哲宗親政,重新起用變法派曾布、章淳為相,恢複了部分新法,而曾、章等人更專注于對反變法派的打擊報複,把元祐年間得勢的官員打成“元祐黨人”,新法已經成為各派政治勢力互相傾軋的口實。

宋徽宗即位後,開始了北宋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的時期。善于投機鑽營的蔡京打着"紹述"新法的旗号,官至宰相,與童貫、朱勔、李邦彥、梁師成、王黼等人狼狽勾結,控制朝政,時人稱之為"六賊"。

"六賊"沆盜一氣,黨同伐異,把反對他們的人全部列入“元祐黨籍”,令其黨羽、子弟盤踞要津,賣官鬻爵,政以賄成,是以當時有"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的說法。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宋徽宗崇奉道教,道士林靈素鼓吹徽宗是上帝長子長生大帝君降生人間,于是徽宗自封“教主道君皇帝”,在皇宮中建玉清神宵宮、上清寶篆宮,下令全國各地建神宵萬壽宮;設定道學,仿科舉制讓道士考試做道官,領取俸祿,僅林靈素的門徒作道官的就有2萬人之多。

蔡京等人為了邀寵固位,“以宮室媚帝",大興土木,修建規模龐大的延福宮和良嶽,其間點綴着難以數計的嘉花名木,豢養着各種珍禽異獸。

為了把宮廷内外布置得富麗堂皇,在蘇州設應奉局、在杭州設诰作局、主持搜羅各種奇花異石和加工工藝品,并通過運河運至京城開封,每10艘船編為一綱,稱“花石綱”。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應奉局和造作局官員倚勢敲詐,強取豪奪,民家有一稀世異物,必然遭到勒索,直至傾家蕩産。高大的太湖石在運輸過程中,凡遇水門、橋梁、城牆等都要拆除,一石運費即高達30萬缗。

“六賊”為了中飽私囊和取媚徽宗,極盡搜刮之能事,巧立稅收名目,使民戶納稅負擔更加沉重。為增加财政收入,實行“括公田”,設立西城括田所,僅10年間就以荒田、逃田名義侵奪民田343萬畝,緻使許多自耕農民和中小地主破産,淪為佃戶。大官僚、大地主也乘機兼并土地,僅蔡京的永豐圩就有土地近千頃。

宋徽宗和“六賊”的倒行逆施,使社會沖突急劇激化,在下層群眾中傳播着"打破桶(童貫),潑了菜(蔡京),便是人間好世界"的民謠,表達了他們要推翻北宋黑暗統治的心聲。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飽受“花石綱”騷擾之苦的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縣西淳城鎮)農民在方臘的上司下,利用摩尼教秘密活動,于宣和二年(1120)起事。

方臘自稱聖公,建立政權,建元永樂,任命官吏将帥。兩浙農民奮起響應,隊伍發展至數萬人,很快攻占睦、歙(今安徽歙縣)、杭(今浙江杭州)、婺(今浙江金華)、衢(今浙江衢縣)、處(今浙江麗水縣西)6州52縣之地。

方臘起義發生在北宋最富庶的兩浙地區,給統治階級以極大震動,宋徽宗任命童貫為江淮荊浙宣撫使,率領已在開封集結準備北上與金軍聯合進攻遼朝的15萬禁軍南下鎮壓方臘起義,方臘被迫率衆退守青溪幫源洞。最後,義軍将士7萬人戰死,方臘被俘,押至開封就義。

從慶曆新政到熙甯變法,為什麼北宋政權阻止不了其滅亡的腳步?

在方臘起義之前,河北、京東地區就已經發生了宋江上司的農民起義,被統治者稱為"河北劇賊"。宋江曾經多次拒絕朝廷的招安,以少勝多,打敗官軍的圍剿。宣和三年(1121),宋江在率衆轉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西南)時,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宋江等36人向張叔夜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