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退休待遇有多好?

作者:學史淺談

大陸現今國家公務員法定的退休年齡,男性是60歲,女性是55歲。但是在古代,當官的60歲想退休門都沒有,那麼古代退休制度是怎樣的,能拿多少俸祿呢?

古代退休待遇有多好?

早在先秦時代就規定了官員的退休年齡為70歲,但由于此時戰亂頻繁,各種制度不完善,官員很難有明确的退休标準。

到了兩漢時期才正式确立了退休制度,滿足兩個條件即可退休,第一,滿70歲。第二,俸祿2000石以上,也就是說,隻有省部級的高官退休後有養老金,有多少呢?領原來的1/3。皇帝還會賞賜黃金、住宅等财産,保你衣食無憂。此外,還會每年參加朝會,皇帝另外賞賜,以示恩寵。而低級官員則一分錢沒有,就算你當到市長級别,退休後也隻能回家種地教書維持生計。有的官員實在太優秀,皇帝舍不得放人,于是他們退休後仍然會參與朝政,擔任顧問的角色,沒有實際權力,但有建議權。漢景帝時期,有個叫梅成的官員,因為生病退休,漢武帝早在做太子時就已經聽過他的大名,等到即位後便派車專門去接他。但老人家年紀大了,經不住折騰,一口氣沒上來,死在了路上。

到了唐朝,仍然遵循70歲退休的規定,但把範圍擴大到了全體官員,所有人都要退休,五品以上的報給皇帝,六品以下的不用上奏,而且終身俸都是一半的工資。越到唐朝後期,待遇越好。唐玄宗時,即使你從省長被貶為市長,那你退休的時候拿的工資也以省長的待遇拿,如果回鄉的時候沒有車馬,還可以用朝廷的公車。唐朝最有趣的現象是,當官也得看臉,錄用官員的一條重要标準就是體貌風味,如果你沒到退休歲數,但是長得太着急,老得太快,那對不起您卷鋪蓋走人吧,不能讓你影響我大唐的氣度。更有意思的是。皇帝每年還給大臣們發化妝品,就是為了讓官員們好好保養,例如紫雪、紅雪等,全都是當時的大品牌,就好比公司的年終獎,給你發雅詩蘭黛和神仙水。

古代退休待遇有多好?

到了宋朝,那就是妥兒妥的到了天堂,全國上下堅持着再窮不能窮官員的原則,剛開始呢,退休後還是拿一半的工資,但到宋神宗時期,表現優異的官員就可以拿全部工資,表現一般的拿一半工資,而且讓子孫繼承官職,宋朝官員就是杠杠的鐵飯碗,是以宋朝人跟現在人一樣,拼了命也要考公務員,死也要死在體制裡。

到了明朝,朱元璋一上台拍闆說,這不。不行啊,你們還想一輩子吃我的喝我的?大手一揮,退休年齡改到60歲,養老金呢也全部取消,典型的不幹活就沒工資。朱元璋可以說是史上最摳門的皇帝了,但這麼苛刻下去也不是個事兒啊,總不能讓底下官員活活餓死。于是,明成祖朱棣将退休年齡又改為70歲,并給予一些田地、住宅等賞賜。明中後期形成了給米撥的制度,國家給予尚書以上級别的官員賞賜米糧。這屬于一種特殊恩寵,隻有少數人有,是以明朝退休官員是沒有俸祿的。

清朝的退休年齡呢,就比較早了,乾隆22年55歲就退休。乾隆33年65歲退休,到嘉慶時期又規定到70歲。到了晚清官員的退休年齡更加延後了。終身俸呢,也是根據任職期間的功績考核來決定領全俸還是半俸。但是,由于清朝官員的工資是由俸祿和養廉銀組成,養廉銀是大頭,退休後不準發正經俸祿呢,又少得可憐,于是大家都擔心退休後沒有保障,在任期間該貪的貪,能撈的撈,也就導緻了官場上A錢成風。古代官員退休後的待遇不盡相同,但養老生活呢,都大差不差,要不就是讀書賦詩,著書寫作,要不呢就是飲酒赴宴,享受天倫之樂,還有就是沉迷佛老之說,探索養生之道。

說到這裡啊,就不得不說,為啥官員們退休後都不留在京城,非要告老還鄉呢?放着好好的一線城市不待,非要跑到三四線城市去。其實有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啊,遠離政治鬥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總會得罪一些人,留下不少政敵。于是很多大臣選擇退休後遠離京城,管你們怎麼争呢?我呢,隻想安度晚年。舉個例子,西師的丈夫範蠡在幫助勾踐滅掉吳國後,為了避免留在朝中功高震主,于是急流勇退,歸隐江湖,過他的好日子去了。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中國人骨子裡的落葉歸根思想,在别的地方待得再久,終究比不上故鄉。在熟悉的親人朋友的陪伴下度過晚年,也是人生幸事。

古代退休待遇有多好?

時代在發展,盡管如今的退休制度比古代的要完善,國家公務員退休後,其基本政治待遇保持不變,職務工資、級别工資按一定比例發,基礎工資、工具工資均按原工資的100%發,更有醫療、傷殘、住房、喪葬等保險待遇,這也是很多人擠破頭都要去争那幾個名額的原因。現在人們的養老選擇更多了,但落葉歸根這一思想仍然是中國人骨子裡的執念,也是很多人養老時重點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