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讨論中,與目前的書寫符号相比,除了計算外,假設了視覺符号的其它方面并沒有發生變化,本節裡我們将突破這一假定。
語言機器作為書寫符号的媒介系統,仍以目前計算機為參照,整體上與紙筆媒介系統還有着更多的不同。可以先做個簡單的比較。現代計算機的應用中,符号仍是一種視覺線條,這在感覺上與筆紙系統下的等效。實體上,紙筆媒介系統的符号是墨水在紙張上的線條印迹,計算機螢幕上的符号是像素點通過顔色與亮度的控制繪制出來的線條圖形,它們并不一樣。從能力上來說,計算機不僅能繪制書寫符号圖形,同樣的原理加上更複雜的控制,像素點也勝任繪制更複雜的圖形。實際上,現代計算機的出現,使我們進入了對聲音、圖形、圖畫、視訊等各種媒媒體可以相對自由操控的階段。
紙筆媒介下可吸附墨水印迹的紙平面,現在對應的是由像素點構成的螢幕。配合視覺的原理,顯示屏上對符号的排列安排遠超出二維紙張平面的可能。比如:同一視窗分出不同區域顯示,多視窗顯示,不同位置上的顯示内容可以關聯等。
紙筆媒介下的符号通過用筆書寫産生,計算機螢幕上的符号通過鍵盤或其他的工具輸入。輸入的操作不一定需要對應符号的字母或筆畫進行,可以再有一層編碼—譯碼的控制來簡化輸入工作。非英文的輸入法就是由此來的。
紙筆媒介下儲存好紙張也就儲存了書寫符号的作品。顯示于螢幕的符号會以檔案形式記憶于存儲媒體上,需要時再調入打開供人閱讀與處理。顯示與存儲分離是計算機的工作方式。相較于紙張,儲存設備可以以更小的體積存儲更多的内容,且可以容易地增加儲存設備,記憶能力可認為是沒有限制的。
記載于紙張上的書寫符号作品,内容很多時,不同的内容會分别記載于不同實體頁上,通過翻頁來閱讀不同的内容。同樣的書寫符号作品形成的計算機檔案,是通過螢幕的重新整理來顯示出不同的内容,這種重新整理也可以模仿成翻頁的效果。
記載于紙張上的書寫符号作品,隻能通過印刷來複制,通過移動來傳播。現在的計算裝置可以通過網絡聯接起來,某一儲存設備上的内容,通過網絡可以同時顯示于不同位置不同尺寸的螢幕上。
利用現代計算機的能力,隻要能描述出相應的處理規則,就可以設計實作一些功能,對已存在的書寫符号内容進行處理,比如查找、比較、計算、轉換、統計等等。
目前計算機上符号構造、輸入、編輯、顯示、記憶等功能都有不同于紙筆媒介系統下對應功能的特點。技術上也容易改進軟硬體改變這些功能的實作,以具備需要的特性。從目前來說,計算機器的技術仍是日新月異。
前面提到,如Word一類的工具本質上是在模仿紙筆系統下的符号使用方式,它與其他編輯類軟體工具隻是為特定場景下的有限目标設計。按照本書媒介視角的語言觀,設計一類新計算機器作為語言媒介系統,所要做是充分利用新媒介系統的能力,發展不一樣的符号形式與使用方式,追求更多的使用效果,而不隻是簡單複制現有的應用。這裡的分析顯示,計算機器具備更多的潛能,關鍵是我們能怎麼利用來創新我們的符号形式與使用方式。下面是本書的一些想法。
複符号
第一個重要的構想是對“一個符号”概念與用法上的改變。前面講過書寫符号的離散性,書寫符号使用中,總可以歸結到一些基礎的符号,從意義的角度,這些基礎符号看作無結構的整體。我們來看化學式。
(圖9-2:咖啡因的化學式)
在一個化學式中,構成元素、各元素數量以及結構都表示了出來。從符号使用的角度,這樣的化學式認為是符号組合成的機關,而不是基礎的機關。本書的設想是未來可以有與化學式類似,或更複雜的基礎符号。它們可以由多個部分構成,各個構成可以安排在某種結構中。這類符号始終是作為一個整體被使用,而不能分離出構成成分來使用。本書中稱這類符号為複符号。目前書寫符号使用中的基礎符号我們稱為單符号。
在第一步的設想中,複符号被構造出來後是不用解釋的,隻是它們能更好地比對實際對象,産生描寫或計算上的效率,由這種實用的效果就可支援它們的存在。在第二步的設想中,對複符号的使用也可能指向它的某一内部成分,此時也是透過複符号指向内部成分,即是帶着整個複符号去使用,這使複符号與符号組合複合機關相差別。更進一步的設想在後面講到。
構想複符号的存在與使用,首先是為了突破語言使用離散性的局限。使符号建構的實體的順序不單純隻是從簡單到複雜。複符号也可支援對各層級上各種符号機關的重用。比如,如果某一個觀念可以形成一個固定的表述,這個固定表述可作為一個可重用機關;一段邏輯無誤的證明,它沒必要再修改,可作為一個可重用機關;或某一個段落的内容,其作為一個整體經常性被引用,可作為一個可重用機關;一段程式也可以作為一個可重用機關;甚至技術上我們可把一個圖畫、一段視訊、一段聲音作為一個可重用機關。這裡的機制不僅是說我們會去發現可重用的内容,而且會引導我們去有意識地形成可重用的内容。
複符号在紙筆媒介下很難發展成一種通用的方式,因為符号的複現都是由人操作,就算設計了複符号,人也得完整記憶整個符号,書寫時需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書寫出來,去構成整個符号。紙張平面也很難支援大小形狀不規則的複符号的排列。現在我們可以綜合利用計算機器的能力實作對此種複符号使用的支援:
利用計算機器的記憶能力,單獨記憶複符号;
實作符号對符号的命名,比如可以用 a命名B,a是一個單符号或更簡單的複符号,B是一個複雜的複符号;
配合上一條,利用輸入上的靈活性,支援錄入a時,顯示為B;
利用螢幕特性,劃分不同區域,支援實作在一個區域顯示a時,另一個區域或視窗可以顯示B;或者自适應地在同一區域顯示規格不同的複符号,等等。
有上述功能的支援,意味着我們不一定需要事無巨細地去記憶或複現複符号的内容。如果之前已經有過很好的了解,就算記憶不太清晰,當它們通過輸入被調出,通過觀察閱讀,我們就很容易恢複細節的了解與記憶,然後決定如何使用它們。由此可帶來思維上的節省與效率。
重要的還有:支援複符号使用的機器機制,如符号對符号的命名、可定義的輸入、關聯的顯示等,應視為新媒介系統基礎的功能。在這些功能的支援下,我們可以去探索與這裡描述不一樣的複符号,或者其它的符号使用新方式。
分層
在上一段中,複符号看作不用解釋的符号體,以其使用上有效而存在。當複符号的使用真實出現,不斷趨向複雜時,更可能出現的是另外一種情形。每一複符号本身形成一個内部的語篇,用于建構各構成成分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關系,以至于形成一個可論述的系統;複符号作為整體參與使用的則是外部的語篇。這樣符号的使用就可能出現一種分層的方式。各種複符号的建構形成一個層次,在此層次中,符号的使用仍是離散性的。複符号的使用形成另一層次,在此層次中,複符号作為基礎的機關參與符号使用。考慮複符号的嵌套使用或者其它情況,這裡的分層可以不隻是二個層次。
分層的構想還可以有其它用法的嘗試,比如各領域的知識是否能分成為:理論、解釋、事實三個層次,用于展現這樣的認知原理:事實是相對客觀的觀察描述(怎麼描述是這裡的一個問題),理論是帶主觀性的建構,不同的理論可以解釋同樣的事實。分層後各層分别有各自的意義、用途、表述要求。進一步,同樣的層次,是否能建立一些規則,以統一模式來配合歸納法的應用。
分層的實作不隻是我們心理上的想象,而是要顯示上就示意出分層的存在,并引導符号使用遵循分層的機制。這會利用到計算機器對螢幕顯示的控制能力,并與視覺原理配合,比如分不同區域,或分不同網頁的方式。
結構符号
第3個構想是實作關系的象形。目前的文章,其内容都是組織成樹狀結構,展現為章節、段落的劃分,并表現于目錄上。實際上,我們容易感覺到文章内容間存在各種關系,比如序時關系、并列關系、構成關系……為了明顯地表現出這些關系,現在我們可引入一類表現内容間關系的圖形符号,稱為結構符号。這次不是讓“貓”更像貓,“狗”更像狗,而是要讓内容間關系可以象形出來,以便讀者有明确的線索來了解内容。隻要内容間的關系是一種常見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為其定義一個結構符号。可舉例如下:
并列符号:用于顯示多個内容并列的結構
序時符号:用于顯示順序發生的内容的結構
循環符号:用于顯示循環發生的内容的結構
樹形符号:用于顯示如分類、構成一類的結構
森林符号:用于顯示多棵樹的内容,并且葉子結點可共有
……
參考現有的方法,結構符号最簡單可以實作為一種帶結點的線圖,結點可錄入并顯示内容的标題,具體内容可以在結點位置打開另一頁面來建立。就算是這樣簡單的實作,要能友善使用,同樣需要利用計算機器的記憶、顯示控制、輸入可定義等能力。在紙筆媒介系統下并不具備結構符号友善使用的可行性。
結構符号可以用于語篇層次,作為整體的論述結構,替代目前單一的目錄方式;也可用于局部内容的論述;或者用于複符号内部,表現各成分間的關系。内容間的關系或結構不能簡單看作内容自身表現出的屬性,對内容的考慮與對内容間關系的考慮往往是同時進行,互相确定的。結構符号的引入可将思考更清晰地呈現。
結構符号的内容組織将創造一種非線性的書寫,并帶來非線性的閱讀。可以想到,表達式或語句層次也有可能以同樣的方式來構造,是否這樣去做?目前書寫符号的線性組合終究有一種操作上的優勢,它讓書寫與閱讀有一種無須多說的簡單秩序,隻要順着寫,順着讀就可以,同時讓印刷也變得容易。考慮語言應用所追求的普及性,這種簡單性也是非常重要的特性。但很難說可以以今天的經驗來下結論,前面說到的弗雷格邏輯符号,給作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在語句的層次要實作這種邏輯關系的顯現。
化學反應
上面所說的三個構想,單獨來看都足夠簡單,容易了解。重點要說的是這些構想,包括能動符号的構想,互相間可能産生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可能帶來未曾預料的符号使用方式。比如:
複符号的内容可由結構符号支援;
複符号可包含規則,并由其驅動成為一個非靜态的存在,甚至是可自演變的符号;
複符号可以派生為複符号的類型與複符号執行個體;
外部的語篇裡的變化,可以引發複符号自身的演變;複符号自身的演變反過來又驅動外部的語篇的複符号間關系的變動,相當于自書寫;
符号機關本身及機關組織上的變化,帶來新的計算類型與算法描述;
算法描述語言中的資料或過程類型,可用結構符号來支援表示;
……
在缺乏實際實踐的情況下,這裡的描述過于簡單、抽象。這裡所說更應看作一種抛磚引玉。要點是參照現有計算機器的應用,計算機器所具有的記憶能力、螢幕顯示控制技術、輸入法的靈活性、通信能力等,存在着可能去構想不同的符号形式與符号用法。最終能夠出現什麼通用的符号形式與符号使用方法,這隻有實踐才能回答。複符号、分層、結構符号或其他的構想實踐上可行,哪怕隻是部分可行,從操作的角度,這類符号形式不會通過傳統書寫動作來生産,隻能通過機器提供的輸入功能來生産。此類視覺符号更準确地應稱為輸入符号,以差別于現有的書寫符号。結合上二節的論述,在語言機器支撐下,将出現一種輸入-能動的符号,輸入-能動符号的使用将逐漸取代目前書寫符号的使用,這是本書對人類下一代語言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