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雙十一又來啦!今天我們仔細研究下這個老朋友,順便研究下我們的手是怎麼沒的……

Q1:雙十一的起源是什麼?
keyword:線下大促的線上化
我們先聊下雙十一的起點——2009年。那一年,一切都在逐漸的,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線下成熟的小商販模式,被搬到了線上,成為了淘寶。當時淘寶主營C2C,也就是個人對個人電商業務。消費者網上購物就像逛地攤,“假貨”、“山寨”案例頻發。
線下成熟的商場模式,被搬到了線上,成為了京東。當時京東主營B2C,也就是企業對個人的電商業務。目前1月,京東拿到了今日資本、熊牛資本以及亞洲著名投資銀行家梁伯韬的2100萬美金投資。這也是2008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電子商務企業獲得的第一筆融資。
線下成熟的促銷模式,還沒有被搬到線上。2009年左右,還是線下促銷為王。每年的春節、五一、十一等法定節日,線下商城都會組織規模不等的銷售活動……一打折,商場裡面就烏央烏央的人滿為患……
雙十一,其實就是把線下的大促搬到了線上。雙十一能夠火,是因為線下的大促銷的模式本來就已經很成熟了。
2009年,張勇剛剛接盤淘寶商城,做的就是把線下的促銷模式照搬到線上。淘寶商城是淘寶内部孵化的一個B2C頻道,主營B2C業務。也就是後來的天貓。不過項目進展并不順利,商場事業部負責人離職,團隊人心渙散,淘寶商城一度沒了主心骨。
随後,張勇進行了接盤。張勇,花名逍遙子,被阿裡内部稱為“在高速路上換引擎的人”……後來,主導過天貓、打造過新零售盒馬、收購餓了麼…………
張勇接盤淘寶商城之後呢,在2009年的11月11日,舉辦了一場線上促銷活動——“全場五折”。主要目的是想在年末,把成交量向上拉一拉。畢竟當時的淘寶商城營業額,僅占到淘寶全平台的3%。
在第一次雙十一中,一共有27個品牌商家參加了促銷活動。這些商家拿出了線上下滞銷的貨品,希望清一清庫存。首屆雙十一交易額5200萬,早已超出預期。後來就慢慢延續了這個形式。
雙十一的發展和“線下大促的線上化”離不開關系。“線上化”本身就是一股紅利,抓住了這波紅利成就了雙十一。
Q2:為啥定在11月11日?
keyword:填充法定假日的空檔
對于線下促銷來說,11月是營銷的淡季。因為線下的促銷都是跟着法定節假日走的,是以在十一和春節中間出現了2個月空檔期……大促定在十一月,正好填補了這一空檔……(其實7月左右也有一個淡季,後來被線上618大促占位了……)
早期,雙十一的宣傳話術是“還在等商場打折麼?”。說明起初想要解決的消費者痛點——沒大促,是以“等”大促。
天貓通過将大促定在11月,讓消費者不用在家摳腳了,不用等2個月,就可以進行優惠采購。
還有消息謠傳,大促定在11月,是借鑒了美國——“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五是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五,感恩節之後的第二天。美國聖誕節大采購一般是從這一天開始的。在這一天,美國的商場會推出大量的打折和優惠活動,以在年底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促銷。因為美國的商場一般以紅筆記錄赤字,以黑筆記錄盈利,而感恩節後的這個星期五人們瘋狂的搶購使得商場利潤大增,是以被商家們稱作黑色星期五。
Q3:商家會虧本麼?
keyword:找到平衡點
雙十一,大部分的促銷優惠是商家自己承擔的,而不是天貓平台承擔。
一切秉持着商家自願的原則。商家可以選擇是否報名雙十一、是否參加跨店鋪滿減、是否有店鋪優惠券等……(但是不報也得報啊,消費者預留了錢給雙十一,你不報名,錢就到别人手裡了)
既然促銷優惠大部分都是由商家承擔的話,商家會虧本麼?
不會……你想想,喊着“老闆跑了!虧本大甩賣!”的那麼多,到最後,不都活的很好。
收入=零售價 * 數量。在零售價降低,數量上升的情況下,收入還是會上升的。雖然商家是在“降價”,但是又“降價”又“賺錢”的方式有很多。
當1件商品售價低了,但是消費者為了湊單店鋪滿減優惠,帶動了其他産品消費,整體的利潤還是增多了……
當1件商品售價低了,但是賣出去了!要不然還要積壓占庫房,整體的收益變多了……
反正商家會經過精妙的計算,找到“降價”和“賺錢”之間的最優點……
Q4:為啥要搞晚會?
keyword: 造勢
既然商家的任務是承擔促銷成本。那麼平台是幹嘛吃的?
雙十一作為一個大的購物節IP,有兩項構成要素。
第一 是造勢,營造一種人人狂歡的氛圍。平台方天貓,負責造勢。
第二是借勢,借助這種氛圍,銷售商品獲得營收。商家,隻要支付一筆促銷費用,就可選擇借勢……
平台方花費重金砸管道、辦晚會、各種明星直播、跨界聯合、打造大IP等,都是在造勢。
“造勢”的難點在于“消費者能夠注意到什麼是無意識的"。
伊利諾伊大學的丹尼爾·西蒙斯做了著名的“看不見的大猩猩”實驗。被試者需要觀看一個影片,并回答“在影片中穿着黑色衣服的同學一共互相傳了幾次球”。被試者基本都會答對傳球次數。但是當被詢問“你是否看到有一隻大猩猩走了過去?” ,大部分人都回答“沒有看到”。
資訊爆炸、商品爆炸,使用者的注意力成為了最稀缺的資源。而這最稀缺的資源,使用者通常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使用。這隻大猩猩明明白白的出現在使用者的視域中,但是使用者就是“看不到”。
逃離大猩猩的厄運,讓消費者能“看到”資訊。雙十一要通過站内站外連動,增大聲量,赢得“注意力的大逃殺”。這并不是以幾個商家可以做到的,需要所有商家、平台一起努力。
Q5:為啥要每年雙十一都養貓?
keyword:工具人
每到雙十一就有各種組隊、幫忙、做任務……blabla……瓜分多少億的活動……
“姜太,有時間麼?不麻煩,點下助力就行”
接到微信好友 小紅 發來的這種幫忙邀請,姜太公公就宛如一個工具人B。但是轉念一想,微信好友 小紅 其實也是天貓的工具人A。
天貓的終極目的是為了提高交易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希望使用者可以多來通路、多來逛一逛、……天貓通過這些互動遊戲,讓每個參與的使用者成為了它的工具人。按照它的旨意辦事。
如果想分20億紅包,需要每天登陸簽到。這提到了使用者的通路頻率……
如果想分20億紅包,需要每天浏覽店鋪、會場。這提高了逛的頻率……
如果想分20億紅包,需要組隊拉好友。這提高了分享的頻率……
打蛇打七寸,擒賊先請王。
控制一整個男人,需要抓住他的胃……
控制一個工具人,一個養貓小遊戲就行……
Q6:為啥現在雙十一時間這麼長?
keyword:從撒嬌到撒野
雙十一真的越來越長了。2020年的雙十一,從1天變成了4天。預售期更是長達1個月。
關于2020年雙十一的變化,官方是這麼解釋的。
首先是商家供應鍊承壓較大,擴大了時間點,能讓商家用更從容的方式進行服務、貨品配送。其次,時長可以覆寫更多消費者
仿佛是一部注水的電視劇。電視劇可以短小且精彩,或者加入大量配角線,瘋狂注水。大部分選擇了後者。
就是吃定了觀衆會看,是以夾帶私貨,拉長集數,提高整體的播放量。
對于雙十一來說,反正也都是一副吃定消費者的樣子。單節變雙節、拉長周期……大量注水
祝願,雙十一明年可以從11月注水到跨年……越來越水……
Q7:為啥現在雙十一規則這麼複雜?
keyword:想要的太多
雙十一原來是撒嬌,“全場5折喲”
雙十一現在是撒野,“你竟然讀的懂我的優惠?”
一副持寵而嬌,吃定了我的樣子。
好多人都懷念15年以前的雙十一,沒有那麼多的套路,一律5折。
歲月帶走了天貓雙十一的5折,我們再看下2020年的雙十一詳細規則……
看上去不難,但是疊加到一起就 emmm……你見過1個頁面出現12個不同的價格麼?
促銷為啥那麼複雜 ?消費者算不明白,對于你們有什麼好處?粗略來看,造成這種情況,有3個原因。
第一 起初的天貓雙十一,主打的商家更多是服裝類。服裝是季節性産品,就像西瓜一樣。過了季節,如果賣不掉就爛到手裡了。是以,服裝過季,價格會大跳水……想要5折,不難……但是當品類慢慢擴充到全品類之後,比如3C數位等,就很難實作大折扣。
第二 直播管道、買現貨管道、買預售管道、秒殺管道……商家希望給與不同管道一些優惠,進而讓對應管道看上去有吸引力。但是又想讓消費者感覺不出來。就會用各種規則把消費者繞懵比如直播間和旗艦店,就可以通過價格不同、贈品不同等進行管道區分。
而這對于消費者來說屬于“價格歧視”。有時間研究的消費者,可能會獲得更加低廉的價格。從這角度說,做功課是有用的。這真的是需要攻略才能玩懂的遊戲。
第三 商家希望用價格優惠引導使用者的行為。比如提前買有更多優惠、湊單買的更多有更多 優惠。
Q8:為啥要不搞搶購搞預售?
keyword:減少購物環節
原來雙十一,主要的銷售方式是搶購。重頭戲從11月11日0點開始。剛進入11月,消費者就進入了觀望狀态。都在等着11月11日這1天呢。是以進入11月,付費轉化率的趨勢是持續降低。觀望者觀望者,就有人觀望走了。觀望周期太長了。
同時,所有要買的商品都加在購物車裡。那麼購物車裡的商品,就會互相經過層層對比,深思熟慮。消費者會更加的理性。
現在的雙十一,主要的銷售方式是預售。有非常多的時間去支付定金。想要買,随時支付。強調即時性的付款去掉了加入購物車,等待11月11日的時間。要知道每增加1層環節,可能就流失掉了一半的消費者。
同時,定金金額較少,可以極大的降低,消費者的決策門檻。消費者一直在剁手,卻感覺自己手還在。雙十一進入花呗模式。花呗是我隻有在還花呗的時候,才知道“卧槽,我這個月花了這麼多”雙十一是我隻有在還尾款的時候,才知道“卧槽,我付了這麼多定金”
Q9:為啥要有戰報?
阿裡在雙十一淩晨公布1s銷售額XX億,1小時内銷售額XXX億。電影上映次日也是馬上宣傳票房已達XX億。
姜太公公曾經認為這些是給分析師看的成績單,但實際上是給消費者的一張催款單
這裡是利用了消費者的一個思維定式。在判斷何為正确時,消費者會根據别人的意見行事……已經這麼多人在買了,你還不買?選擇從衆,是因為消費者心中的3個動機:
第一 為了盡可能高效率地做出正确決定。跟随群體,不需要對比太多資訊,減少了做決定時需要的時間
第二 為了用積極正面的角度看待自我,減少預期後悔的機率。大家都在買,就會營造出一種不買就虧了的感覺。
第三 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同。“定金人”、“尾款人” ,各種媒體一波一波的宣傳。加入其中,可以獲得歸屬感。
yi?少了一個問題。emmm 先欠着,下回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