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彥宏“長駐”美國 百度上市倒計時?

“老闆現在不在國内,目前人在美國。短期内不會回來,無法安排采訪。”當《經濟參考報》記者希望采訪百度總裁李彥宏時,百度的公關經理如是說。記者追問及李彥宏去美國是否與百度上市有關,這位人士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地回答,隻是說“我不能告訴你。”

    “百度上市是2005年網際網路領域的熱點。”IT評論家方興東說。而李彥宏選擇這一時期去美國,不能不讓人聯想到此行與百度上市的關聯。

    據美國媒體報道,全球第一大中文搜尋引擎——百度公司将于今年6月在美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籌資大約2億美元。上市地點可能選在納斯達克或者紐約交易所,高盛公司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可能成為百度的上市顧問。

6年融資路從私募到上市

    成立于1999年的百度曾分别在1999年、2000年進行了兩輪私募,融資金額分别為120萬美元、1000萬美元。此後,百度在上市問題上一直傳言甚多,而波折也不少。國内A股市場、香港創業闆都曾經是百度計劃中的上市地點。但最終,這些上市地點都與百度無緣。而進軍納斯達克,也曾是當時百度的選擇之一。但由于當時全球IT行業正遇寒冬,上市将會面臨不小的風險。于是,百度的上市計劃擱淺。

    對于兩次網際網路上市熱潮,有業内人士認為,第一次網際網路上市熱潮是在全球大的泡沫背景下形成的,更多注重的是概念。而由攜程網在2004年帶動的第二輪上市熱潮是通過市場檢驗的,從自身經營狀況出發,比較務實。

    百度在2004年年初宣布獲得赢利後,也使得上市雄心重新勃發。而去年Google在美國成功上市,上市後市值大約為520億美元,引起轟動。一時間引發各界猜測,與Google的盈利模式比較類似的百度将成為納斯達克的最為強勁的中國網絡股。

    此後,高盛公司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全球著名的投資機構與百度頻繁接觸,而被譽為網絡股女皇的摩根斯坦利總經理瑪麗·米克爾秘密造訪百度,更是将“百度上市”的猜測推到了一個頂點。

    而百度也已為進軍納斯達克做了充足的資金準備。2004年6月,百度宣布,包括美國前三大風險投資商之一的Draper Fisher Jurvetson(DFJ)和全球著名搜尋引擎Google在内的八家風險投資機構對百度進行的政策融資已經完成。至此百度完成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三輪融資。

搜尋市場群雄逐鹿百度壓力巨大

    百度上市募集資金,是為了進一步發展。而其背後是網絡搜尋業的競争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

    搜尋引擎已經成為網際網路目前最被看好的赢利模式之一,為網絡企業帶來了滾滾财源,百度的“競價排名”商業模式就是其中之一。目前,百度搜尋引擎每天的文本搜尋次數達到了3000萬次。

    艾瑞市場咨詢提供的數字表明,中國的搜尋引擎市場在2004年大約為5000萬美元,預計2006年将會增長到2億美元。2004年中國網際網路使用者使用搜尋引擎的使用者比例為80%,預計未來兩年使用搜尋引擎的使用者呈現穩定增長态勢,2004年使用搜尋引擎的網際網路使用者為8000萬,預計2007年随着網際網路使用者的增長将接近1.9億。

    市場前景的廣闊和百度和Google宣布全面赢利,讓衆多企業看到了中國搜尋市場前所未有的“錢景”。Google、雅虎、MSN等海外搜尋勢力加速入華,門戶網站紛紛将搜尋業務納入重點的赢利業務,海外風險投資對中國搜尋市場也虎視眈眈。

    《2004中國搜尋引擎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中國搜尋引擎市場中,百度、雅虎、Google分别以36.29%、22.72%、21.22%的使用者占有率占據着國内搜尋引擎市場的前三位,形成了國内搜尋市場的第一陣營;新浪、搜狐、網易、Tom、中國搜尋、中華網等國内廠商緊随其後,形成第二陣營。雖然第二陣營中各廠商的單項表現總體偏低,但他們在單項名額上的競争卻非常激烈,尤其是新浪、搜狐、網易在門戶搜尋流量的份額非常接近。

    中國搜尋市場的一場暗戰中,也呈現出“競争并合作着”的特點。雅虎首先出手,收購了占實名搜尋90%市場佔有率的3721公司,邁出其開拓中國搜尋市場的第一步,并借助3721公司強大的管道體系,迅速取得了本地化的管道資源優勢,通過這種資源的配置,雅虎中國在本地化銷售管道方面的優勢也得到了迅速提升。Google則通過收購國内市場最大競争對手——百度的部分股份,緊緊跟随,進軍國内搜尋市場。新浪網則與慧聰國際進行合作,采用慧聰搜尋引擎技術。不久前,中國搜尋獲得了新一輪的風險投資,IDG和聯想共同向中國搜尋投資600萬美元。

    面對競争激烈的市場合作,百度為了有所突破,3月底和盛大互建戰略合作關系。而由于百度上市的傳言不斷和盛大近來在資本運做上的大手筆,不少業界人士猜測到雙方可能會有在資本和業務上展開深入上的合作。

上市之路并不輕松

    對于上市的種種傳聞,百度的有關負責人不做任何評論。而業内人士認為,盡管百度的業績十分優秀,但是其上市之路并不輕松,而可能由此帶來的各種變化将直接影響百度今後的發展。

    從優勢上看,百度以搜尋為主營業務的商業模式相對短信、網絡遊戲來說,更容易被美國資本市場所接受。因為,這種商業模式與已經被美國資本市場認可的Google、雅虎兩家網絡巨頭基本相同。

    但是,僅僅因為優秀的經營業績和完善的商業模式還不能讓百度的上市高枕無憂。首先,目前中國網絡概念股在美國市場上表現并不理想,一年來市值嚴重縮水。去年在海外上市的靈通網及盛大也都因低于預期價格上市的表現被業内人士稱為“流血上市”。特别是盛大,最初融資規模預計為3億美元,而最終卻隻有1.5億美元。

    同時,海外上市較高的融資成本也是百度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一位投行界人士介紹,一般來說中國公司在海外IPO市盈率均在十幾倍左右,國内A股的平均市盈率則達30倍,而海外融資的保薦費、承銷費、律師費、會計師費等各項費用,總額通常占融資金額的10%以上,遠高于境内上市的融資成本。

    此外,即使成功上市,百度也将面臨新的問題。

    首先,百度與Google的關系将更加撲朔迷離。2004年6月,在百度的一次對外融資中,Google收購了百度的部分股份。當時,市場就有諸多猜測,雖然百度通過Google的收購來加強國外投資者對百度的認知度,但Google可能會加強與百度的合作,借道擴充在國内市場的份額,甚至有收購百度的可能。但當時,百度否認了被收購的可能。

    業内人士認為,百度雖然不願意被收購,但是百度上市之後,Google 完全可以通過二級市場收購流通股,實作對百度的控制。盛大收購新浪已有前車之鑒。

    而此次百度上市傳言出現以後,又有消息稱Google将追加對百度的投資,擴大其在百度的股份。有關業内人士告訴記者,由于去年下半年國内搜尋引擎市場競争激烈,Google很可能會通過某種安排增持百度的股份,實作其在國内市場的擴張。

    其次,上市之後,百度經營情況需要更加透明。目前,包括新浪、網易等中國概念股都曾經受到過美國資本市場的各種調查,對公司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其中原因就是中國公司不了解美國股市的遊戲規則,在資訊披露、财務報表等方面存在不同問題。百度必須從中吸取教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