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作者:羽籽柔

“山口淑子、李香蘭、潘淑華、山口野莉、野口淑子、大鷹淑子……”

這些都是以一首《夜來香》名聲大噪的歌手李香蘭曾經擁有過的名字。

“李香蘭”這個名字,看起來就是中國人的名字,那她為什麼又給自己取了那麼多日本名字呢?

其實,李香蘭就是日本人。

在中國人眼裡,她是中國人,卻為日本效忠;在日本人眼裡,她是日本人,卻着中國裝,唱中文歌。

2005年,李香蘭發表長文,勸誡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不要參拜靖國神社,原因是“那會深深傷害中國人的心”。

李香蘭作為侵略國家的人,她反而站在中國這一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還要從她的經曆說起。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李香蘭,1920年2月12日生于遼甯省撫順市,本名山口淑子,祖籍日本佐賀縣杵島郡北方村。

日俄戰争後,日本戰勝了沙皇俄國,繼承了沙俄在中國東北的特權,從國内向旅順和大連大批移民。

山口淑子的父親山口博平素就酷愛漢學,仰慕中國文化,就借這個機會舉家遷到了中國東北。

當時中東鐵路長春以南路段也劃歸日本管理,日本人将其改名為南滿鐵路,并成立了一個管理機構"南滿鐵路株式會社"(簡稱"滿鐵"),山口博的兒子山口文雄就在"滿鐵"屬下撫順煤礦做事。

山口淑子12歲那年,日本人在撫順制造了慘絕人寰的“平頂山慘案”,山口淑子的父親被抓了,他們逮捕山口文雄的罪名是“和抗日分子有親密聯系”。

後天淑子父親出獄後,迫于生計,一家人不得已搬往了沈陽。

在火車上,她結識了一個同齡的俄羅斯猶太裔少女柳芭。也就是這個女孩改變了她的命運。

李香蘭在自己成名後面對媒體曾經說過:‘柳芭是我最珍貴的朋友。我之是以成為歌唱的李香蘭,是因為有了柳芭;我之是以成為活着的李香蘭,也是因為有了柳芭。柳芭像是神安排在我生活中的護身符,有時像太陽,有時像月亮,她永遠伴随着我。’”

到了沈陽後,這個俄羅斯姑娘給山口淑子介紹了一個大人物,那就是蘇聯著名的歌劇演員波多列索夫夫。就此,山口淑子成為了波多利索夫的弟子。

後來,山口文雄帶着女兒去看望時任奉天銀行總經理的好友李際春,李際春夫妻倆見到山口淑子後非常喜歡,随即認她為幹女兒,而且還給她改了一個中國名字李香蘭。

成為李際春的幹女兒後,李際春的第二夫人每天教李香蘭學北京話,帶她吃涮羊肉、看電影。

李際春曾任直魯聯軍第九軍軍長,兵敗後蟄居于天津日租界。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際春曾協助日本大特務土肥原賢二陰謀制造“華北自治”,并幫助日本關東軍将末代皇帝溥儀劫持到東北。後來李際春被任命為奉天銀行總裁,日本投降後,被以漢奸罪處決。

後來僞滿政權成立後,奉天放送局設定了“滿洲新歌曲”欄目,以美化日本對中國的侵略。

他們向社會招募專職的中國女歌手,當時隻有13歲的李香蘭成功入選。

但要當這樣的歌手,對李香蘭來說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假扮成中國人,且不能說出自己的日本人出身。就這樣,李香蘭成為日本侵華的宣傳工具,為日軍演出助威。

李香蘭天生麗質,通曉中日兩國語言,又有一副好嗓子,是以很快便被僞滿的奉天廣播電台發現,錄為專職歌手。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1934年,山口文雄在北平結識了著名親日人物潘毓桂,李香蘭又認他為義父,改名潘淑華。

潘毓桂是中國有名的漢奸,早年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1930年代中期,29軍軍長宋哲元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時,潘任政務處處長和平津衛戍司令部高等顧問。

“七七事變”期間,潘毓桂屢次向日本人出賣29軍的作戰計劃,後公開投敵,任僞天津市市長。

山口文雄望女成鳳心切,将14歲的李香蘭送到北平,以潘毓桂女兒的身份在翊教女子中學念書。

在女中讀書期間,李香蘭一直住在潘家,逐漸養成了中國人的生活習慣。

在學校裡,李香蘭從不公開自己的身世,她說得一口标準的北京話,同學都不知道她的日本身份,還以為她是道地的北平人。

當時中日兩國關系緊張,這讓身份特殊的李香蘭常常處于尴尬的境地。

1937年,李香蘭随同學到中南海參加一個抗日集會,當談及“假如日軍侵入北平怎麼辦”時,同學們群情激昂,紛紛表達抗日決心,惟有李香蘭不知該如何回答。

同學們鼓勵她說:“告訴我們你的想法,你要怎麼做!”

李香蘭脫口而出:“我要站在北平的城牆上。”

一個是養育自己的國家,一個是自己的祖國,對十幾歲的李香蘭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後來她在回憶錄中這樣解釋:“我隻能這樣說。......(站在城牆上,雙方的子彈)都能打中我,我可能第一個死去。我本能地想,這是我最好的出路。”

1938年,李香蘭被"滿映"招聘,随即出演了電影《蜜月快車》,這部影片奠定了李香蘭“懂日語的中國少女影星”地位。

後來她又連續出演了《支那之夜》、《熱砂的誓言》和《白蘭之歌》,很快便成為"滿映"的當家花旦。

當時"滿映"有意識地拍些風花雪月的娛樂電影,極力宣揚美化占領區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以掩飾他們侵略行徑。

“滿映”成立的目的,無非是美化日本的殖民侵略,宣傳所謂的“日滿協和”,最終達到日本維持在僞滿洲國殖民統治的目的。

在這些影片中,李香蘭無一例外地飾演了一些純情中國女子,愛上了日本男人,表達"中日親善"的主題,所有的故事也都如出一轍。

為了迷惑觀衆,“滿映”故意淡化李香蘭的國籍,人們都以為她是中國人,許多人特别是一些新聞媒體甚至當面質問李香蘭:“作為一名中國人為什麼參加拍攝侮蔑中國的電影呢?難道你不是中國人嗎?”

李香蘭很想向人們表白自己的身份,但又不能這樣說,隻好連連鞠躬道歉。

對于這段經曆,李香蘭在自傳中這樣回憶:“當時我還隻是個十幾歲的少女,隻是按照大人們要求的去扮演交給我的角色。”

這個涉世未深的女孩當時沒有也不可能料到,在繁華和榮耀背後還會隐藏着黑暗與陰謀。

她在用歌聲和電影麻痹中國人民的時候,自己也處在沖突糾葛之中。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李香蘭曾說:“中國人不知道我是日本人,我欺騙了中國人。一種罪惡感纏繞着我的心,仿佛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陷入了絕境。”

1943年,她拍攝了一部轟動一時的影片《萬世流芳》,她在片中飾演林則徐的女兒。

這部影片是由當時著名的“中聯”“中電”“滿映”三家公司合拍的,、和導演是蔔萬蒼。當時全國上下抗日情緒都很濃厚,電影界也是進步思潮湧動,這樣的合拍行為多少令人匪夷所思。

主演陳雲裳曾經對李香蘭說,她因為參演“滿映”合拍的影片,還被人寫信來指名道姓地謾罵。

在拍攝《萬世流芳》的時候,李香蘭接觸到了很多抗日的進步人士,也是是以,才有了她逐漸的醒悟。

有一天,一位日軍進階參謀要求李香蘭去陪他喝酒。他清楚地知道李香蘭是日本人,是以一上來就呵斥她:“這種非常時期,你出入舞廳,還和支那人跳舞,還像個日本國民嗎?”

說完之後,他又央求李香蘭陪他去飯店陪酒。

李香蘭怒道:“在夜總會與中國人跳舞不行,那麼在飯館的小房間裡陪日本軍人喝酒就可以嗎?”

參謀氣得直拍桌子,一把火燒掉了那個飯館。

這件事很快流傳開來,她周圍的中國朋友都對她的行為表示贊許,可是,内心的掙紮隻有她自己清楚。

1944年末,李香蘭終于退出“滿映”,去了上海。

李香蘭到上海發展,她對這座城市的評價是:“上海具有道德敗壞和時髦的雙重性格。”李香蘭的那雙大眼睛在十裡洋場備受矚目。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在這裡,她曾經翻唱過“金嗓子”周璇的《何日君再來》,成為她的經典曲。那一曲《夜來香》,則讓她名聲大噪。

從此之後,“夜來香”便成了李香蘭的一個标簽。她也是以與她的偶像周璇成為好友,開始與周璇、白光、張露、吳莺音齊名,成為上海灘的“五大歌後”之一。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政府根據《處置漢奸案件條例草案》,開始搜捕漢奸。

李香蘭以“文化漢奸”的罪名被逮捕,理由是“身為中國人,卻拍演玷污中國的電影,以協助日本的大陸政策”。

在軍事法庭期間,有人來找過她,說可以幫她脫罪,并且給她優渥的待遇,但前提是,她得在恢複自由後去東北做間諜,打探共産黨八路軍的消息。他們看中的是李香蘭在東北的關系網。

然而,此時的李香蘭已經受夠了那些被利用的日子,她義正詞嚴地說:“我不是漢奸,我是日本人,本名叫山口淑子,雖然我曾經為日本的政策效力,可這因為我是日本人。為了搞清這件事,我接受審訊,等待審判。”

“殺了她!槍斃李香蘭!”

在中國群眾滿是憤怒的聲讨聲中,檢察官要求按照漢奸罪将李香蘭處死。

這時候,李香蘭道出了自己是日本人“山口淑子”的真相。當時的國人一緻認為,李香蘭說自己是日本人,是為了逃脫“漢奸罪”的懲罰。

後來柳芭從北京的山口家中為李香蘭帶來了山口家戶籍謄本。

當時的國民黨人根本不認為一張紙可以證明身份,他們找來了在日本留過學的人,又詢問了李香蘭的事迹,他們才肯相信她的身份。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1946年2月,中國軍事法庭下達了最終判決:“審理到此終結,解除漢奸(罪名)。但是,李香蘭也并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本庭負責審判的宗旨,在于制裁那些身為中國人而背叛中國的漢奸罪。現在既已證明了你的日本國籍,自應宣布無罪。然而,在理論上和道義上你是存在問題的。你以中國人的藝名演的那些電影,在法律上雖不适用于漢奸審判,但本法庭卻認為是件很遺憾的行為。”

法庭宣判後,李香蘭帶有深切悔意地說道:“我雖然不能對一系列電影的規劃、制作和劇本等都去負責,但參加了演出是事實。盡管當時我還年輕,也應該承認自己的思想是愚蠢的,對此我深感内疚。”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1946年,李香蘭傳回了日本。

回到日本後的李香蘭恢複了本名山口淑子,她給自己起了一個藝名“香蘭山口”,她稱這個名字為“中日混合物”。

1958年,李香蘭與外交官大鷹弘認識了。

當時的大鷹弘是外交官,他是李香蘭的粉絲,曾經專程到背景為她獻過花。

大鷹弘看過李香蘭的演出後,請她吃飯,并帶她到處散心,之後二人慢慢培養起了感情,沒多久大鷹弘便向李香蘭求婚了。

但是他們的婚姻卻遭到了阻力,因為在很多人看來,他們兩個人并不般配:一個是年輕的外交官,一個隻是一個演員。(雖然李香蘭很出名,但是在日本,演員屬于低下的職業)

大鷹弘的上司為此專程找李香蘭談話,委婉地表示要她主動離開大鷹弘,同時外務省還将大鷹弘派到緬甸工作,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将二人徹底分開。

為了能夠和大鷹弘在一起,李香蘭決定放棄演員的身份,1958年,她第二次宣布退出影壇。

1969年,快50歲的李香蘭成為電視台的主持人。在電視台工作的這段時間裡,李香蘭認識了很多人,這讓她學到了很多經驗。

1972年,中日建交,這也讓李香蘭感到十分激動,并想着為中日兩國做點什麼,但這時她還不知道究竟該做些什麼。

1974年,李香蘭在人們的建議下競選了參議院議員,并且當選了,從此當了18年的參議院議員。

歌手李香蘭被判死刑,槍決前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後,被當場釋放

在從政多年時間裡,李香蘭最大的精力便是促進中日兩國的友好關系。而且她一直有一個願望,便是親自向中共政府當局解釋自己并不是當年的間諜。

為了這個願望,1975年,李香蘭在前往北韓途中特意經過北京,向中日友好協會秘書長孫平化一五一十闡述了當年的一切事情。

在那個深夜,李香蘭心中背負多年的包袱終于消散。

此後,李香蘭曆任環保政務次官、參議院沖繩及北方問題事務特别委員會委員長、參議院外務委員會委員長、自民黨婦人(女)局局長等職。

1990年代初,李香蘭從政界引退。

值得欣慰的是,李香蘭從日本政界引退後仍長期擔任“亞洲女性基金”副理事長,她希望以此促成日本政府向戰争受害者、當年從軍的慰安婦公開道歉賠償。

2005年,已經85歲高齡的李香蘭公開發表一篇長文,勸誡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不要參拜供奉有東條英機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因為“那會深深傷害中國人的心”。

關于中日間偶爾的小摩擦,李香蘭認為應該正視,不能使它積重難返:“中國和日本是我的‘母親之國’和‘父親之國’,我最不希望見到兩國的友好關系出現問題。

“我這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中國,另一個是日本。”

李香蘭的這番言論,在某種意義上也诠釋着她的一生,前半生被日本軍方利用,作為一顆糖衣炮彈,砸向中國土地,後半生利用在日本的影響,修複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

2014年,李香蘭終于走完了這一生,終年94歲。

前半生,她為時代所累,幾乎成了“漢奸”。

而後半生,她抓住時代,讓自己成為“中日友好”的名片。

“一個被時代、被一種虛妄的政策愚弄的人,如果噩夢醒來後,能有機會對當時的行為反思,或加以解釋說明,也是幸福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