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01

阿裡中台架構的定義

中台是一種架構理念和方法。任何一種架構的方法,其本質不外乎,利用分、合、打散、重組等技術手段,對系統進行有序化重構,以達到減少系統“熵”的過程,使系統得以不斷進化。

談中台,離不開阿裡巴巴,中台概念是由阿裡最先提出,并且發揚光大的一種企業架構治理方法論。阿裡巴巴中間件團隊,給中台架構做過一下定義:

“中台架構,是将企業的核心能力随着業務不斷發展以數字化形式沉澱到平台,形成以服務為中心,由業務中台和資料中台建構起資料閉環運轉的營運體系,供企業更高效的進行業務探索和創新,實作以數字化資産的形态建構企業核心差異化競争力。”

02

阿裡業務中台架構圖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基礎設施服務,即IAAS層,提供硬體底層支援。

基礎服務層,即PAAS層,包括分布式服務架構、分布式資料庫、分布式消息、分布式存儲、分布式事務、實時監控服務等等。

網際網路業務中台,包括各服務中心的抽象出來的各種業務能力,包括交易中心、支付中心、營銷中心、結算中心、使用者中心、賬戶中心等等。也包括非業務類服務,如日志分析中心、配置中心、序列中心、基礎中心。

業務應用,經過調取業務中台,組裝形成獨立業務服務能力的業務應用,如

交易來源,就是前台使用者使用的各個端,如淘寶App、PC站等。

03

業務中台化-産品形态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阿裡的電商生态,就是要根據對商業的了解,把一些基礎邏輯梳理出來。例如什麼是業務?什麼是業務身份?各個業務領域的邊界是什麼?每個領域提供的基礎服務是什麼?領域服務和領域服務之間的流程連結标準是什麼?再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去建立業務平台化的實施标準和業務管控标準。

電商業務中台由一系列:業務能力标準、運作機制、業務分析方法論,配置管理和執行系統以及營運服務團隊構成的體系,提供各業務方能夠快速,低成本創新的能力。

04

業務中台化-全局架構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中台建設需要一個中心化控制單元,就是我們的營運平台。它主要由協定标準、能力地圖、業務需求結構分解、全局業務身份、業務全景圖、業務度量等構成。能讓我們有一個地方縱觀全局,把控細節。

其中能力地圖是一個最基礎的設施,要能把電商生态裡面的能力都呈現出來,并在過程中不斷的優化完善。就象我們現在出行離不開高德地圖一樣,今後所有的業務方需要做業務規劃,業務創新,都可以到這兒來尋找需要的基礎能力。

05

業務中台化 - 業務創新和智能化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為了能将業務邏輯本身與實作邏輯分離,可以将業務邏輯下發給不同實作的執行系統,引入競争,友善業務平台的改造更新,我們要将控制資訊從業務平台中抽離到業務中台,以業務身份為主線來進行組織管理和呈現。并以生态角色的視角來重構資訊架構。這樣的變革對我們原來的系統架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過業務中台化,我們把所有業務的資料彙集沉澱。每個業務它是怎麼出來的,出來之後做了哪些業務需求,業務活動,每個業務活動的效果是怎麼樣的,都可以沉澱下來。

06

阿裡核心業務架構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通過阿裡雲平台将技術中台進行部署,對集團内共享業務單元提供支撐,并最終對前台各業務線提供服務化能力輸出。

07

阿裡資料中台架構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阿裡巴巴提出的資料中台模式正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生,并通過實踐形成了統一全域資料體系,實作了計算存儲累計過億的成本降低、響應業務效率多倍提升、為業務快速創新提供堅實保障。

統一資料資産管理:建構中繼資料中心,通過資産分析、應用、優化、營運四方面對看清資料資産、降低資料管理成本、追蹤資料價值。

統一主題式服務:通過建構服務中繼資料中心和資料服務查詢引擎,面向業務統一資料出口與資料查詢邏輯,屏蔽多資料源與多實體表;

極大的豐富和完善了阿裡巴巴大資料中心,OneData、OneID、OneService漸趨成熟并成為上至CEO、下至一線員工共識的方法論體系。

08

阿裡技術全棧全景圖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阿裡技術全棧包含:移動中台、業務中台、資料中台、基本中間件、基礎設施、前台業務、背景業務。

移動中台,包括移動網關、開發套件&架構、消息推送、移動IM等等,提供了限流、負載、鑒權、消息推送、開發架構等等,使得移動端應用開發效率更高。

業務中台&資料中台,将業務、資料抽象和沉澱形成服務能力,對前台提供調用。

09

阿裡技術平台底座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在阿裡集團内部,所有業務中台、前台,共享一個技術平台底座,将阿裡多年技術沉澱的價值最大化,提供運作更穩定、架構更靈活的技術支撐。

10

阿裡中台組織架構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阿裡巴巴集團在近期的組織結構調整中,組成由“小前台,大中台”互為協同的創新管理模式。涵蓋共享、資料、搜尋,以及閑魚、淘寶頭條等創新孵化業務。

11

業務中台建設路徑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阿裡對業務中台建設路徑進行了總結提煉:

1、決心變革。企業内達成戰略共識,一把手牽頭,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找準切入點,解決具體業務問題。

2、成功試點。通過分析調研,明确業務目标和範圍,完成技術平台引入、中台建設方法論宣導,進行試點,梳理标杆,積累經驗。

3、持續融合。總結出适合企業自身的理念和規範,優化組織、提升中台效率。

12

企業中台戰略更新的4個方面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阿裡建議企業實施中台戰略的4個更新:

1、戰略更新。通過中台建設,落地企業數字化戰略。

2、組織更新。組織架構需要與中台架構相比對,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優化組織效率。

3、流程更新。将企業現有流程進行梳理,優化及固化企業流程,提升企業運作效率。

4、技術更新。通過網際網路技術,對企業基礎技術設施進行更新,降本增效。

13

阿裡業務中台建設方法論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圖檔來源@阿裡巴巴技術團隊 

中台架構是解決企業複雜生态協作問題的方法論。中台架構的目标,是通過中台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讓企業降低成本,提升協作效率。是通過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和文化的标準和規範,來做具體的項目實施。中台治理方法的原則:集中管控,分布式執行。

14

如何判斷一個企業需不需要上中台?

我們參照“美國國家标準技術研究院”的技術戰略選擇分析流程圖,來給企業來做個診斷,如圖所示: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中台戰略選擇分析流程圖

圖中列出了5個條件判斷:

1)是否大型複雜生态系統。如果企業的業态不是大型複雜生态型企業,也許企業資訊化系統、ERP就可以解決企業IT治理的問題。何為複雜生态型企業?國内如:BATJ、海爾、華為、小米等都屬于這類型企業。

2)是否業務具備不确定性。即市場環境變化快,如網際網路行業,以及産業網際網路相關行業,都屬于這類型行業。

3)是否存在低水準重複建設。先決條件是企業體量夠大,不管是自建技術團隊還是跟外部第三方公司合作,是否存在重複建設,如整個企業光CRM就有5套,還不是一家公司的産品,就屬于重複建設。

4)是否存在資料互聯互通問題。即由于事業部制的組織架構,形成了部門牆,資料和系統也是煙囪式的,阿裡的業務中台、資料中台解決也是這樣的問題。

5)是否資訊技術制約企業發展。盡管企業的IT建設一直在持續,但是在當今産業網際網路時代、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的發展已經受到嚴重阻礙,也許你該引入中台架構進行變革了。

以上5個條件,任意滿足3個及以上,就認為這個企業适合做中台戰略更新。

15

企業中台建設如何實施?

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各個中台闆塊實施難易度分析。首先,我們來看,技術中台、資料中台、業務中台、組織中台,在整個中台建設實施過程中的難易度,如圖所示: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中台建設難易度分析

企業中台建設的技術、資料、業務、組織,建設難度從易到難,總結下來就是:

技術中台,技術變革,換引擎;資料中台,資料治理,控标準;業務中台,商業重構,聚優勢;組織中台,資源盤活,助創新。

16

企業中台建設有哪些坑?

第一,組織架構不比對中台架構。下圖是阿裡HR組織中台,從結構來看,跟阿裡的業務中台架構很像,這就是組織架構與業務架構要相比對。

第二,需求治理缺失,大量浪費資源。建立以價值為導向的需求治理機制,以價值為導向的需求治理機制,其目的是把有限的開發資源,投入到更有價值的項目上,該機制分成幾個部分,如圖。

再探阿裡的“資料+業務”雙中台架構

需求治理機制

建立需求管理閉環。以價值為導向的需求治理機制,是在需求提報環節,提出該需求的價值預估,即這個需求将給業務帶來什麼樣的價值,這些價值要能夠量化、能夠追蹤。比如,一個結算系統需求,價值是:提升客戶對賬效率20%,上線後會來驗證效果,看看是否達到預期。

第三,中台部漸漸脫離一線業務,成為雞肋中台。

中台化的難度是:技術<資料<業務<組織,因為越往後,越需要業務團隊的介入,越要有業務認知才能做到中台。而中台團隊,天然就是離業務遠的。

各公司跟中台團隊的協作,都存在很大的低效問題,一線的前台業務團隊,要反複與中台溝通,才能講清楚業務需求的背景,在大公司,跨部門協作都會徒增成本。另外對于中台業務團隊來說,長期離業務很遠,沒有成長性,在判斷需求時也不準确,很難獲得前台業務團隊的信任。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中台團隊純支撐、被動接需求的狀态,成為“雞肋中台”。更大的問題在于,中台團隊的價值就是整合需求、抽象能力的,在對使用者和業務不夠了解的前提下,這塊就會做得特别吃力。如果是多個前台業務的需求有了沖突,中台團隊未必能做好協調,多方要反複溝通扯皮。

第四,一把手不重視中台建設。導緻的問題是,未把中台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資源投入不足,也沒有決心進行組織架構變革,導緻中台建設不能持之以恒。

第五,幻想着中台戰略一步到位。沒有中長期投入的準備,想着怎麼短平快的進行建設,或者把中台戰略當成向公司要資源的新理由。

第六,認為中台包治百病。這類企業把業務增長慢、企業運作效率低、組織架構臃腫、缺乏創新等問題,都想用一套方法來一次性解決掉,結果問題依然存在。中台建設,首先要定義問題,越聚焦越能夠産生好的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