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作者:冷知史

道教是中國本土所産生的教派,在各大古代影視劇中也經常看到道教的身影,那麼道教是怎樣起源的呢?又有着怎樣的曆史,才發展至今,且有了龍虎山這樣的道教名山呢?

在先秦時期,已具備道教産生的曆史條件和思想淵源;漢代,民間道教逐漸興起;魏晉時期,道教從民間向上層發展,道教徒參與統治階層内部的政治鬥争,進階士族參加天師道;南北朝時期,道教繼續改造與充實;隋至盛唐時期,道教盛行,而安史之亂後到五代十國,其發展坎坷;宋元時期,道教繼續興盛;明中葉以前,道教達到貴盛;明後期與清朝,道教走向衰微。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道教的興衰,與其在官方的地位,即國家的宗教政策息息相關。于此,一緻認為國家對道教無論是扶持還是打壓,目的都是為了維護統治。

而道教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也會接受統治者的扶植和利用。東漢時期,道教尚在下層群衆中流傳,并為反抗者所用。統治者對道教采取限制與利用、改造相結合的兩手政策。

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采取類似政策,同時道教人士積極配合,使民間道教轉變為上層化的為統治者服務的士族貴族的宗教。

隋唐時期,道教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努力趨近主流意識形态和官方主流立場,以求得到朝廷的支援。唐代統治者對道教亦采取寬容和靈活的利用與控制政策。而道教力圖使自己的儀式與王朝禮儀相結合,在唐高宗時期的封禅活動中,道教才得以參與。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宋朝,除真宗朝和徽宗朝曾短暫地格外崇道外,朝廷大體采取兩種政策,既逐漸加強對道教的有效控制和管理,又适當利用道教為政權服務。此時道教處于國家管理的宗教網絡中,積極為社會提供祈福禳災服務,地方官員亦參與道士在重要時節為國家和地方所作的道場。

元代,道教亦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推崇。

明代的宗教政策總體上是以儒為本,佛、道為用。明後期至清嘉道間,統治者仍對其加以利用,但更多地是抑制其發展,道教逐漸衰微。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在此背景下,龍虎山道教的官方地位如何?一般認為,龍虎山道教至晚唐五代方具一定影響,興于宋朝,盛于元、明兩代,清代被朝廷先崇後抑。許多學者在研究中提及以上觀點。如在《唐代江西道教考略》一文中提出,盛唐時,張天師一系開始複蘇,至晚唐五代形成龍虎山天師道,并構造出天師世系。南唐,由于統治者對龍虎山天師道大加褒揚,使之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為宋元以後龍虎山天師道的興盛并統領江南道教奠定了基礎。

之後又提到,五代以前,龍虎山張天師的地位并不高,其道法僅是衆多道法之一,甚少得到官方的青睐與官員、士人的好感,社會聲望頗低。到五代、北宋才逐漸打開知名度并獲得朝廷的注意和敕封,地位提升不少。

在南宋後期可以看出,龍虎山張天師主管江南三山符箓,兼領皇家道教事務。入元,龍虎山道教以第 36 代天師張宗演入觐和張留孫獲世祖青睐為契機,以龍虎山為根據地,不斷将道士派往兩都,通過其在兩都的據點——崇真宮,盡心履行齋醮職能,大勢管理和護佑道教,廣泛的參與其許多大型活動,争取到了代祠川嶽的機會,廣交文人及權貴,使其進一步提升了正一道和龍虎山的地位,鞏固了道教由龍虎山牢牢掌控的局面,呈現前所未有的繁盛,繼而在明代邁向全國。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其在另一文《漫談龍虎山張天師——從世俗視野分析》中亦有此觀點,認為龍虎山張天師受到皇室關注,始于南唐,但未獲封贈。進入北宋,龍虎山張天師的地位上升明顯,但尚不足稱榮寵。南宋後期,張天師在民間和道教界雖具很大影響,但尚未赢得官方賦予的崇高地位。元代,張天師成為官僚系統的一部分,但其地位仍舊不穩定。

明代,張天師的待遇載入國家政典,其政治地位總體穩固,龍虎山則始終是全國的道教事務中樞。清代被朝廷先崇後抑,最終被排斥于官僚體系的核心之外。

當然,亦有不同觀點。在《元代道教之發展》一文中,六朝至宋初,張天師在道教中勢力衰微,沒有什麼影響力,即在北宋興起,也不過是符箓祈禱的尋常道士,朝廷并未予以優崇的禮遇。

但有提出反對的,認為至遲在北宋中期,龍虎山張天師已受到朝廷的尊崇。龍虎山正一派和張天師在官方的地位,是地方官府在與張天師及龍虎山道士打交道時必須慮及的重要因素,亦是張天師和龍虎山道士處理與地方官府和周邊世家大族、普通群眾之間關系的重要背景,故本文予以綜括和梳理。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關于道教與精英階層之間關系的研究,成果頗豐,總體上認為精英階層對道教的态度十分複雜,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及其政治理念都有關系,但有時亦與個人的宗教傾向有關。

當道教在政治上擁有崇高地位,而精英階層受冷落時,會吸引精英階層。《元初正一教與江南士大夫》一文分析了元初江南士大夫與正一教援引互助的原因。

其一,南方的士大夫階層受到冷落,而同時北來的正一派道士卻在新朝炙手可熱,當時北來的士大夫和其他漢人儒臣實把受尊寵的正一派道士當作聯結宮廷的橋梁。

其二,在宋元更替之初,文人把道教作為逃離政治的場所。

是以,在元代南方道教吸引士大夫的是其政治上的尊崇地位和思想上的儒化傾向。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在《明代國家宗教管理制度與政策研究》一書中分析明代士大夫的宗教政治傾向時認為,士大夫為仕途經濟,會迎合皇帝,做出種種信奉宗教的姿态。

其所說的宗教中就包括明代皇帝所推崇的道教。應當注意的是,有時士大夫與道教人士來往,僅是個人的社交活動,亦或個人對道教的信奉,未必皆是當事者與國家的宗教政策保持完全一緻。

而在《道教與中國文化》一書中認為,道教自然恬淡、少私寡欲的生活态度獲得士大夫的青睐,正是由于道教的影響,中國士大夫才在生活情趣、心理性格與外在養生等方面都表現出恬淡閑适、清靜寡欲、内向克制的特色。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當士大夫階層認為其堅持的儒家正統地位受到道教威脅時,則會反對道教。趙轶峰分析明代士大夫的宗教政治傾向時,從“堅持儒學正統,以佛、道為‘異端’”這一方面,大量列舉了明代士大夫反對道教的記載。

在地方,道教為維持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與地方精英共同緻力于地方事務。

如《宗教視野下的社會控制——以宋代道教的教化為例》一文,在“道教與地方精英的互動”一節,他提出,宋代的基層社會,地方勢力開始湧現,出現了以地方官員、士人、富民為代表的可以在地方事務中發揮一定作用的精英階層。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他們積極參與地方的救濟、治安、修築等公共事務,為自己及其家族在地方社會中争取最多的話語權;與道教結合,可使精英的影響力更大,其行為可以教化更多的群眾,而道士也可借此傳播道教思想。

但是,關于龍虎山道士和地方精英的互動,目前僅有少數學者略有提及。如部分人認為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士與陸學人士在地域與社交網絡有着密切聯系,且這種聯系對陸學與龍虎山道教思想的融合産生了重要作用。

在《從道教聖地到旅遊勝地:宋至清龍虎山地方社會》中,認為陸九淵于上清建精舍講學,得到龍虎山當地張氏的支援。《明代道教正一派》一書和《漫談龍虎山張天師——從世俗視野分析》一文均提到部分張天師倚勢淩虐地方官府,殘殺宗族成員,欺壓周邊鄉民的斑斑穢行。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在《明代正一道天師張宇初研究》一文中則論及張宇初的交遊人物,其中有部分儒學士對張宇初儒學思想産生影響。另有《明初正一道天師張宇初與士大夫交遊考》一文,文中作者詳細梳理了張宇初交遊的士大夫,并認為張宇初受其師以及交遊的陸學傳人的影響,形成儒道兼通、三教合一的思想。

在道教與地方社會的互動研究領域,成果最豐者莫過于道教與民間信仰的研究。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一種觀點是傾向于将道教視為一種“進階”或者“上等”的民間宗教形式,并從“道教儀式架構”來建構民間信仰的崇拜。

另一種傾向是忽視或者低估道教在地方信仰中扮演的角色,有些甚至表示道士在儀式中所召喚的神靈,并不為一般信衆所崇拜。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但是,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二者是互相影響,互相塑造,彼此依賴,道教會通過各種方式,将民間信仰的神靈納入道教信仰體系。如在《唐代的許真人香火和道教科儀》一文中分析道教儀式與地方崇拜之間的互動,認為唐代許真人香火與道教科儀、道教儀式中道士、和尚和紅頭法師等各種儀式傳統之間存在疊合關系。

其在另一文《<道藏>中的民間信仰資料》中對《道藏》中的民間香火及其經典進行統計與分析,認為道教為順應民間信仰的需求,會借用和(或)相容民間香火;民間信仰為了自身強大,亦靠攏道教。

在《道教與地方信仰:以溫元帥信仰為個例》一文中,以宋末至元代的溫元帥信仰為個案,分析了正一道吸收其他信仰的神明和儀式,并從儀式正統的角度重新定義這些神明。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在閩南道教和民間諸神崇拜的結合時,将民間信仰對道教的影響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把民間諸神納入道教儀式,其次是形成專門的道教經典,然後是得到官方的認可,進而進行收錄。在《清初蘇州的道教與民間信仰:穹窿山施道淵的個案》一文中介紹了施道淵如何應對地方信仰,同時将地方神明納入其神役體系。

在《地方道教與民間信仰——“法主公”研究筆記》一文中,對“法主公”信仰進行研究,發現這個民間崇拜被道士改造為地方性道教神祗,成為不同地點的道教神祗與村落信仰。

宋元時期晉東南地區二仙信仰時,認為道士和道教信徒還通過重塑二仙形象、賜封道教名号、推行道教儀式等手段影響着二仙信仰。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但是,目前對龍虎山道教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也較少。在《龍虎山張天師的興起與其在宋代的發展》一文簡略提及宋元時期的關羽經張天師提拔,由東嶽屬神将轉為“崇甯真君”的傳說,通過該傳說,可以看出道教徒在民間信仰的基礎上,将關羽吸納為道教神将。

另有《宋元時期龍虎山道士對民間信仰的利用和扶持——以貴溪自鳴山神為例》一文,以這一時期,使具有區域性影響的貴溪民間神祇自鳴山神信仰為比較深入的切入點,認為在這一時期内,龍虎山道士采取了大概其七八種方式利用和扶持了民間的信仰,對龍虎山道教在宋元時期的官方地位的上升和民間影響力的擴大起着功不可沒的作用。

宋元明時期龍虎山道教是如何發展至今的?

使其“私谥”民間神祇彌補了元代在民間信仰方面的官方力量的不足,但神祇的加封不出于朝廷則成為明初禮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扶持了當地民間信仰還非常有助于龍虎山的協調與貴溪地方社會的關系。

由此可知,道教與民間信仰一類的傳說也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

綜上所述,龍虎山道教興于宋,盛于元,貴于明,且在地方社會中,官府、家族、文人等各類群體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龍虎山道士亦與各類群體發生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