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Dell Studio 1558 變得奇慢無比,推測是因為内部積了太多的灰塵導緻機器溫度太高,系統變慢。 正好有個學弟是開電腦維修店的,找他做過個清潔,也順便更新一下。
現在電腦硬體的更新頻率越來越快,但是其實大多是換湯不換藥,雖然架構上做了很多調整,但是性能方面并沒拉開很大的差距,比如CPU,我買的時候還沒有SandyBridge這個東西,現在連IvyBridge都出來了,可是即便是這樣,會給性能造成多大的影響? 我個人持很嚴重的保留意見,其實至少在CPU方面,近兩年出産的CPU不會有太大的差距,個人電腦的速度瓶頸其實早就不在CPU的頻率,而是在于Memory大小,硬碟速度和網絡速度上面。當然,這是在不玩大型遊戲的基礎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顯示卡的更新換代還是有立竿見影的感覺。
言歸正傳,網絡速度沒辦法調整,但是memory和硬碟卻可以調整。我這次把memory由4G提升到了8G,當然,這也不是最重要的提升,4G到8G隻是讓系統在跑Virtual Machine的時候有了一些提升。這次更新的關鍵在于硬碟。Dell Studio 1558本身内置了一個吸入式光驅,我不想說太多關于這個SB光驅的問題,我對一切吸入式光驅有非常惡劣的印象,事實上的問題是,我的這個光驅嬌貴到還沒怎麼用就時靈時不靈,看着心煩,還不如拆了省事。從前在網上看見了一個好東西,光驅位硬碟支架,原理很簡單,就是做一個和光驅一模一樣尺寸的硬碟架,來取代光驅。這麼做的好處就是,一方面可以擺脫越來越沒用的光驅,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保留機械硬碟的基礎上添加SSD。 SSD正好可以作為系統盤進行驅動,這樣把系統放在SSD上,可以大大提高反應速度,把大資料放在機械硬碟上面來利用容量。 這麼做的原因是,SSD的價格相對機械硬碟高麗很多,而且現在因為主要晶片的問題,很少有特别大容量的SSD,而機械硬碟已經有2Tb的版本了。不過現在的市場小尺寸的SSD價格已經很親民了,特别是機械硬碟的泰國工廠被水淹了之後。 這樣的一個方案可以兼顧速度和容量,是比較有成本效益的選擇。
于是乎,從淘寶上買了硬碟架,加上郵費80多塊。

在學弟那買了SSD,120G Intel 330,加上2條記憶體,和硬碟支架,成本在220新币左右.
現在電腦的速度是這樣的
可以看到除了跟顯示卡相關的速度比較慢之外,别的速度都有了不錯的提升,反正我也不怎麼打遊戲。 從感覺上說,開關機速度和系統反映速度有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