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不惑之年的李女士,去年底染上了新冠,轉陰後:
竟然開始出現頻繁失眠,好不容易入睡,又很快會醒過來;白天工作時,時常感覺像在雲霧中一樣,常常丢三落四,自感記憶力明顯下降,對于這位此前一直在同齡人中自诩睡眠好、記性好的女強人來說,實在是不小的困擾和打擊。
李女士帶着困惑走進了瑞金醫院,在主診醫生的查體及相關檢查和精心診治後,李女士的睡眠很快得到了改善,記憶力也逐漸恢複正常,又滿血複活了。事實上,像李女士這樣的情況并不少見,臨床上稱之為“長新冠綜合征(Long COVID syndrome)”,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新型疾病是新冠流行後帶來的“副産品”,由于潛在患病人群巨大,表現各異,總體可逆,正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1 啥是
長新冠綜合征?
随着新冠感染康複人數增多,越來越多的現象和證據表明,當核酸檢測轉陰後,人體多器官和系統仍然可能持續受到影響,這種情況通常導緻了長新冠綜合征的出現。世界衛生組織(WHO)将長新冠綜合征定義為新冠感染後3個月仍存在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且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對其的定義是:新冠感染後4周後檢測不到有複制能力的病毒,但仍然有症狀或健康問題。
長新冠綜合征多表現為神經系統症狀,2022年由瑞金醫院王剛教授參與的國際功能性神經疾病協會(FNDS)将長新冠綜合征正式列入功能性神經疾病(FND),其中最常出現的臨床表現是慢性疲勞綜合征、睡眠障礙、認知受損如記憶力下降。
如今常提及的“腦霧”(brainfog)一詞其實是泛指思維遲鈍、模糊、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感覺,是認知功能受影響的表現。功能性神經疾病是一個臨床綜合征,包含運動、感覺或認知功能中異常的症狀和體征,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表現為内部的不一緻性,無法用其他疾病進行解釋,且與其他神經系統疾病的特征不符[1, 2]。心理因素是常見的影響因素,但不再是診斷的必要前提。長新冠綜合征通常不存在明顯的器質性損傷,但因其症狀變化多樣、又無法特異性治療,常常對人們造成持續的痛苦或損傷。
2 為什麼會發生?
長新冠綜合征發生的原因可能與中樞、外周、心理等因素相關。
☑ 新冠病毒可通過血行及神經元逆行神經途徑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中樞神經發炎反應;病毒還可影響血腦屏障的通透性,使外周細胞因子和血源性物質進入中樞,進一步加劇發炎[3]。
☑病毒引起的長期免疫反應可激活神經膠質細胞,損傷神經元;持續的發炎反應和高凝狀态可導緻血栓風險增加[4]。
☑而病毒感染和慢性神經發炎可進一步導緻認知障礙。腦内平衡紊亂是導緻神經系統症狀的重要可能因素。
☑此外,骨骼肌中病毒的直接侵襲導緻肌纖維破環及神經-肌肉接頭處損傷等病變則可能導緻持續疲勞、肌肉無力[5]。
☑還需注意的是,社會心理因素也是人們感到長期不适的可能原因,例如感染患者在恢複期間以及康複後重返社會崗位時可能面對的心理及社會壓力。
3 治療和預後
神經系統的症狀與主觀感受有明顯聯系,是以差異性很大,個體化治療也是目前倡導的治療方式。英國NICE協會提出自我管理和支援對于恢複慢性疲勞很重要。
1 多休息,少消耗
科學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在最清醒、最集中的時候完成困難工作,并給予大腦充分時間恢複,恢複初期減少多任務并行處理。
對于睡眠障礙的人群,應盡量保證充足睡眠,若短期内有入睡困難、早醒等症狀,更應放平心态,減少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的産生,必要時可到專科門診進行就診。如何恢複認知功能目前尚未有明确的治療意見。
2 應對“腦霧”的政策
Mayo醫學中心提出管理“腦霧”的政策如下:進行重複鍛煉;尋找可能的影響因素并給予相應改善;積極采取緩解和應對壓力的政策;藥物治療同樣在考慮範圍内。認知行為療法也在開展試驗研究其療效。
此外,保持良好生活作息和習慣、健康飲食、避免抽煙喝酒,在心肺承受範圍内的适當運動也能有效提升大腦的清醒度。
3 積極處理原發疾病
瑞金醫院功能性神經疾病多學科MDT門診也制定和提出了以慢病模式管理,從身體和心理層面盡早幹預,引入藥物非藥物聯合治療的政策。
長新冠綜合征的症狀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減輕,總體來說,預後都是良好的,且症狀是可逆的。但仍需要注意的是,在嚴重情況下也可能出現心髒、肺或肝等器官的損傷,具有相關危險因素如高齡、高血壓、肥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預後可能不良[6]。
目前,長新冠綜合征正式列入功能性神經疾病,症狀表現和程度雖具有個體化差異,但整體上預後大多良好。無需過于杞人憂天,也不應置若罔聞,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從健康的生活方式做起。
功能性神經疾病多學科門診MDT:
周三上午 門診11樓
撰 文 |肖金雯 任汝靜 王剛
參考文獻
1. Hess, C.W., A.J. Espay, and M.S. Okun, Inconsistency and incongruence: the two diagnostic pillars of functional movement disorder.Lancet, 2022. 400(10348): p. 328.
2. Hallett, M., et al., Functional neurological disorder: new subtypes and shared mechanisms.Lancet Neurol, 2022. 21(6): p. 537-550.
3. Yachou, Y., El Idrissi, A., Belapasov, V. et al. Neuroinvasion, neurotropic, and neuroinflammatory events of SARS-CoV-2: understanding the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in COVID-19 patients. Neurol Sci 41, 2657–2669 (2020). https://doi.org/10.1007/s10072-020-04575-3
4. Crook, H., et al., Long covid-mechanisms,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BMJ, 2021. 374: p. n1648.
5. Ferrandi, P.J., S.E. Alway, and J.S. Moham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ARS-CoV-2 and ACE2 may have consequences for skeletal muscle viral susceptibility and myopathies.J Appl Physiol (1985), 2020. 129(4): p. 864-867.
6. Tenforde, M.W., et al., Symptom Duration and Risk Factors for Delayed Return to Usual Health Among Out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 Multistate Health Care Systems Network - United States, March-June 2020.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0. 69(30): p. 993-998.
跨越1500公裡的空中接力,又一例直升機轉運移植器官到達瑞金醫院
孩子咳嗽,先别急着吃藥!
流感高發,瑞金專家提醒你這樣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