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IT制造業正經曆第三次革命

聯想近日宣布與美國存儲廠商EMC簽署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将成立合資公司,在X86标準伺服器和NAS存儲等領域開展合作。

  對于這場“聯姻”,業界普遍認為雙方意在尋求互補。今年4月聯想推出了PC+戰略,以實作PC、手機、平闆電腦和智能電視等不同類别數位裝置的融合。就目前而言,雖然聯想已經占據全球個人電腦市場第二的寶座,在國内的智能手機市場上也表現不俗,但在企業級市場,以聯想為代表的國内IT制造企業還隻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

  相比PC行業,伺服器行業利潤較高。在該領域,IBM(微網誌)、惠普(微網誌)、戴爾(微網誌)始終把持着前三的位子。聯想此番欲在高端市場發力,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為了應對眼下這場全球制造業的危機。

  伴随全球經濟衰退的步伐,7月中國的制造業連續第三個月放緩,其中電子資訊制造業生産、出口、投資增速均明顯回落。研究報告顯示,今年1~5月,我國規模以上電子資訊制造業同比增長11.2%,比2011年同期減少10.4個百分點。

  一來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全球IT開支放緩;二來國内勞動力成本的攀升,使得以OEM和來料加工為主的中國IT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最大IT代工廠富士康早在今年4月就已經發出了上半年業績虧損的預警;國内最大的內建電路晶片制造商中芯國際今年第一季度虧損4256萬美元。“東莞塞車,全球缺貨”,這句話常形容廣東東莞在全球IT制造業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刻這座号稱“世界工廠”的城市正經曆2008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沖擊,大批電子廠倒閉,老闆跑路。

  “中國制造”的人口紅利難以為繼,大批制造業廠商正在逃離中國。一方面,東南亞國家因其相對低廉的人工成本,已經接替中國成為世界新工廠,對制造業起到了“分流”作用;另一方面,全球制造業也正在悄然“回流”,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正轉身變為“美國制造”和“歐洲制造”。有消息稱,聯想已有意将部分PC生産線轉移至日本和德國;蘋果公司CEO庫克号召蘋果的産品在美國制造;谷歌(微網誌)新釋出的無線家庭媒體播放器Nexus Q的背面印上了“美國制造”的字樣。《紐約時報》認為導緻制造業回流的原因是,美國勞動力成本下降以及對進口中國産品的品質有所不滿。但另一種聲音認為,此舉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的需要。

  這種“原産原銷”模式或将成為制造業發展的趨勢。

  近期刊發在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上題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文章認為,随着制造業的數字化,全球制造業将面臨第三次大變革。在該文作者保羅·麥基裡眼中,前兩次革命分别是18世紀後期紡織業的機械化和20世紀初期亨利·福特建立的流水作業生産線。在作者看來,得益于新材料、3D列印技術、易用機器人(23.590,-0.01,-0.04%)和網絡協作生産服務等全新工序,小批量生産将變得更加劃算。“整個局勢又轉了個大圈,不再注重規模化制造模式,而是向更加個性化的生産模式看齊。繼而一些在很久前被新興市場奪走的生産崗位将重新回到發達國家手中。”麥基裡解釋,勞動力成本正變得越來越不重要,更多的公司希望貼近市場,這樣可以更快地對需求的改變作出反應。如今,很多産品變得越來越複雜,最好的解決方法便是讓設計人員和制造人員在同一個地方工作。

  推薦理由:

  眼下全球IT制造業正在經曆嚴酷的寒冬,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表示,預計今年全球IT支出将增長3%,而去年這一數字是11.5%。有學者研究總結,在過去30年間科技産業發展呈現周期性變化,從高峰到低谷,再由低谷傳回高峰的時間周期大約為10年。從上世紀80年代的IBM的PC機,到90年代微軟(微網誌)的作業系統,再到本世紀初的網際網路,都印證了這一觀點。

  過去幾十年,中國趕上了全球制造業的黃金期,然而當下,中國陷入了既要和發達國家競争高端制造業、也得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競争中低端制造業的兩難境地。近期《福布斯》雜志網絡版撰文警告說,其實目前中國最大的泡沫藏在制造業中。而解決的辦法就是将“中國制造”提升為“中國智造”。 (楊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