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制造業管理瓶頸與資訊化管理

  新型服務業、流通業,以及知識經濟的興起,為現代管理和資訊技術的應用提出了新的課題,形成了各種前沿和熱點研究領域。但是,任何形式的經營形态都離不開基礎工業的支援。制造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仍然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國家實作現代化的原動力,筆者多年在制造業、管理軟體,以及管理咨詢領域工作,對此深有感觸,特此提出幾點感受,希望與網友們交流。

  以裝備制造企業為例,筆者多年來接觸到交通裝備、工程機械、航天、船舶等各種行業,發現存在一些共同特點:

  1、由于存在資金投入及回報率、制約元素多、營運複雜等行業門檻限制,我國制造業大多數是國有大中型企業。

  2、随着市場競争的加劇,全球制造業供應鍊一體化趨勢加快,加之企業監管體系的逐漸加強,為制造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内部、外部的積極因素,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整體處于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時期。

  3、由于曆史性因素,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生産結構比較複雜,内部産線較長,外部配套較弱,基于市場資源最佳配置規則的供應鍊優化進展不太明顯。

  上述特點決定了我國制造業管理改進、資訊化實施,乃至管理咨詢的服務定位必須全面适應産業聚集特點、政策導向、以及企業的個性化需求,應該說,決定一個企業能力建設的因素很多,受行業、企業自身等諸多因素影響,不一而同。下面主要談及制造管理(即生産管理)領域的問題,這也是我國制造業管理及第三方管理咨詢服務的瓶頸所在。

  為什麼制造管理(即生産管理)是制造業管理及咨詢服務的瓶頸?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是由于管理複雜性和人才匮乏所緻。

  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特點決定了企業經營的核心是“産品制造”。制造企業隻有利用先進的内部生産計劃及控制技術,才能實作外部供應鍊的協調與優化,才能縮短生産制造周期和采購提前期,降低庫存資金占用,確定準時交貨,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是以,制造管理的水準對企業的生産成本、産品品質、産品交貨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制造管理事關企業競争力的高低,隻有制造管理水準的領先,才能保證裝備制造産業的領先。

  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仍然處于粗放型管理狀态,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表現為:

  1、材料消耗、能源消耗高。

  2、人均勞動生産率和裝置生産率低。

  3、産品品質不穩定,交貨期不能保證。

  如何提高制造管理水準?應該說制造管理水準的高低受制于許多因素,它是企業管理水準的全面展現。近年來,應用資訊技術提高企業營運水準的理念受IT廠商的不斷宣傳和企業的力行實踐,基本得到社會的認可。ERP、SCM、CRM等技術也層出不窮,這些技術和工具(有些場合下也被稱為“理念”)的确能夠提供企業的營運效率。但筆者認為若要實作制造型企業的全面管理改進,必須解決制造管理(即生産管理)這個瓶頸環節。是以要大力發展以制造執行系統(即MES: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為代表的先進制造管理技術。

  MES是面向工廠中的房間層的生産管理技術與實時資訊系統,它是企業實施靈活制造戰略,實作工廠中的房間生産靈活化的基本技術手段。為提高企業市場競争力,制造企業普遍存在對以MES為代表的制造管理資訊技術的需求。

  回顧制造業資訊化的曆史,财務軟體、ERP、SCM、CRM、PDM等應用系統陸續進入市場,這些軟體在很多方面為企業的管理提升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對企業的制造管理并沒有帶來明顯的幫助,目前,制造管理資訊化已經成為制造企業的瓶頸,由于制造管理水準低下導緻企業整體效率低下的現象在我國制造業企業中非常普遍。

  是以說,搞清楚制造管理(即生産管理)與企業經營要素(T、Q、C、S)的關系,搞清楚“産、供、銷、人、财、物”之間的制約機理就非常重要了。這方面的每一對關系要素展開來講,就是一門很深的課題,筆者在此僅就整體的架構做一簡要的分析,以離散制造業為例:

  1) 很多企業都存在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産狀态,決定了制造現場随時充斥着衆多不同的制造指令,不同的在制品、零部件以及制造過程,這就要求生産機關必須具備高效的排程以及混合生産計劃排産能力,柔性而有效地應付不同産品的生産需求。但是目前ERP等軟體很難延伸到工廠中的房間/分廠一級,傳統的MRP軟體由于軟體體系結構的限制,不能給應用者從經營到制造執行管理的全過程帶來全面、內建、高效的實施效果。

  2) 離散制造業的工廠中的房間物料種類較多,及時了解在制品的狀态比較困難,各種物料的使用率難以統計,對工廠中的房間及采購部門的備料造成困擾,在制品過多或太少,對于計劃的變更缺乏緩沖的能力,物料資訊無法準确掌握,重要零件的投入數量不能實時回報給倉庫管理人員,是以時常出現個别零部件備料不足而造成整個訂單/裝備停産的窘境。而目前SCM軟體大多圍繞企業間采購和銷售物流業務研發,企業需要借助MES的支援,實作物流到制造的無縫內建。

  3) 很多企業的營銷部門要求縮短産品的定制周期以适應越來越客戶化的需求,而财務部門則在抱怨庫存量太大而占用過多資金。企業盡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管理資訊化工程的實施,但是生産狀況仍然無法實時掌握,訂單的快速開發和狀态跟蹤一直困擾着企業的客戶服務水準,一旦有訂單需求情況變化,無法及時調整生産計劃。而目前CRM系統缺乏生産資料支援,需要在後端(客戶服務方面)與生産內建才能有所作為。

  4) 由于缺乏制造管理層面的支援,企業對品質資料特别是過程資料無法全面采集,無法做到品質溯源,更不能生成詳細的分析報告,是以産品品質過程無法及時掌握,對于工廠中的房間發生的問題,也無法實時反應給管理人員處理,以至于同樣的不良現象重複出現,影響産品品質。目前很多軟體廠商推出的品質管理資訊系統(QMS)不能與生産過程相結合,資料錄入量比較大,很難在企業全面應用推廣。

  5) 産品的更新換代的加速迫使産品設計與生産部門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生産機關不斷面臨新的零部件、新的裝置、新的制造過程及随機性的計劃變更。産品設計部門要求制造現場及時地将生産狀況進行回報,以便找出新産品生産裝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而制造部門也需要設計部門及時将産品變更情況通知到作業現場,實作設計與制造的同步。但是目前無論是PDM軟體還是ERP系統,都不能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

  是以筆者認為,制造管理的改進已經成為目前我國制造業企業提高經營效率、降低營運成本、保證生産周期的迫切需求。制造業急需制造管理水準的提升,當然也需要高端的制造管理咨詢服務、以及MES技術的應用普及。

  然而,制造管理是企業間差異的集中展現,在管理改進和咨詢服務上也因為行業不同差異極大。這就提出了不同制造模式的制造管理特點問題。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5027527/viewspace-429651/,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于:http://blog.itpub.net/15027527/viewspace-429651/